楼部长的投资经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2016年11月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楼继伟的财政部部长职务。楼继伟自从1998年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后,财政部参与了多项重大改革。要看清全貌当然先看看楼部长履历吧。
楼继伟,男,汉族,1950年12月生,浙江义乌人,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系经济系统分析专业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68年至1978年南海舰队4009部队战士,首钢总控室、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人。1978年至1984年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顺便插一句:1982年5月4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国务院总理赵ziyang兼主任。从此掀开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
楼继伟1984年至1988年历任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财金组主任科员、副组长(副处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物资经济研究所成本价格室主任(正处级)。
也就是在此期间,楼继伟被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朱镕基发现,并获得赏识。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长后不久,楼继伟被任命为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在1992年南巡讲话后,楼继伟被调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出任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
楼继伟从体改委卸任,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任贵州省副省长。当朱镕基于1998年3月出任国务院总理后不久,楼继伟再次被召回北京,出任财政部副部长、兼任党组副书记,继续主持财税改革的工作。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楼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2007年2月至2007年9月,楼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正部长级)、机关党组成员兼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备组组长。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13年3月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
可能正是由于这一连串非同一般的履历,多年以来楼继伟一直是中国舆论场风口浪尖的敏感人物。下文北斗深度智库(bdsdzk)将对历次事件进行梳理,和上文一样,无论是对楼继伟支持赞赏的还是否定批判的,笔者都按照中立原则客观地进行总结和收录。
?长期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私有化并让外资参与
据中新网2001年5月10日上海5月10日消息: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9日在上海指出,国有股减持已有百亿元进帐,待规则完善后可推开进行,并考虑让外资参与。他同时透露,一个完整的规则目前正在国务院的5个部门间签署,签署完毕经国务院批准后可进行更为广泛的减持工作。他肯定地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将有国外投资者参加。
据2014年06月30日华尔街见闻报道:据澳洲金融评论报FinancialReview,中国最大五家银行有望允许外资增加持股比例,而国有持股比例将下降。澳洲金融评论报称,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确认了国有减持的策略。中国五家最大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在外资投资体制上将有变革特别是……有机会买入五家主要银行”。”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意思是准许大型机构入股”。中国此前曾允许外国投资机构购买中国大行的股份,但是数量相对较少。
?审计署:楼继伟任内中投对外投资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间,楼继伟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14年6月1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中投公司、中国银行、农发行等金融单位2012年度审计结果。曝光了中投存在82亿违规投资房地产等诸多问题。审计发现,中投公司境外投资管理不规范,对境内机构管控不到位,财务管理也比较薄弱。其中2008年至2013年间,中投公司境外投资中有6个损失项目、4个浮亏项目、2个面临损失风险项目都存在问题。
中投年报显示,在公开市场股票投资方面,美国依然是中投公司最大的投资区域。对外投资股票中,美国市场占到49.2%,非美国发达市场股票占27.8%,新兴市场股票占23%。
《第一财经日报》随后披露:已经知道的是中投公司投资黑石、摩根士丹利、货币基金ThePrimary Fund。
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买入黑石无投票权的股份,持股比例近10%。黑石完成IPO之后,金融危机突至,黑石股价即陷入长期低迷。中投公司的投资也长期处于浮亏状态。
2007年12月,中投公司斥资50多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发行可转换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摩根士丹利股价暴跌。为了摊薄成本,2009年中投公司对摩根士丹利继续增持。
2010年,中投公司以大大低于转股价的价格减持了股份。典型的高价买进低价卖出。
此外,中投还曾在美国出资50多亿美元购入一只货币基金,最终也因为跌破净值而清盘。
2011年,中投公司被媒体披露间接参股因日本地震和核电事故而亏损巨大的东京电力!电力公司称其投资总额约为359亿日元(约30亿元人民币)。
?关于对投资美国黑石集团的经历
《第一财经》报道了2007年楼继伟中投投资黑石集团的失利,这在2007年引发激烈争论。持批评态度一方认为楼继伟是“协助黑石掠夺中国财富”,而持支持态度一方则认为楼继伟此举是眼光长远。
经济学家曹建海持批评态度,他在《南风窗》上发表的题为《黑石集团:专为中国政府下的蛋》的文章,文中要点为:
9月29日宣告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尚在上半年的筹备过程时,就已迅速出手投资入股美国黑石集团。
随着美国黑石集团在中国迅速横空出世,让国人充分领略了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步步为营、蚕食中国国有资产巨大威力。8月中下旬,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兼ceo施瓦茨曼一行访问中国。
8月14日下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北京会见施瓦茨曼,李伟就黑石集团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谈了意见。9月10日,黑石集团声明将注资6亿美元认购蓝星集团20%股份,蓝星集团将变更为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种种迹象表明,黑石ipo是华尔街资本集团贪婪本性的集中体现。更坏消息在于,黑石上市这一事件本身发生背景,连同美国次级债危机,标志着美国资本市场将迎来一个衰落周期。
考虑到对冲基金根本不能创造实体经济价值,中国投资黑石,然后黑石再投资中国,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它的客观效果,实际上就是协助黑石集团掠夺中国财富,最后体现为黑石集团账面盈利或股价攀升。
《南方周末》则持支持态度。2008年,南方周末《【拯救美国】次级债带来馅饼还是陷阱》一文则认为指责中投是“散户所为”,该文要点为:
联讯证券首席分析师文国庆则指责中投完全是“散户所为”:“中投作为政府的主权基金,直接体现政府意志,它应该具备战略眼光,把出发点放在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上,而不应该以提高外汇收益率为目标,像散户一样在市场上去追逐短期利润。”
新加坡投资公司是中投学习的典范。成立于1981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虽然历经国际金融市场的多次动荡,在其成立的26年中,仍然取得了年均9.5%的不菲回报。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副主席陈庆炎说,政府投资公司首先关注的是风险问题,如果风险可以接受,才会着眼于回报率。如果不承担风险,就什么都不必做了。
而此前,面对市场对中投公司的指责,中投公司也曾如此反唇相讥: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并不了解内情,也不具备长远眼光。
这场投资黑石的争论过去三年后,《华夏时报》一篇《中投投资黑石三年浮亏超60%黑石投资中国三年赚100%》的文章当中报道:
至今年8月5日收盘,黑石集团股价为11.51美元,在3年多的时间里,这笔30亿美元的投资浮亏仍超过60%约18亿美元。
黑石集团除了没能积极让中投公司的30亿美元“解套”外,但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引资募资还是在寻找项目积极投资等方面都显得游刃有余。
借助中投的“东风”,黑石集团从2007年开始,入股蓝星集团、买入上海商务楼、打造寿光物流园,甚至设立中国大陆基金,吸引包括社保基金的关注等几乎都是顺水顺风。
或许对于黑石集团来说,借着中投的名气,将来甚至是借着社保基金的名气,它在中国版图上的扩张才刚刚开始。
?注资美国摩根士丹利的经历
《第一财经》报道还提到,楼继伟的中投2007年底投资摩根士丹利失利。对此持批评态度的认为这是替摩根士丹利解围救火,相反,对此持支持态度的一方则认为这笔投资不能仅看账面收益,实际是赢得了”感情账”、”经验账”和”安全账”。
《商务周刊》2008年一篇题为《圣诞老人楼继伟》文章认为楼继伟替摩根士丹利解围,文章要点:
在摩根士丹利蒙受惨重的次贷损失后,中投公司2007年12月19日的这次注资,将为大摩的资产负债表提供支撑。
在美联储主席伯克南都无法看到底的次贷危机中,大摩94亿美元减记是否清理干净了自己风险,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很多专家认为,中投公司出演”救火英雄”可能性远大于”坐收河蚌相争之利”的”渔翁”。
英国《金融时报》写到,”这只基金拿出了50亿美元,甚至都没索要一个董事会席位作为回报。”美国总统布什12月20日也表示,他本人乐意看到外国资本帮助支持美国金融机构。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10%股权比例是外国资本收购美国企业“高压线”,低于10%被认为是被动投资,不会对美国企业的未来商业计划和运作有控制能力,也不需要接受美国政府的审查。
中投公司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工夫,甚至不惜主动放弃股东表决权。
师从金融大师麦金农的曹红辉表示担心,“这将不利于中投保障自己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基本权益”而且,他也不认为目前进入金融市场的股权购并领域是一个好主意,“中投应在发达国家购买具有丰富物理网点资源的公司,比如万事达、沃尔玛等,这样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产品推到国际市场。而金融业的网点也可帮助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海外扩张”。
中投投资摩根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2007年国际金融报刊出一篇题为《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的生意经:算三笔帐都赚了》的文章,该文则认为赚了三笔账:
第一、”感情账”。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患难”结交”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使我国在国际舞台面对欧美施压时,无形中增加了友善声援可能性。
第二、”经验账”。在同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些金融机构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对话手段与操作技巧,即使没有主动管理决策权,也值得为这些个”第一次亲密接触”而举杯。
第三、”安全账”。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次贷危机的“风吹草动”,在第一时间拉响警报,危机未到便能竖起坚固的防火墙。
围绕楼继伟在中投的投资经历,一直是舆论热议的焦点,似乎没有定论。
除了投资经历、政治经济观点倍受争议之外,楼继伟等人曾接受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一书,也成为部分舆论质疑其身份的一个要点。
《现代企业制度、银行与财政的配套改革记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http://wenku.baidu.com/view/c533fa0202020740be1e9b10.html)一文报道:
1994年8月23-25日在北京京伦饭店召开中国经济体制的下一步改革国际研讨会,由国家经贸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中国税制体系和公共财政的综合分析与改革设计课题组联合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两个课题组由吴敬琏、荣敬本、周小川、楼继伟牵头,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过去几年内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
由于会议准备和组织的充分,邀请的国际国内经济学家和专家都是相当具权威性的,因而京伦会议受到肯定,被认为是一次颇有成效的、将微观经济学在我国推向一个新的水平的会议。
接受福特基金会资助之所以会引起质疑,是因为福特基金会本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间谍机构。学者马耀邦在《美国慈善组织与中情局》一文中指出:
福特基金会成立于1936年,到50年代末时,基金会资产已经高达30亿美元,是福特财团最庞大的免税机构。福特基金会情况请参考下图链接参阅。
学者司马无痕曾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做出如下评述:
吴敬琏在他那本著名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中指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或某些战时经济在朝向商品经济的改革的逆转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生政治上权力变化,这里且存而不论。另一种是”HP演变式”的逆转”。
《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就是这样一部”演变”中国经济的总体设计。改开前十年,邓同志把关时代,虽有走资本主义呼声,但公有制主体没有动摇,他的改革底线是不出千万富翁和两极分化。”四项基本原则”还占主导地位。吴敬琏旨在”演变”中国经济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被老邓否定并”搁置一旁”。
……改革前十年”走资改”并没有市场。老吴”演变”纲领启用是改革十年之后的事。根据《百位经济学家论国富》一书介绍”吴敬琏、郭树清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的那份《中国经济改革总体设计》的研究报告,后被时任副总理的朱RJ找出来,他不但对这份研究报告很感兴趣,而且建议逐步采取这一方案。”
老吴说改革”摸石头”摸过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开宗明义就是要设计一套整体的,系统的中国经济”演变”纲领。其内容包括”物价、税收、财政、金融、外贸”的整体纲领……
吴敬琏们深知从理论上讲”政治权力变化”是推行资本经济路线捷径,但是吴老深知在社会主义中国办不到,他们巧地选择了经济“演变”的方式。
显然,他们选对了战略措施。这是一条极为稳妥的妙计(或阴招)。有人提到这样的“演变”方式容易发生逆转。
吴老胸有成竹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即便改革发生逆转,也不会回到与原先一模一样的状况。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人们的追求利润的动机会普遍增强。行政官员也难于免俗。而一旦强化行政分配,指令性计划管理的水平回不到原有的状态,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滥用权力等渎职腐败行为却会急剧增加。整个经济在退向旧体制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滑向腐败的官僚经济,给日后再度改革增添严重的障碍。”(《中国经济改革整体设计》第77页)
……吴敬琏的突破口选择出人预料。在《中国经济改革整体设计》”实行增值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章节中他指出:”通过这一税制的改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外贸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的国家的主要目的,即在进出口的国内税收制度上与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如欧洲共同体国家)衔接起来。在外贸体制改革中,要想真正取得这一方面的好处,就必须把这一税制改革与汇率政策、国内价格改革和外贸企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如果实现了这种同步配套的改革,实行出口退税、进口复征的增值税,对促进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处是十分巨大的。”
1995年山东研究者王仲礼就指出:”从我们已破获的利用增值税发票犯罪的案件来看,十万、百万、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都有。抢银行都达不到那么高的数额。再看难易程度,由于购进扣税法,见发票就可以抵扣税,凭发票可退税,有的开个皮包公司不用生产,只开发票就来钱)。
十多年来,利用增值税发票鲸吞国有资产的数量大得惊人。这也就是十余年来我国亿万富翁奇迹般增长的原因之一。反观十年增值税推行以来,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税制的改革,而是吴敬琏推行经济”演变”的重大配套措施。可以说中国私有制企业大多有偷税漏税原罪……
除了上属弊端外,就我国税收改革发展来看,专家们还普遍认为:生产型增值税弊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它切断了增值税的征收链条,不能彻底消除重复征税,有悖于增值税建立的初衷。二是它不利于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悖于我国的产业政策。三是它阻碍了征税范围的扩大,不利于增值税的完善。四是使增值税的发票交叉审计功能弱化,增加了征管难度,使税源流失难以控制。
?“中情局打开中国国务院大门”
多年以来,网上网下对楼继伟质疑还基于国安部一份报告。国安部1989年6月的报告《关于美国等国际政治势力对我国的思想与政治渗透的报告》中第一节第三小节“千方百计把触角伸向中国高层领导”中提到:
美国经常以访问学者的名义,邀请体改委系统的人去美国访问。一九八八年,体改委系统就有十二人安排访美,成行十一人。美驻华使馆那名中央情报局的特务,在推荐国务院办公厅调研室楼继伟访美时写道:邀请楼访美有助于打开中国国务院神奇的至今尚未打开的大门。
从这份报告看,早在八十年代楼继伟就已经是频遭攻击的敏感人物。
不过对立面的舆论则强调楼继伟是一个”坦诚专业”的人。在财新博客的官方博客中,有一篇题为《李KQ没说的话楼继伟都说了》的文章,该文盛赞楼继伟”坦诚专业”、”敬畏人民的知情权”称:
【在中共部级干部里,财政部长楼继伟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这与其成长环境和学术背景有关。因为自信和开放,楼继伟回答问题就坦诚专业,而不是绕来绕去”讲政治”……楼继伟调侃说,他除了带副部长做助手,还带了一个大包,里面装满材料,准备回答各种问题。虽然是玩笑话,但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这体现了高级官员敬畏心理,既敬畏专业责任,也敬畏人民知情权。】
被美国大为赞赏的喉舌《南方周末》2013年《内阁图谱》一文中,也盛赞楼继伟:”学者型官员”楼继伟,另一个标签是”改革派”!
★数万老朋友尚未关注,本号不是“国际时代”公众号,是备用号启用,赶快关注,顺便点击右上角…加星标,也好常见?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共同点亮思想火炬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特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