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的白富美品质生活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作者/肥肥猫

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

现在很多女人追求白富美的高品质生活,这当然没有错。不过就很多人的格调和水平来看,恐怕不及一百年前宋美龄的水平。宋美龄在很多热衷于给蒋委员长那伙人涂脂抹粉的人眼里,学贯中西,落落大方,是顶礼膜拜对象。

有一帮人喜欢给蒋委员长评功摆好,当然也少不了替宋美龄美颜装扮。其实大可不必涂抹添彩,人家宋美龄本色就让很多人望尘莫及,我们今天就说说她。

无论是上个世纪,还是今天,真正的白富美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 享受生活。至于努力工作、赚钱投资,那都是男人们的事情。
宋美龄1917年从美国回到上海,原本也想去社会上求职,但遭到父亲宋嘉树(人称“Charlie宋”)坚决反对。于是在宋父去世前,一天班也没上过。
在遇到蒋以前,宋在上海的生活非常优越。根据史料书信记载,基本每天都是在购物、电影、舞会、高档餐馆、和闺蜜看戏剧当中度过。在遇到蒋以后谈了一场5年的恋爱,然后就直接进入了中国的核心权力圈。


父亲去世后,宋美龄在教会当过很短暂英语老师,但更热衷参加教会组织的 Social Event,这种社交对于上海当时的富家小姐来说算是标配。当时围绕在这种富家小姐周围的男人很多,一直觉得阿飞正传里最后出场的梁朝伟就是这种 Hunter的低配版。
当然,宋家接触男人层次不会差,张学良算一个。张在未接盘其父亲烂摊子之前,曾经活跃于上海各路party,是一个今天王大公子一般的存在。张亲口和人承认过 “若不是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那时蒋在追求宋)。
后来老蒋到北京第一次见到张学良时候,宋美龄也在场。宋美龄直接招呼张学良 Peter,老蒋还奇怪这两人怎么认识。宋美龄1925年和张学良在上海相识时候,大家都知道她是孙中山的小姨子,而蒋当时只是个上校而已。


笔者一直认为,一个人在10岁到20岁这10年在哪里度过,决定这人一辈子归属感属于哪里大家把十来岁的孩子送到“自由世界”或者接受纯粹的那种类型的教育,以后就不要怪他们长大不认你。宋家姐妹10年一小半时间在上海,一大半时间在美国。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基本是全西方式的:

—  吃  —
台北圆山饭店准备宋美龄早餐菜谱:标配果汁,杏仁茶,酸奶,Scrambled eggs,吐司是高纤的,必须有新鲜水果,咖啡必须是decaf的。宋美龄一般要早上10时到11时之间才吃早餐。

—  穿  —
很多人以前对她们的穿戴没有直观感受,最近在上海的宋氏三姐妹特展有放出很多珍贵实物,可以看出宋美龄在上个世纪的着装品位丝毫不逊色于现在:

宋美龄的套装


宋美龄的旗袍


宋美龄的旗袍很多,在美国演讲时她每天换的旗袍是报刊茶余饭后热点。这人是个天生交际花,深知略显神秘的东方服饰则会引起普通美国人好奇,进而关注中国战况。
—  用  —

宋用过的香奈儿包

类似风格手包经常出现在外交场合,可见其偏爱。


宋用过的银质普拉达手包

宋穿过的鱼嘴蝴蝶结造型凉鞋,设计极其新潮



上图是宋美龄当年为自己和蒋委员长婚礼自行设计的婚纱全套,这双鞋子很吸眼球,扔到今天的Jimmy Choo毫无违和感。

—  住  —

早在1891年,查理宋便在虹口自建了一栋中西合璧风格的两层楼居室(现在东余杭路的宋氏老宅)。1912年宋家搬迁到法租界的宝昌路(现淮海中路),设施环境较虹口老宅更优越。

1918年宋父逝世后,母亲带着儿女迁居到陕西北路369号,也是宋氏姐妹居住生活时间最长一处住宅。西欧乡村别墅风格,两层半高,花园面积有980平方米。别墅还配停车位,在当时非常罕见,因为上海在当时根本没有几辆汽车。比现在的别墅有直升机停机坪还要牛鼻。
高处看陕西北路的宋家花园
到台湾后和老蒋住进士林官邸。根据官邸工作人员回忆,宋美龄和许多当年十里洋场呆过的人一样,都是过惯夜生活的人。习惯了通宵达旦、歌台舞榭的生活,到了老年,习惯还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依旧保持晚睡晚起的作息。

早上,大概蒋都已经起床五六个钟头了,宋美龄才从梦中醒来。她醒来后,是不直接起床的,大概总要躺在床榻上一阵子,先让她的女副官郭素梅为她做腿部按摩,才慢悠悠起床,穿上晨袍,在书房盥洗室盥洗,然后再自己化妆。

—  行  —
宋家偏爱别克汽车,宋美龄1917年在美国写给同学的信中,就提到了“我们已经订购了别克汽车,但是运气不好,后面的货要下周才能到”。这时整个中国所有汽车加一起不超过一百辆。



看到这里,又不得不宣扬一下出身论:

宋家的传奇,并不仅仅是个邓文迪式攀龙附凤的简单故事。

从母系说,宋家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原本就出身名门,她们的外婆是徐光启的十七代孙女,外公倪韫山已经留学过美国,是个法律学者,活跃于社会上层而且各界都有朋友,既为清廷做事又同维新派有联系,两面下注。

父亲这边,查理宋是传教士出身,和西方天然亲近。查理原本不姓宋姓韩,后来被过继给姓宋的有钱舅父才改的姓。收养后不但有了英语家庭教师,还一直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回国后先在上海搞印书馆印圣经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逐渐投资开办面粉厂、纺织厂、烟草公司,都得到了贵人支持。连后来的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年轻时候要办面粉厂和纺织厂也需要宋家扶持。
在思想开明的父亲主持下,宋家姐妹5岁就被送到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念书,也就是今天的市三女中。这种学校就是留美预备班,学费昂贵,就读的学生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孩子。而此时一般普通人家的女孩根本就不上学

中西女塾 – 市三女中的前身

宋美龄良好的英文和社交礼仪,在宋美龄1942年访美时为中国争取到巨额援助派上了用场,这是后话。

罗斯福和宋美龄

所有人都知道宋美龄在二战时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关系很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她大姐宋霭龄早在1905年就随她们三姐妹的姨父温秉忠出席过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举行的宴会。

这年宋霭龄16岁,这边还是大清国,此时距离二战访美还有将近40年。

宋美龄在上海教会学校和美国度过了少女时代,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连中文都是回国后找家庭教师补的,骨子里黄皮白心,无论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是西方人多过中国人。

她曾经不无骄傲的表示自己只有脸孔是属于东方的,这个自我评价对于整个宋家来说真的是恰如其分

老蒋多次和人表达过自己不喜上海,这可能和他早年在上海滩混帮会的恶劣记忆有关。和蒋不同的是,宋美龄一生都很喜欢上海,可能因为对于女人来说,上海是当时全亚洲所有西化城市里生活品质最高的地方。
很多人只看到了这几个女人的政治野心,许多人还觉得宋父是吕不韦式的权术人物,搞婚姻政治投机,但她们三姐妹和今天的邓文迪之流有本质区别。就是这根本不是个人奋斗的故事,而是一个上等阶层自我固化的范本
一个小故事非常能说明这种精英主义的情节:
抗战时期,宋美龄有次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采访结束请记者在重庆一家餐馆吃饭。吃饭时,宋美龄从挎包里拿起骆驼牌香烟,问记者:“你抽不抽烟?”记者回答说:“不抽烟。”
宋美龄听罢,便很自然地自己抽了起来。
记者说:“不好意思,我本来是抽烟的。但我我看到墙上有标语,‘请勿吸烟’。标语里还说,爱国的中国人不吸烟,耕地要为抗战生产粮食。所以,就不好意思抽烟。”
宋美龄笑了,说:“这标语都是给老百姓看的。”

后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偶尔看到提醒警惕“变天账”,八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没人说这话了。九十年代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反而经常看到抹黑、诬蔑乃至于侮辱和咒骂之类,所指开创新中国的先贤和当今ZF。

有些人字里行间或者日常偏好,带有明显的为蒋委员长和宋美龄鸣冤叫屈、涂脂抹粉的痕迹,包括类似于十里洋场那些思想性文学作品和品质生活赞美。

黄皮白芯人偏爱夜夜笙歌,向往奢靡无度,何曾在乎民不聊生?如此这般生活有意义?这些人真值得点赞?!

推荐本号精彩文章

▲解析美帝资本权贵集团心心念念的梦想到底想干啥?

经常听说俄罗斯要急眼,到底啥事儿会让他们真急眼?

特朗普和克林顿一家子笑得如此灿烂,你相信会清算?别逗了!

文章发布第二第三天就有相关措施出台,挺有意思!


数以万计的老朋友尚未回归关注,本号不是“国际时代”公众号,而是备用号启用,赶快关注,顺便点击右上角…加星标,方便常见?

阅读原文共享愛之米

最好的赞赏是转发
共同点亮思想火炬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特龙江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