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岛局势看大国邦交的两大铁律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先说说国内未来的情况,滞涨已经毫无疑问。至于更恶劣的结果或前景,就不多说了。现在的问题是在房价肯定压不住的情况下,是重启大基建还是放任房价。这是因为目前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到点子上: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是根本。没有这一条,货币不断膨胀是必然的。只有精兵简政,ZF规模变小,减税、基建、乃至更根本的缩减贫富差距,才有望实现。所以不抓最重要的,只考虑找到货币的泄洪口,用更庞大的政府来管理国家,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现在不断发货币,M2增长率不管是13%还是12%,都是相当高。那么,是用楼市、基建乃至农产品来泄洪,都是具体路径而已。老实说,现在谁都猜不透。
说了内政,再说外交。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哪怕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我们仍然是一个大国(虽然当时是衰弱的大国)。大国该怎么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呢?
有两条根本原则。
一、周围小国都应该是附属国
我这里说的是本质,而不是什么“国与国平等”之类的政治正确。大国附近的小国,必须依附于大国,至少要和大国搞好关系,否则历史早有证明:凡是和附近大国较劲的小国,如果不能干掉大国,那么,都没有好下场。
小国能不能干掉大国?当然能。历史上无数以小国起家、最后做大的国家,都是明证。但是他们起家的原因,除了自身比较有凝聚力、比较强大之外,最大的外因无非是:大国衰弱了,大国臭棋连发。无一例外。
原因非常简单:大国的力量远强于小国,如果不能让小国服气,不能让小国归附,那么,必然是大国的外交政策不对,或者大国衰弱了。
反之,如果大国的实力真的很强,并且外交政策对路,那么,周围小国都应该是附属国,或者至少是友好邻邦。
附属国理论就是西方所说的“势力范围”。大国就像一块大烙铁,接近它就可以感受到它炽热的温度。大烙铁的辐射,显然应该强于小烙铁。如果感受不到,说明这块烙铁凉了。
这是大国对周边小国的影响。那么,两个相邻大国呢?
二、邻边大国的关系,非友即敌,没有第三条路
这里的“敌”,很容易理解,就是敌人。这里的“友”,指的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特别好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相互之间不设防,是盟友。
例子很容易举。比如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大国,为敌上百年,只能不断发生大战;二战之后关系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建立欧盟,甚至都要孤立英国了。
我国宋代,辽国和宋国曾经敌对了四十多年,相互之间打得你死我活。后来结下澶渊之盟,不管谁受辱谁得利了,反正从此两个国家成了真正的兄弟之邦,相互之间不再增加防卫。这种不增防卫到了什么程度?到了后来的辽国都不会打仗,一百多年后就被女真灭了,而宋朝的军队也一样是豆腐,很快北宋变成了南宋。然后,南宋战力恢复,而金国的战力有所损减,相互之间达成平衡,打了几阵之后又签订协议,和好了很久。
为什么大国和大国之间、大国和周边小国之间的本质关系是这样的?因为:文明在本质上都是扩张的,包括文化和领土。大文明应该影响小文明,让小文明归附(另一方面,大文明也应该从小文明中吸收营养);而两个大国相当于两大文明,长期来看,非友即敌。何况,两个大国都会影响周围小国的态度。谁愿意让周围的小国投靠对方呢?所以两个大国之间,只能是非友即敌。
那么,貌似友好、但又互相提防、勾心斗角的大国,是朋友还是敌人呢?
这还用说?当然是敌人。
以中国周边的大国为例:苏联或俄罗斯。我就说1950年代的中苏关系,那是绝对朋友。这是大国关系的典范。后来呢?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呢?嘿嘿。
之所以还没变成敌人,是因为大家都有更强大的敌人或对手。
大国之间若即若离、勾心斗角,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不是不算,而是还来不及算。这么下去,后患无穷。所以,大国的决策者应该好好想清楚:和邻边大国,本质上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
那么,如果大国邦交没有遵循上述两个原则,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之一:不要以为尊重(或者不管)周边小国,就可以换来小国的尊重
这是因为:大国尊重小国,在小国看来是示弱。大国不管小国,在小国看来就是轻视,并且,小国会缺乏安全感。
举个例子。宋朝对西夏一向宽大为怀,但换来的是什么?是不断的骚扰和征战。最后,大宋向西夏低头,每年都给岁币,就像给辽国一样。但辽和宋都是大国,西夏只是一个小国。那么,宋能不管西夏吗?不能。西夏的商贸严重依赖于宋朝,你不管我,我只能继续打上门来。
在宋神宗时期,为了从战略上防止西夏入侵,宋朝恢复了河湟一代(现青海东部的农业区),对西夏形成侧翼牵制,想减少西夏对陕西一代的骚扰。河湟一直是汉族的土地,但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占领,所以宋朝恢复河湟,算是收复故土,而且做得很成功。但是宋神宗去世之后,继位的宋哲宗年龄尚小,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应该是太皇太后,因为她是哲宗的奶奶)在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的建议下,居然把河湟还给了吐蕃,并归还了之前占领西夏的几座城。他们把宋神宗、王安石执政时得到的战略利益,都放弃了。
大国不欺负小国,宋朝做得够好的吧?宋朝就是不想再惹事了,我们不管外面,只管国内,行不行?我们没有侵略性,行不行?够好的吧!但是,宋朝换来西夏和吐蕃的尊重了吗?没有。西夏得了几座城,以后的侵扰更厉害了,每年都来打劫,而且往往是西夏太后亲自出动。河湟吐蕃也看不起宋朝,要“独立”了。宋朝对他们有复国之恩,但是他们要和宋朝断绝关系,要独立了。这就是司马光的外交导致的后果。
后来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在蔡京的力主下,派童贯为监军,又收复了河湟一带,并重创西夏。从此河湟再回大宋,而西夏也老实了很多。
在很多人眼里,司马光是贤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文彦博,他也是能力超群的贤相,而且寿至91岁,在古代算是相当高寿了),而蔡京、童贯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大奸臣。但是在当时处理宋朝西北局势时,年轻的蔡京、童贯做的好得多,可以说一举解决了西北边患,展示了宋朝的狼性。所以历史人物是复杂的。
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举例是要说明:不要以为尊重(或者不管)周边小国,就可以换来小国的尊重。
后果之二:周边小国都不尊重大国,那么大国更不会赢得其他大国的尊重
也就是说,只有大国展示了狼性和战斗力,才能赢得其他大国的尊重。其他大国,才不敢轻举妄动。
还可以继续拿宋朝和西夏举例。当西夏被宋哲宗时期的宋朝打得灰头土脸时,它向辽国求救。当时辽宋是“友好邻邦”,而且西夏国主娶了辽国皇帝的妹妹,所以多重关系让辽国出马,告诉宋朝不得再对西夏“无礼”,并要求宋朝归还西夏的几座城池。当时的宋哲宗和宰相蔡京是怎么处理的呢?置之不理。置之不理的结果是什么呢?当宋军收复河湟得胜归来之后,不仅西夏不敢出马,而且辽国也没敢惹宋朝。宋辽双方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如既往地友好。
当然,当时的辽国已经丧失了狼性。否则在“宋辽夏”三国演义中,他们应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帮助西夏打宋朝。辽国的软弱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的皇帝是个只知道打猎的二百五。大约十年之后,其背后的女真开始崛起,又过了大约十年,辽国灭亡了。
为了避免其他大国的不尊重,一旦周边小国对大国有所不敬,大国的做法就是:立刻反击。
远的例子不举,最近十年俄国周围倒是有两个例子。一个是格鲁吉亚要独立,另一个是乌克兰和俄国叫板。俄国的做法是:1、立即出兵;2、怂恿相关领土独立或吞并。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
后果之三:当小国的不断叫板和大国的犹豫不决,导致不能再获得其他大国和小国尊敬的时候,其他大国就会不断蚕食大国的影响乃至领土
打个比方,如果大国像一块冰冷的大烙铁或者生病的狮子,那么,其他炙热的大烙铁或者健康的狮子,必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重申理由:文明都有扩张自己的动力。你不扩张,不对外施加影响,别人就会扩张,就会施加影响。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弱肉强食的,各国乃至各民族“平等”都是表面上政治正确的东西,谁用这些东西指导大国邦交,就傻到家了。
用这些铁律和后果去看朝鲜半岛乃至我国东南海局势,情况是一目了然的,趋势也是一目了然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打一场漂亮的或局部战争,就像北宋收复河湟一样,那么,别人还会不断侵蚀。大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真正的战争行动,而不是只知道耍嘴皮子。美国、俄国的做法,都是明证!美国可以全球捏柿子,俄国则在周围捏柿子,也能出兵叙利亚。中国,至少也要捏周围的柿子!而且要捏的干净漂亮!
否则后患无穷,战争或边境的大动乱,迟早会找上门来。这种边患,可能来自于东北,也可能来自于东南、南海,乃至西北、西南。
可能有人说:不捏柿子行不行?躲着,行不行?躲到哪天算哪天,行不行?
躲是躲不过去的。以甲午战争为例,如果清廷一味避战,结果必然是日本全占朝鲜,以后迟早还会挑起日清战争。这是因为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已经到了清朝边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只能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何况一味避战,别人的胃口只能越来越大。天天只知道打嘴炮,一旦周边小国都变成对手乃至敌国,后悔就晚了。
以现在为例。东北亚、东海、东南亚、西南、西北的一系列事件,都是一盘棋。而战略制高点,则是朝鲜半岛!
写到这里,本文该结束了。请大家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局面的严峻性。以及为了主动或者被动应对局面,国家以后要付出的巨大代价。越晚,就越被动,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顺便推荐一个股票号:“肺鱼资本”,号主专注于价值投资,很多思考很有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