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告看2017年的国内经济思路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前一篇文章被删了,实在遗憾。因为我很小心翼翼,不想惹事。删了就删了吧,我也不打算再发表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关注本号之后,在公众号(而不是本文)下,回复“傅莹”可见。不过真的没什么猛料。
两会已经结束,报告已经出炉,邓元杰已经全面解读,但是有些问题需要单独或者更深入地解读。那就是:2017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什么?如何同时实现多个目标?
当然是保就业,这是最重点。
保就业的重要性,我就不强调了,大家都应该明白。
供给侧改革,当然也是最重点。但是,因为“去产能”会淘汰一部分产能和人员,加上很多外资撤离中国,可能会造成上千万人失业,所以保就业更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供给侧改革中的另外“两去”:去库存、去杠杆,也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那么,所有这些目标该如何统一呢?
首先,这正是2017年基建规模比过去更大的根本原因。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65万亿。这是发改委在3月2日说的。而2016年的投资是60.65万亿,2015年是56.21万亿。同比增速都在7%以上。所以过去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快于GDP增速。
基建规模要大,是因为必须要容纳更多人就业;另一方面,房地产却在继续严控,目的是充分保证三四线城市去库存。这要求修路、修高铁、PPP等项目的规模,必须更大才行。
其次,不推出房地产税是为了更好地去库存。
明眼人都知道,以后对房地产行业的征税,应该主要对存量进行征收,也就是必须全面推行房地产税。但是在明显去掉三四线库存之前,必须暂缓房地产税的全面出台。因为如果房地产税立刻出台,短期内必然打压一二线房价。那么三四线城市的人就会越发卖掉本地住房,希望挤进一二线。近期上海、杭州一些“低价房”的超火爆,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现在推出房地产税还不成熟。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都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不推出房地产税,同时限制一二线楼市的供应,虽然有严厉的限购,但也很难造成价格下降。那么,对三四线城市就会有一种示范效应。既然资金很难再进入一二线,那么一部分资金看到三四线企稳甚至缓涨,也就会加入去库存的行列。而且,国家也在限制三四线土地的供应,这也是支持三四线涨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暂缓推出房地产税,绝对有利于去库存。
在此,我必须提醒大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请大家一定认识到这句话的严重性。在一二线已经有足够房子的人,千万不要再继续投资或投机买房了;而刚需,什么时候买都是对的。这是因为:以后必然推出房地产税,而且可能税率还不低。虽然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一二线还会继续上涨,但推出之日下跌20%是完全有可能的,何况对过多的房产征收房地产税,靠出租房屋未必能有太多赚头。
第三,去产能和大规模基建,是为了去杠杆。
按照《报告》精神,去杠杆的主要是实体企业,尤其是国企。国企怎么去杠杆?需要大幅度盈利然后还债。去产能和大规模基建,都保证了上游产品的继续涨价。如此,则国企的盈利有望大幅上升。只要不乱投资,去杠杆有望实现。
以上这些,就是为实现《报告》目标的总体思路。这些做法,相互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从实现目标角度来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可谓妙棋。
当然,由此造成上游产品大幅涨价、乃至全面通胀,也是副作用之一。2010年至2016年,按照官方数据,我国CPI涨幅分别为3.3%、5.4%、2.6%、2.6%、2%、1.4%、2.0%。请大家注意,2015年以来,CPI已经有抬头趋势。今年,也就是2017年,目标是控制在3%以内。能不能做到呢?
我怀着美好的愿望,但认为任务相当艰巨。因为2016年年初,大宗商品的价格普遍在低位,而时隔一年之后,都上涨了至少20%甚至50%以上。那么,如何实现3%的控制目标?现在,各种上游、中游产品的涨价消息,此起彼伏,基本上都是两三成以上的上涨,个别产品,比如某些纸箱,涨幅甚至高达100%。
从国际上看,金属等大宗商品,未来几年普遍供不应求。铜、铝都是这样。铝,本来产能过剩大约四五十万吨,但我国去产能加上特朗普的大基建,都是主推金属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3月15日之前,市场在等待美联储加息的消息。这对大宗商品形成一定的利空。加上年初至今铝、铜都已经明显上涨,技术上也有调整的需要。所以短期承压。
但我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短期的,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保就业,美国的大基建,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都在助推商品价格。对此我充满信心。我,不会因为一时的调整而改变想法。房价,也会继续涨。
第四,今年的重点,仍然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供给侧改革。
这里再次强调,是为了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比较。首先,在文件中,供给侧改革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两会上有一些实体经济企业家攻击阿里和马云,不仅遭到了阿里系的反驳,而且淘宝网官方微博在3月5日发布了《对人大代表马可·波罗瓷砖董事长黄建平三点议题的商榷》的头条文章。淘宝认为,“淘宝网是百分之一百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搞得好有我们的“功劳”;此外,打假实干难于做秀,应该像打击酒驾一样严打假货。”
有不少大V在头条文章下面留言支持,其中就有史玉柱。他认为,物质和精神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都是实体经济。“电商从事着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通经济活动,典型的实体经济。阿里电商啥时候变成虚拟经济了呢?”
淘宝乃至阿里系是实体经济吗?呵呵,是不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非要往实体经济上靠?
第五,说说金属价格和美国M2的关系。
这是上面一部分内容的继续,我必须研究一下大宗金属的历史价格和美国(而不是中国)M2的关系。
先看铝,2004年11月的价格是每吨1850美元左右,08年7月份达到3381美元的历史高点,金融危机后跌至1278美元,现在188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历经13年,铝的价格没有涨。
再看铜,2004年11月的价格是每吨3000美元,08年7月份达到8300美元的历史高点,金融危机后跌至2900美元,2011年2月达到10184美元,现在6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历经13年,涨了一倍左右。
铜比铝稀缺得多,所以在2011年还能再创新高。
三看铅:2005年3月每吨960美元,后一度跌至810美元,但在07年10月达到3895美元高点,现在22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历经12年,涨了1.3倍。
为什么铅的研究起点不一样?因为我手头的软件只能上溯至2005年3月,下同。
四看镍:2005年3月每吨16000美元,后一度跌至11700美元,但在07年5月达到51800美元高点,现在11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历经12年,反而跌了1/3。之前在2016年1月,曾跌至7550美元的低点。
镍相对不太重要,比如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镍的用量在减少。镍连续四年过剩,直到2016年。专家分析2016~2017年,镍的需求将超过供给。而铜、铝也是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加明显。稍显例外的是铅,因为2016年铅价已经上涨60%。
五看黄金:2005年8月每盎司430美元,2011年8月达到1922美元高点,现在1230美元左右。历经12年,黄金的涨幅大约是1.9倍。
美国M2呢?2004年11月是64060.5万亿美元,2017年1月30日,是132822.0万亿美元。十三年时间,涨幅1.07倍。
美国M2的涨幅和铜差不多,而铝、镍大幅跑输M2,黄金、铅则跑赢M2。尤其是黄金。
石油呢?2005年油价在每桶60美元,08年7月涨至147.25美元,目前(2017年3月)在53美元左右。也就是说,历经12年,油价反而跌了大约1/9。
中国M2,2004年底是25.41万亿人民币,2017年1月份的数据是157.59万亿元(2月份还没出来),增幅5.2倍。也就是说,所有的大宗商品价格,都严重跑输中国M2。
在中美都在大搞基建的背景下,在人民币今年的贬值幅度可能超预期的情况下,资源股是否早已严重低估?我充满信心。
至于美联储加息。我认为:3月份应该会加息。但是加息不代表大宗商品不涨。为什么加息?因为美国经济开始过热,现在只是刚起步,特朗普的一万亿美元基建还没实行呢。所以现在加息,顶多是希望延缓经济热度和大宗商品上涨的势头,而远远不是转折点。不是说加一次息就把热度打掉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不是美联储的意图。现在和1980年代初美联储大幅加息完全不一样。当时是美国已经经历了多年两位数的滞涨,不得不大幅加息,而现在美国的通胀率刚刚达到或超过2%,势头还远远没有结束,所以初期的加息也不会很猛烈。何况美国国债规模是20万亿美元,早已今非昔比,所以加息不可能和1980年代相比。
结论:本文首先分析了2017年的国内的经济思路和可能达到的效果,然后结合美国以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情况,对金属和大宗商品做了进一步分析。最终结论是:我对一些大幅下跌的优质资源股,充满信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