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百年大国战争的模式变迁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现代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历史学家都各有各的说法。但我认为,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上台,可以算是逐渐开启了现代历史。
这是因为:拿破仑开启了民族战争的模式,从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逐渐变成了全民战争。国家之间的胜负不再决定于一两场战役,而是决定于国家的整体资源和生产力。
这当然包括人口,这个极为重要的变量。
拿破仑以前,哪怕是在拿破仑执政期间,国与国之间的胜负还是取决于一两场战役。比如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7.3万人的法军击败了8.6万人的俄奥联军,奥地利从此臣服于法国四年。
奥斯特利茨战役后,俄国还不“老实”,伙同英国一起反法。于是拿破仑先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拿下普鲁士,1807年的弗里德兰战役再次重创俄军,俄国才算又老实了几年。
1809年,奥地利又不老实了,联合普鲁士、英国搞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再次被拿破仑击败。这次出兵的只有奥地利,英国和普鲁士都是打嘴炮,俄罗斯在观望。这次奥地利学习法国搞全民动员,集合了34万大军,感觉可以和法国掰掰手腕了。
而法国由于陷入西班牙内战,导致30万精兵无法抽身。但拿破仑凭借剩下的28万兵力,照样击败了奥地利。从此,直到拿破仑在1812年兵败莫斯科,60万人只回来大约两万,奥地利都不敢趁火打劫。
我们看看,从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三皇会战”一共只有大约16万军队,到1809年法奥战争两国一共出动了62万军队,战争规模上升得有多快。
这就是拿破仑开启的民族战争模式,或者说是国与国的“总体战”。
每一个参战国的人,无论上不上战场,都在直接或间接参与战争。
拿破仑鼓励妇女工作,就是全民总动员的一部分。以前妇女基本上和战争无关,但法国将近一半的人口在为战争搞后勤,抽出无数精壮上阵打仗,别的国家就只能学习。
1812年的法俄战争,拿破仑动员了60万军队,而被侵略的俄罗斯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只有22万军队,只能节节败退。但在法国的打击下,俄罗斯也逐渐进入了全民战争模式,并利用辽阔的幅员,击败了国力再也无法支撑的法军。
拿破仑执政期间,英法是相互封锁。倚仗着海军优势,英国对法国封锁了欧洲之外的所有地区;而倚仗着陆军优势,法国则对英国封锁欧洲大陆。
双方都想困死对方,也都深感困难。
但是欧洲太大,法国无法完全封锁,俄国又总是和法国捣蛋,偷偷摸摸和英国做生意,破坏法国的“大陆封锁”体系。拿破仑忍无可忍,不理智地发动了对俄战争,最终把法国的国力消耗殆尽。
拿破仑把战争升了级,但以法国的人口和幅员,和普鲁士/德国、俄国、英国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从此只能成为二流国家了。
1853年开启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军累计出动近百万军队,对抗土耳其、英法联军。三年战争的结果是俄军战败,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40万,法军损失9.5万、英军损失2.2万。
对俄国来说,直到1877年,它都没有足够的信心,再在欧洲大陆发动一场大战。所以它一边养伤,一边跑到中亚和东亚扩张去了。
克里米亚战争对各国的钢铁、枪炮、军舰的生产,都提出了比过去高出一个数量级的要求。加上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因此被称为“第一场高科技战争”。
1866年的普奥战争,著名的克雷格尼茨战役,奥地利、普鲁士双方,仅一线作战的军队就有50多万人。但这场战役只打了一天就结束了,几天后奥地利皇帝电传拿破仑三世,希望法国出面“调停”。实际上是奥地利已经战败,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在战争中损失的枪炮,无力阻挡普军的顺利推进。
1870年的普法战争,法军出动40多万,自以为占优势,但普鲁士及其联军有100余万,武器和工业生产能力都占上风,因此以法国的惨败告终。
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让各国都认识到如果靠一两场几十万人的战役定胜负,还是太危险了。于是各国都在大力提高战争动员能力。
这个结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可以动员400万人参军,奥匈帝国200万,法国300万,俄国500万,英国150万。
这又比之前的战争级别,高了一个数量级。
每个大国都觉得自己的兵力是以前的十倍,工业生产能力是以前的几十倍,武器性能是以前的好几倍,所以每个大国都信心满满。
一战和二战,是大国之间总体战的巅峰。
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前难道德国不知道自己的资源有可能被英国封锁吗?
德国当然知道。
所以,德国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另一方面在疯狂囤积战争物资。
德国至少大力囤积了好几年,以为凭借这些雄厚的物资,根本不怕法俄,也不惧英国参战。
德国确实囤积了比以前多几十倍的战争物资。但是德国没有想到,现代战争对物资的消耗速度也是以前的几十倍。
所以,就算在战争时期德国人做出了很多伟大的发明,并把这些发明用于战争,极大节约了资源,但还是逐渐陷入物资逐渐匮乏的窘境。
在战争中,德国一共累计动员了将近1000万人参军。但由于被英国残酷封锁,空有生产能力而没有资源,所以在战争结束时,600万只有枪而没有子弹和炮弹的军队,只能向武装到牙齿的英法美军投降。
英法也很惨,他们靠的是美国的帮助。
一战时,英国对德国的封锁到了什么地步呢?
英国不仅封杀所有德国船只,而且所有和德国做生意的国家的船只,全部封杀!
这是空前的,以前在拿破仑时期都没这样过。
当然,拿破仑时期是英国想和欧洲做生意,自然要无孔不入;法国却不想和英国做生意,因此也想把所有和英国做生意的国家都封杀掉。
拿破仑和一战时的英国的区别只在于:当时的法国做不到,而此时的英国却能做到。
全面封锁贸易,封锁资源,是从自拿破仑开始的,所以我说现代历史应该肇始于拿破仑。到了一战时,英国的做法实际上和他并无本质区别。
英国封杀了所有中立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荷兰、芬兰、瑞典、挪威等和德国密切联系的北欧国家,所有物资都不能运往德国!
这些国家的船主很郁闷:你们两个国家打仗关我鸟事?我做生意不行吗?发战争财不行吗?难道只能和你英国做生意,不能和德国做?
英国说了:对!只能和我以及我的盟国做生意,不听话就没收,敢反抗就击沉!
鉴于英国的海军实力,这些小国只能乖乖听话。
美国也不例外。
在美国参战前,也有不少美国商船驶向德国,也都被英国封杀了。
当然,鉴于美国的实力,英国对美国还是比较客气的,反复劝说美国别和德国做生意,说我这里订单多,你何必再和德国做生意呢?
当时美国海军远远落后于英国,也落后于德国和法国,所以基于多种原因,美国也听从了。最后由于英国欠的钱太多,美国实际上已经深陷于战争,于是找借口说船只被德国击沉,1917年也参战了。
一战时是煤炭和大炮时代,二战时过渡到石油和坦克、飞机时代。归根结底,拼的是人口和生产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足够的资源。
德国两次失败,没有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战时的日本也这样。日本空有生产能力,但是没有石油和铁矿,生产什么?
更何况,日本的生产能力本来就远不如美国。
1944年,当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天上一万多架飞机狂轰滥炸时,德国陆军的那些优秀指挥官们已经完全玩不转了。什么先进的坦克战术?坦克也不如美国多,就算有,成建制的坦克师只要被美军盯上,马上就被狂轰滥炸成一堆废铁。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什么战术都是扯淡。
顺便说一句,关于德国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德国的最优策略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摆脱被列强夹击的宿命?我之前写过一个系列《从俾斯麦到一战 —- 德国的挽歌》,长达二十多万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这个系列很有价值,内容绝不仅限于普鲁士/德国,还详细分析了法国、俄罗斯、英国、奥地利,乃至波兰、土耳其,深入探讨了大国的发展和博弈策略。
人口、生产能力和资源都占劣势,只能惨败。
1990年的海湾战争,世界进入到新的高科技时代。
这次高科技不同以往。以前,德军、美军等世界最强的军队参战,自己也会死很多人。但是海湾战争击溃萨达姆的150万军队,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只阵亡了几百人,很多还是自己人误伤的。
这场战争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也包括美国。
美国人发现:事先根本不用动员50多万精兵,联军也不用70万人,打伊拉克完全是杀鸡用牛刀。
其他国家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们也傻了:这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完全不一样啊!总觉得美军会掉到什么汪洋大海里,但战争居然在美军发动地面进攻后,半个月就顺利结束了。
为什么伊军如此不堪?
更深入的原因不必分析,从战争本身就可以找到原因。那就是:
当双方的人员损失比例达到几十倍以上时,再勇敢的人都会怯懦。
举个例子。明末,女真军队的野战天下无敌,也有一些小炮。但是当袁崇焕守卫宁远,用了十一门当时在远东最先进的红衣(夷)大炮时,六万最精锐的女真军队的战斗意志,被摧毁了。
因为女真人的小炮根本不能近前,从而也轰不到城头。但明军大炮却能轰击一公里之外,哪儿人多打哪儿,一炮就能轰死轰伤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让女真人怎么打?
全副武装、极为悍勇的女真人攻到城下,根本得不到火炮和弓箭的支援,都是明军的活靶子,被明军各种火器活活烧死,或者用箭射死,这仗怎么打?
打到后来,一贯勇往直前的女真人都不敢冲锋了。于是后面督战队威胁要砍人,逼迫前军继续冲。
女真人战死大约500人、受伤6000多人。在努尔哈赤也负伤后,只能兵败撤退。
那么明军损失多少呢?
只有几个人伤亡。
你没看错,当时袁崇焕守卫宁远,没死几个人。
其中一个还是在城内试验用棉被包裹火药时,被自己的发明烧死的。他的发明威力很大,重创了女真人。
女真人败退后,在长达六年时间里都不能攻克明朝守卫森严的大城,直到他们也有了红衣大炮。
但那主要还是冷兵器时代,火炮还是少。我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双方的损失完全不成比例时,勇士们冲锋陷阵完全是送死,却不能让对方有什么损失。那么就是再勇猛的人,也会失去战斗意志。
此时弱势的一方怎么办?
正面硬杠,毫无办法。
但一些极端分子想出了另一种做法:恐怖袭击。
根本打不过,只能恐袭了。
但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清末,一些想推翻清朝的人自感力量很弱,就采取暗杀清朝大员的方法,想用这种方式让人不敢当清朝的官儿。这本质上就是恐袭。
有用吗?没用。
所以当双方力量极为悬殊时,人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恐袭毕竟不上档次,那是小国或小集团对大国玩儿的。我们还是提出一个问题吧:
1990年以后,如果大国之间爆发战争,拼的是什么?
除了人口、生产能力,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得加上一条: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太空时代的高科技。
那么,如果此时大国之间爆发战争,大国会怎么做?
贸然开打肯定是下下策。因为对方还有很多不太落后的武器,仓库里也有很多资源。还能上网,此时对方仍很有力量,为什么要打?
所以,如果大国之间真要爆发战争的话,想启动战争的国家,一定会首先封锁对方的资源,并让对方的网络变成局域网。
也就是说,如果某方真的想和另一个大国打仗,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1、贸易和科技交流,逐渐脱钩。
2、拖垮对方的财政。
3、封锁资源通道。
4、封锁网络。
只有当我们看到了上述四步,我们才可以说:两个大国有可能爆发战争了。
但也只是有可能。因为弱势的一方明知不敌,又为什么要打呢?
当然,第一步又可分成很多小步,比如撤公司、撤领事馆、撤侨等等。
大国对大国,尤其现在又是核时代,不让对方先尽量虚弱就贸然开战,自己极有可能损失惨重。所以强大的一方,必然会逐渐削弱另一方。
对方如果不是虚弱到无比虚弱的程度,谈不上开战。
甚至,就算对方已经很虚弱了,根本构不成威胁……那还打什么?没必要了。
那么,相对强势的一方如果做了这四步,或者在第2、3步的过程中,另一个大国会不会提前动手呢?
二战时,面对美国的资源和贸易封锁,日本选择了赌博式的开战。
当时日本的想法是:趁现在实力还很强,而美国海军还没那么强时,先重创美军和美国人的战斗意志,逼其回到谈判桌,还有一些胜算。否则大家这么和平下去,日本的资源和贸易都被美国封锁了,长期肯定没希望。
日本的赌博失败了。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各种手段,苏联始终没敢动手,直到财政被拖垮,然后解体。
说了这么多,本文的结论是:
拿破仑开启了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竞争与战争的新模式。在核时代和信息时代下,大国之间必然是先相互封锁。只要不出现战争狂人,就不会有鱼死网破的全面战争。
偶尔的擦枪走火是可能的,但双方都会克制,防范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这一点,不仅美俄,以及其他大国之间,早给我们呈现了多个范例,而且印度、巴基斯坦之间也是这样。
关注本号,阅读风云野精品文章:
两本书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