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这个,你就看懂了2016年的股市!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承认我用了标题党,但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我这篇文章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请听我细细道来。
上一篇文章《1月4日的大跌与熔断机制详细分析》是我被开盘第一天的走势打蒙之后看了几十篇文章,又强迫自己大开脑洞想了六七个小时,才写出来的。1月4日当天,大部分文章都把股市大跌归咎于熔断机制,只有少数人认为股市怎么走和熔断机制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这个观点当然是正确的,但熔断机制到底会对股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新形势下又该如何博弈?我认为我当时的思考,也就是当天深夜写的这篇文章,是最为深入的。
写完之后第二天,才看到另一篇让我脑洞继续大开的文章:《“磁吸效应”加大波动性是熔断机制最大的软肋:一份来自证监会系统的研究报告》。此文的内容可能以前已经有所披露,但我没看到。此文披露了几点重要内容:
1、证监会在2015年7月决定推出“熔断机制”时,已经知道了磁吸效应。也就是说,专业人士早已对熔断机制对涨跌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证监会早已心里有数。
2、 什么是“磁吸效应”呢?磁吸效应就是实行熔断机制(包括涨跌停板)之后,大盘(或重要指数)股票涨跌的幅度如果接近熔断的边缘,同方向的投资者由于害怕流动性丧失,从而会抢先交易,而反方向的投资者为等待更好的价格,从而会延后交易。由此,造成整体走势加速达到熔断点的现象。直观来看,当大盘走势接近熔断时,会快速达到熔断,好像熔断点附近存在磁吸力一样,所以称为磁吸效应。
1月4日的走势,完美地演示了磁吸效应:下午开盘13分钟就直奔5%熔断而去,复盘之后六分钟就直奔7%熔断。也就是说,当下跌到接近5%或7%的熔断点时,割肉或者想获利了结的人,由于害怕触发熔断而不能交易,会很想在熔断之前抢先卖出;而想“抄底”的人,由于洞悉了卖出方的心理,反而不会马上买入。所以在接近下跌熔断点时,大量卖盘找不到买盘,会很快触发下跌熔断,这就是“磁吸效应”。
因此,在下跌趋势中,熔断会产生更大恐慌。而在上涨趋势中,熔断会让人更加狂热。
原来这种现象有个名称叫“磁吸效应”,而且证监会早就知道,我相当震惊!
震惊之余,我发现我在《1月4日的大跌与熔断机制详细分析》中,也得出了这个结论,只是没有冠名“磁吸效应”而已。也就是说,我独自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前人的结论是一样的,这让我信心大增!
既然证监会知道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我在冷静之后,马上想到两个问题:
1、为什么把熔断点定位为涨跌5%和7%,而不是美国的10%呢?要知道,熔断限度越小,就越容易触发熔断,让人恐慌或狂热。难道证监会想继续折腾散户?
2、为什么针对“沪深300”指数而不是整个大盘指数的涨跌幅,设置熔断机制?
很显然,证监会这么做是有意为之。但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我又想了几个小时,想明白了。先别忙看“答案”,呵呵,我们先看看1月5日的股市走势吧。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
1、在上一日磁吸效应导致的恐慌气氛下,早盘大幅低开。上证低开3个点,深成4个点,中小板和创业板4个多点。开盘确实足够恐怖。
2、旋即低开高走,然后到上午11点半一直横盘震荡,貌似要向上突破。这种走势,既让早晨割肉的人后悔不迭,也在鼓励人们“抄底”。
大多数人抄什么底呢?主板还是创小板?
查看全天成交量吧:沪市3284亿,深市4831亿,其中中小板2112亿,创业板1226亿。也就是说,1月5日创小板的成交量是3338亿,两市主板的成交量是4777亿。现在创小板的成交量已经占了主板的70%!考虑到1月4日创小板大跌,1月5日尾盘创小板又跌下去了,因此可以合理推测:散户参与创小板的相当多。而主板的跌幅较小,加上国家队在抄底主板蓝筹,以及前期险资频频举牌(主板为多),因此另一个结论是:主力正在主板吸筹。
当然,这是根据盘面和成交量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但我马上就会给出更多理由,来支持这个结论。现在1月5日的走势还没看完,我们继续。
3、下午开始下跌跳水。尤其是下午两点之后再次跳水,创业板跌破5%,很多人的神经再次崩溃,担心又一次熔断到来。因此磁吸效应再次发挥作用,各种指数快速下跌,人们纷纷割肉。
4、但是下午2点15分之后,沪深300指数在下跌2.56个点时顽强拉起,没有跳水触发5%熔断!收盘时,沪深300指数居然上涨0.28%,而上证微跌0.26%,深成跌1.36%,中小跌1.28%,创业跌2.99%!
为什么?
很显然,主力在利用人们对下跌熔断的恐慌心理,在大幅下跌时有选择地吸货。这是熔断机制下的新玩法:在逼近下跌熔断时吸货,然后拉起来;相反,以后肯定会在逼近上涨熔断时出货,然后打下去。
看看沪深300成分中的股票走势吧:上涨143家,基本上是电力、钢铁、黄金、煤炭、汽车、银行、家电、医药股,蓝筹为多。平盘(包括停牌)19家,下跌138家,大多数跌幅都在3个点之内,跌幅超过4个点的有42家,大多数是传媒、除黄金之外的有色、网络、电商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主力确实是在蓝筹上吸货。只是有色今天表现比较特殊,比其他蓝筹衰得多。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一天的走势,说明不了什么。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上面两个问题:既然证监会知道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为什么把熔断点定得那么小,又为什么针对“沪深300”指数而不是整个大盘指数呢?背后深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深刻的原因是:高层正是想利用以沪深300指数为核心的熔断机制,控制整个大盘的走势,引导各路机构回到主板。
想一想熔断机制推出的背景,一切都明白了。
2015年6、7月份股灾的原因,高层心知肚明,那就是公募基金和券商乱来。先是基金长期恶炒创小板,然后是券商大搞融资融券,然后基金更加肆无忌惮,“抱团取暖”恶炒创小板,远离主板蓝筹尤其是银行股,哪怕银行股的市盈率已经不到5,哪怕地产股已经极为低估,哪怕还有很多早就低估的蓝筹,基金们仍然不愿意进入,仍在不断撤退之中。但云集创小板以后怎么退出呢?所以金融权贵们在2015年3月份鼓动证监会推出了裸做空机制,然后6月份就开始大肆做空了。所以高层很清楚:这次几十年一遇的股灾,是基金和券商们合谋搞的。基金和券商太过分,不听话!
但这个话又不能明说,毕竟公募基金和券商都在证监会领导之下。如果说出来,既显得下面不听指挥,又显得证监会以及更高层很不专业。那么如何扭转公募和券商自营盘的恶炒之风呢?除了中金、证金国家队进入救市(主买蓝筹),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我在《1月4日的大跌与熔断机制详细分析》已经分析过:如果熔断点设置得较小的话,会促使价值回归:高估的下跌,低估的上涨。1月4、5日的股市走势,不正说明以前的创小板大为高估了吗?现在熔断机制以沪深300指数为基础,更说明高层想用这个来指挥整个大盘。
创小板我始终认为高估,并多次给出理由。在《1月4日的大跌与熔断机制详细分析》中分析了高估的原因,再次给出大幅下跌的理由:
1、经过几年的折腾,很显然大多数新兴产业并不成功。
2、中国经济又在减速。
3、在央行收紧货币的情况下人民币仍然在贬值,所以大幅高估的创小板,存在向下修复估值的巨大动力。
实际上,当熔断机制决定推出后,保险资金纷纷举牌优质蓝筹股(包括银行、地产股),难道不是先知先觉吗?险资貌似冒进,其实对政策理解得很深刻。险资们的行为,对公募基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由于前期深度参与创小板以及各种“先锋”产业,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退出,盘面上还得做得很强,以便吸引散户买入。但是,当2016年1月4日正式推出熔断机制后,一切都图穷匕见了。
当高层的意图越来越为人所知,当险资的行为越来越明显,公募和券商自营盘,真的有胆子敢和高层对着干吗?1月4、5的走势,已经说明了一切。当然,未来几天创小板是否有反弹,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创小板、垃圾股的好日子,在未来一段时间已经结束了。看看创业板的k线,破掉前期局部底部1779点,可以说是必然的。
所以2016年的股市,必然是以主板为基础的优质蓝筹股!这不仅是高层的意图,而且很多主板蓝筹早就大为低估了。为了保就业,高层又必须促进实体经济,所以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2016年的股市走势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写到这里,我看了看李大霄的微博。自2005年以来看对所有大趋势(注意是“大”趋势)的李大霄,1月5日下午到晚上发的微博如下:
-
下午2点24分:婴儿底2稍稍下移到3189.6。(元杰博闻注:此时正是股市最恐慌的时刻,沪市在2点14分创下的最低点正是3189.6。然后反弹,李大霄写了此条微博。)
-
下午2点26分:我宣布:3189.6是婴儿底2。(元杰博闻注:再次确认。)
-
下午3点21分:买股票,只能在钻石底大买,婴儿底1小买,婴儿底2微买,其他处别买,在我喊突破时更加不能买,而且买只能买好股票。切切。(元杰博闻注:李大霄幽默呢,呵呵)
-
晚上7点45分:婴儿底2,我尽力了,比较累,申请停博,大家同意么?
-
晚上9点39分:重大预测:蓝筹股酝酿战略大反攻。(元杰博闻注:我也是才看到这一条。我邓元杰一向独立思考,这次和李大霄算是基本同时想到一起了。)
当然,李大霄没有给出理由。我的本文以及上一篇文章,则给出了深刻、详细的理由。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愿意写出我的全盘思路。我不敢保证我是正确的,但我相当有信心。
每个人都要独立思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