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战苹果,你支持谁?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4月19日下午,微信团队发表声明,因苹果公司新规,自19日起IOS版微信将关闭赞赏功能,安卓及其他系统不受影响。同时微信团队称,经过与苹果长时间协商沟通,最终选择关闭赞赏功能,对此造成不便深感遗憾。
邓元杰当天就看到这条消息了,因为在设置赞赏功能时微信弹出了信息。不过微信还说:用户依然可以通过二维码转账给公众号。但之后几个小时之后,微信官方就再次改动,针对IOS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个人转账也将关闭。
比如,对安卓用户的下面这个界面,苹果手机是看不到了:
我用的是安卓,我老婆用的是苹果手机(一个好友送的)。看她的手机,果然已经没有了赞赏功能。
但是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发现很多大V把这个炒得沸沸扬扬,那我也来说几句,并做个用户小调查。
为了避免我后面的观点影响大家,先做用户调查:
我的第一反应是:苹果太霸道,他们是自寻死路。第二反应是:打赏只是很多人偶一为之的举动,有没有也无所谓。我说的不是针对我,而是网上的公众号都是如此。当然,有了肯定更好,任何人写文章,巴不得所有人都打赏
现在说正经的。
我的观点是:
1,手机已经远远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金融工具。
当人们用手机支付,存款,转账,理财时,手机已经变成了终端金融工具。这个最大也最广的入口,任何人都很想抓住。这是阿里和腾讯怒怼的原因,在全球占一定份额的苹果,当然很想在中国占有这个市场。可惜的是大约两年前和中国各大银行绑定的苹果支付,市场占有率才1.8%,不仅远低于支付宝和微信,也低于苹果占中国的份额。这意味着:苹果手机用户,绝大部分人不愿意使用不方便的苹果支付,而是用更方便,更符合中国人习惯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这么个金融工具,苹果当然要利用自己的优势硬抢。他们的心情很迫切,他们,非常希望用户使用苹果内置的app。
所以老邓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手机已经变成了金融工具,微信内置的金融功能越来越强大,这一块脱离了苹果的控制,让苹果很不爽。现在让微信修改赞赏功能,是蚕食微信乃至阿里系的金融领域的第一步。
2,苹果针对微信赞赏也要拿30%的抽成,太过分了。
苹果表示,他们对所有开发者都是一视同仁的,只要你使用app store 选择 app内购买方式给到公众号运营者(IOS所有付费行为均要通过app store)就行。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通过app内购的方式赞赏,苹果从中抽30%的提成。
这太狠了,因为用户对文章的赞赏,相当于两个帐号的现金转账。银行会对现金转账抽30%的手续费吗?显然不可能。那么苹果为什么要抽30%呢?
当然,如果把文章当成类似于网络游戏之类的虚拟产品,也行。用户购买网游,购买游戏中的装备,不也要掏钱吗?苹果一样抽成,怎么从文章赞赏中抽成就不行呢?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要从赞赏中抽成,也说得通。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苹果可以抽成,但别抽那么多。老邓提个折衷方案:苹果和微信,可以从用户赞赏中抽几个百分点,最多5%。
请注意,我说的是“最多5%”。我个人认为,或许1%,顶多2%比较合适。新浪微博对用户打赏也抽成,好像提现时要抽1%。
可能有人说:微信之前一点都不抽成,凭什么苹果抽成?
微信不抽成,是腾讯厚道,或者是为了培养用户的前期之举。虽然现在微信已经运营了六年,但据说还是亏的,那么,从赞赏中抽取一定的费用,合情合理。但我们不能认为微信之前没抽成,苹果就不能抽成。
可能又有人说:苹果手机卖那么贵,靠卖硬件已经赚了一次钱了,凭什么还要从它平台上的软件中的现金转账或收入中继续抽成?
嘿!这就是人家的商业模式了,人家一直是这么做的,现在眼红微信中的现金,不行吗?谁让苹果手机做得好呢?作为苹果,人家是软硬件一体化,一个封闭的大环境,苹果愿意这么做,是它的自由。
当然从感情上说,邓元杰认为苹果确实霸道,而且相当贪婪,相当霸道。这种霸道的根源是什么呢?
3,就事论事来说,苹果霸道的根源是认识不到商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
苹果想在它平台上的所有现金支付都管起来,都抽成,这是落伍的价值观。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苹果是个封闭的大平台,大环境,但微信和支付宝也是平台。如果现在苹果逼迫微信修改赞赏功能是第一步,那么下面会不会有其他手段?比如红包功能,如果用的是苹果手机,也要抽成?会不会愈演愈烈,逼迫微信和阿里修改在苹果上运行的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这么做,哪怕露出了这个趋势,苹果就完了。至少在中国,完了。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以不用苹果手机,但已经离不开微信、支付宝之类的软件平台了。
4,苹果手机确实很好,但是安卓已经赶了上来。
我老婆以前用的是安卓,三星手机,用一段就卡,换了苹果,感觉好多了。苹果,确实好!这一点不服不行。刚开始用得不顺手,但过一段就好了。
但我用的始终是安卓。我这八九年只换过三次智能手机,第一台是HTC,3000多元买的,用了六年,实在落伍很多,才花2000元买了台华为,性能大幅提高,微信、手机QQ、支付宝、视频之类的都装上了,容量也大了很多。但又过了一年多,华为速度也慢了。我问别人怎么回事,别人说安卓都这样,要不然都换苹果呢?不过我还是磕磕绊绊又用了半年多,直到内部的硬件好像出了问题,维修之后还能用,但速度更是越来越慢了。
所以在2016年7月我下定决心,换手机!
买苹果吗?有这个考虑。我老婆用苹果确实好,口碑在这里,我当然想买苹果。但是我到专卖店一问,大屏手机7800元左右的价格还是把我吓住了,不是出不起这个钱,而是实在觉得没必要。后来我选了台刚出来的Vivo,2700多元,性能指标又比两年多前的华为手机强很多。考虑到手机进步速度,这也正常。最终,我买了Vivo。
我是这么算的:苹果确实好,但买一台的钱可以买三台性能稍逊、但也差不了太不多的Vivo,还是贵。就算Vivo过两年和华为一样变慢,我再换台新的,好像也很合算。那时苹果肯定也会出新手机,但我7000多元已经花出去了,让我再换新苹果,肉痛。所以两年后换的新安卓手机,性能不仅比现在的苹果强,而且还省钱。
我的决策对吗?事实告诉我:对了。
迄今为止,我换新手机已经九个月了,这九个月Vivo用得始终不错,没感觉明显变慢。后来我才知道,现在安卓进步速度快,已经和苹果差不多了,如果再优化一下,好像并不次于苹果。反正我现在用Vivo很爽 —- 2016年7月底,花2700多元买的Vivo。型号忘了,也懒得查。
可能有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不继续换华为呢?据说华为手机不错啊!
呵呵,华为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也很敬佩任正非,我过去写过好几篇粉他的文章。但Vivo也是中国人做的,也做得不错啊,背后大老板段永平,我同样很佩服。而且,作为华为用户,我还是觉得当初那台华为变慢的速度也太快了,后面卡得让我难受。华为后来也有更多创新,新手机出了好多代,但站在营销角度来看,我觉得宣传得有点过头。何况到商店里挑手机时,感觉同档次的华为和Vivo相比,性能差不多,价格却贵了三四百,所以我还是挑了Vivo,换个口味试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觉得更加低调的Vivo,市场占有率却在节节攀升,绝不能用它的营销策略来解释,其产品必有出色之处。
怎么写着写着,此文好像变成广告了?哈哈!我必须声明这不是广告,本文就是谈微信战苹果,顺便给大家说说我挑安卓手机的经验。这种经验肯定是片面的,而且极不完全,仅供大家参考。
预测一下微信大战苹果的走势吧:微信一贯低调,而且这次不出恶语,给人的感觉是受害者。这会引起人们的同情,何况中国人有多少人能离开微信呢?如果撕逼大战越来越猛,苹果让国人越发反感,在中国的销量就会大跌。那时,苹果就会对微信让步,销量会重新恢复,但再也回不到现在的销量了。
根据Kantar Woroldpanel在4月17日发布的智能机调查报告,截至到2017年2月底,苹果占中国市场的销量比例,同比已经从22.2%大幅下滑至13.2%,安卓则从76.4 %涨至 86.4%,WP下滑,黑莓绝迹。苹果下滑的销量,都被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国产品牌挤压了。
不过,苹果只是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在欧美都是上升的。比如美国,iOS比去年同期上升3.7%,达到了 42%,英国上升4.5%,达到42.3%,法国上升4.1%,达到24%,德国涨4%,达到至 20.2%。安卓下降还不是最狠的,损失最大的是WP(Windows Phone)。
但对于苹果来说,唯独在中国市场大幅下降,是不是苹果中国区总经理太脓包了?还是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比如低价的安卓手机以及优秀的支付软件,让苹果不适应?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以电脑CPU为例,过去英特尔在中国的比例一直在90%以上,但AMD在欧美的比例一度达到30%多。所以不同市场的份额大不相同,好像也能理解。同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苹果在法德的比例就远逊于英美。
对了,苹果不仅怼微信,而且也和芯片供应商高通撕逼。苹果已经把高通告上了法庭,索赔10亿美元。苹果认为高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收取的专利费太高了,而且有捆绑行为和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看来,美帝国主义的公司都是一个德性。人们确实要尊重知识产权,也应该为此付费,但是知识产权变成了印钞机,谁也受不了。美国的优秀企业如果都是这么傲慢,并且想占据世界金融和专利的最高层,狂吸全世界的血,可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