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化工厂爆炸事故提醒我们,人千万不能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3月21日江苏盐城响水一个化工厂发生剧烈爆炸,当天就炸死几十人。3月22日累计死亡47人,3月23日累计死亡64人,失踪28人,在已救治的病人中,危重34人,重伤60人……

  毫无疑问,这是年度级的惨烈事故,我们先为遇难者和伤者默哀……

  大力救援、领导批示、追究责任人……这些套路都要走……

  出了这样大的事故,媒体(澎湃新闻)紧跟曝光:因犯环境污染罪,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天嘉宜公司)的时任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张勤岳和原供应科科长吴国忠等人,曾于2017年1月被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判刑,并处以罚金150万元,因为这帮人在2012年底就大量排污危险化工品124.18吨,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均已构成污染环境罪。

  不过,这两个人都是缓刑:张勤岳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吴国忠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

  不仅判的时间短,而且还是缓刑。

  这两个人悔改了吗?当然没有。天嘉宜公司继续危险运营,当地政府也不怎么管,因为工业园区和化工厂都是纳税大户,还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大事。

  出了大事,国家肯定很重视。3月23日,国务院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瞧瞧这级别),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十分突出,表明江苏省一些地方和企业在吸取过去事故的惨痛教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上不认真、不扎实,走形式、走过场,事故企业连续被查处、被通报、被罚款,企业相关负责人仍旧严重违法违规、我行我素,最终酿成惨烈事故。

  这些事情就不多说了。我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再给这个化工厂的老板一次机会,他会严格环保和安全生产措施吗?

  我的答案是:根本不会。

  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然会尽量节约成本,尽量钻空子,尽量低成本。

  为什么?

  从数学概率上说,全国几十万家化工厂(包括非正式的黑作坊,出这种级别事故的,大约一两年一次,凭什么就轮到自己呢?凭什么自己就是那个倒霉蛋?

  至于偶尔出个事,死个人什么的,都不算什么,顶多赔几百万就摆平了。

  所以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这么干。

  不仅是他,几乎所有的化工厂老板,再给他们一个机会,基本上都会继续这么干下去。

  当然,现在既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江苏盐城,响水开发区,这个天嘉宜公司,肯定要整顿,适当提高安全措施和成本,天嘉宜公司甚至会关门倒闭。但是全国其他地方呢?风头过去后,该怎样还怎样。

  为什么?

  因为:各地政府为了自身的税收和当地就业,不可能管得很严。谁管得越严,谁的税收和就业就越不好,那么政府收入从哪里来?于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差不多就行了。政府不可能是一潭清水,企业当然能省就省。谁不省钱,谁的产品就没有价格竞争力,谁就是SB。

  所以,现在国内企业老板的普遍状况是:

  1、如果严格遵循国家规定,严格生产安全和环保措施,严格给职工交各种社保、医保,企业的成本将高得惊人,老板只能破产倒闭。

  2、如果能省就省,能混就混,发生了重大事故,最后还是破产倒闭。

  3、如果能省就省,能混就混,万一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呢?毕竟,重大事故的概率很小很小,凭什么砸到自己头上?因此,如果没有发生重大事故,老板就能赚钱,甚至赚大钱。

  既然1种必然倒闭,第2种的可能性又低得多,如果你是老板,当然会选择“能省就省,能混就混

  这是理性选择

  要让老板们避免这种“理性选择”,必须:

  1、国家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企业都严格检查,严格执行。指望国家调查组全国巡回监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成本太高,偶尔检查一下可以,何况国家官员也有被收买的可能。因此,这对地方政府的要求很高,官员们不能贪污受贿,连擦边球都不能有。而且全国地方政府都要这样。

  显然,这个要求很高,很高很高。

  2、减税降费,给老板们利润空间。

  这也不现实,因为就算国家真正减税降费,老板们还会降价,汽车行业不就是这样吗?国家一减税,外资车首先降价,把降税的都减价了。所以,还会发生惨烈的价格战,最终还是拼成本。

  3、技术升级,通过技术降低成本?

  极个别的老板或许可以做到,但是整个行业99%以上的老板,根本不可能。

  所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一旦成了没有核心技术的化工厂老板,只能拼成本,只能钻空子,只能撞大运。

  毕竟,这种死几十个人的事故是很少见的,凭什么落到自己身上?自己的运气不可能这么背吧?

  如果真落到自己身上了,只能自认倒霉,谁让自己已经上了贼船了呢?在中国开工厂,除了有核心技术的那不到1%的人,除了极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还算正常和健康,其他人都必须尽量钻空子。

  既然上了贼船,合规经营只能是个死,那就钻空子赌运气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多数老板们的抉择,都有点像朱元璋。朱元璋年轻时是个要饭的和尚,就想在乱世中要饭苟活,根本不想冒险。但是,有一次他听到消息说,元军认为这帮庙里的和尚都是红巾军的奸细,要抓住杀掉。那么朱元璋就面临两种选择了:

  1、老实在庙里待着,等待元军抓住自己,杀掉。

  2、去投奔红巾军。但是红巾军胜少败多,打仗九死一生,基本上也是个死。

  但是,去投奔红巾军。万一能活呢?至少,活得久一些是有可能的吧?总比待在庙里被元军杀掉强。

  所以朱元璋想了又想,据说还占了卜,说投奔红巾军将是“大吉”,这才让他下定决心,投奔了一个红巾军头目郭子兴。但是在投奔之初,还差点被红巾军当成奸细杀掉。没想到因祸得福,他被绑这事儿反而引起了郭子兴的兴趣,郭子兴亲自来见这个“奸细”,感觉相貌不同寻常,反而留下当了亲兵,成了他鞍前马后的人。这样,朱元璋的死亡概率不仅大幅降低,而且各种表现都被领导看在眼里,升得更快了。这样的狗屎运,几个人能有?

  我估计朱元璋的占卜也是他成功后的胡说,以显得自己有“天命”。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最后成功了,虽然元末明初那二十几年,中国死了三分之二的人。但是朱元璋,却中了概率小于两千万分之一的特等奖。

  简直是超级特等奖。这样的运气,从底层草根变皇帝,放眼中国五千年,最多也就五六个人。

  朱元璋当然很有能力。但是有能力的人多了,当时谁不在搏命?只是,幸运儿总是极少数,朱元璋就成了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因此,那个响水化工厂老板和朱元璋的区别是:他搏输了,而朱元璋搏赢了,而且是最大的赢家。

  只要上了不得不以命相搏的贼船,本质上,也就这点区别。

  《水浒传》中的林冲也类似。他不想当草寇,还想在体制里混,但是已经被充军发配,看守的草料场再被烧掉,必死无疑。但是,正当林冲在山神庙中哀叹自己命运不济时,陷害他的陆谦等人进来了,通过话语,林冲知道原来是陆谦始终想陷害并杀掉他。这时的林冲怎么选择呢?本质上也是两条路:

  1、老实回到草料场,等待朝廷来杀头。

  2、去投奔梁山,或许还有一条活路。

  你说林冲怎么选择?当然来个总爆发,杀了陆谦等人,然后投奔梁山了。

  凭借高超的武艺,经过无数次浴血奋战,林冲活到了《水浒传》最后。这已经比无数战死的人强多了,但还是远远不如朱元璋。最后在梁山灭了方腊后,林冲没有回到东京接受封赏,而是中风死于杭州六和寺,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凄凉。

  所以,朱元璋、林冲、化工厂老板,代表了搏命的三种运气:极好、一般,很差。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什么呢?

  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像这三个人那样,被逼到搏命的地步?

  说实在的,被逼到搏命的地步,一般人别指望有朱元璋那样的好运气。能像林冲那样身经百战,没有死于战场,已经算是不错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在做人生决策时,一定要避免自己被逼到搏命的地步。

  人生决策和打仗一样。最理想的情况是:一定要避免陷入危险境地,然后再考虑取胜。

  当然,想寻刺激的人例外,想毫无成算地“一把梭搏赢了夜夜笙歌玩小姐,搏输了工地干活,这样的人也例外

  或许那个天嘉宜化工厂的老板就是这样的人?但是朱元璋和林冲,却不是这样。朱元璋和林冲在投奔义军或草寇之前,都是想尽量当个顺民的,可惜当不成。

  当很多很有能力的人都要被迫搏命时,这个社会是不是出了问题?

  当然,我说的是《水浒传》中的宋朝和元朝末年,呵呵。

  不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为了更高的生存概率,绝大多数人在做人生决策时,一定要避免自己被逼到搏命的地步。

  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说,就是: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伟大的孙武已经把兵法的最精髓内容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善于打仗的人,先要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不被逼入必须搏命的境地,然后耐心等待机会,等待敌人犯错误,然后战胜敌人。

  没有把握的贸然出击,就算取得暂时的胜利,从战略上看也是错误的。这种例子在中外历史上,数不胜数。

  而且,孙子还进一步解释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所以“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就是胜利不能强求,就算取胜,一方面当然是本方努力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敌人具备了失败的条件。

  由此可见孙子对这一点是多么看重!

  重复一遍: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在发生战争前,一定要让自己尽量处于有利地位!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优势!

  像朱元璋、林冲、化工厂老板这些人,当他们投入起义军、草寇,或在这几年继续经营化工厂时,根本不是“不可(被战)胜”的状态,本质上他们都是在赌运气,因为他们都已经被逼入(或自动走入)绝境了。

  虽然有句话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不要陷入绝境为好。至少孙武是不赞成先陷入绝境的。孙武看重的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那么在当今社会,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首先要守法,是必须的。

  这不是唱高调。

  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发达,个人的黑记录可能会保存很久,影响一辈子。比如欠钱逾期,很可能就上银行的黑名单,以后别说贷款,就是各种经济活动可能都会受影响。如果再犯个罪什么的,这辈子基本上就毁了。所以,首先要守法。

  其次,当老板一定要谨慎。或许很多人觉得当老板很爽,发财很爽,吆五喝六很爽,但是失败者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法像马云那样出来嘚瑟了。出来嘚瑟的是成功者,而且很多只是暂时的成功者,所以决定是否当一个承担责任的老板,一定要谨慎。

  第三,一定要有一个原则:一定要保证自己能安心地挣钱,安心地活着,然后再考虑进取。

  这就是孙子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当然,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是在别人眼里太“中规中矩”,太胆小,甚至太窝囊。但是这符合孙子兵法。

  但是,这么做也确实很难成大功。

  什么是“成大功”呢?看看每年的股票大赛,冠军就是“成大功”的人。

  这种人,采用的就是激进策略。既然是激进策略,当然极可能“成大功,也可能“失大败。但是90%多的“失大败”的人已经被淘汰了,你看不见,你只能看到“成大功”的冠军。

  而这种“成大功”的冠军,第二年可能就会惨败,就找不着了,因为他之所以能“成大功”,是因为运气太好。但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总是发生。

  社会上那些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大多数都是采用激进策略的幸运儿,如此而已。

  而这样的人中的绝大多数,是兵圣孙武看不上的。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尽量不冒险,懂得在保证自己长远利益的情况下,见好就收。

  这样的人,是人生的长远赢家,可惜大多数人看不上。

  说说孙武本人。他之所以显露头角,是因为伍子胥的推荐。而伍子胥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吴王阖闾更想用吴国人。所以,因为伍子胥的慧眼识人以及吴王的偏好和英明,孙武得到启用和重用。而他在和伍子胥一起灭掉楚国后,也及时隐退,最后也就没有遭遇伍子胥的悲惨命运。

  孙武当然很有能力,但也有时运的重要因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也就是:

  尽量不冒险,尤其是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绝境,尽量在发生战争前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在不得不打仗时战胜敌人。这些都需要在战前就做深远的谋划。

  在我看来,这是兵圣孙武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思想境界,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权力背后          青云直上

医路高升          雄才官道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