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怎么做,才能让四夷宾服?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个国家怎么做,才能让四夷宾服?而不是在自己貌似越来越强大的同时,周围小国都在搞事?
很简单,怀柔。以大国的胸襟,大国的风范,帮助小国,让小国真正心悦诚服。
但是,这种怀柔和帮助,又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首先要展示大国的武功,必须惩戒周围一两个不听话的小国,展示大国强大的武力。
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有前者,别人就会不断来占便宜,占了便宜也不说好,因为知道你是一头只知道给好处的肥猪。那时,谁占得便宜少,反而觉得吃亏了。
如果只有后者,只知道惩罚而不知道交朋友,只知道占领别国领土乃至灭国,则会陷入四面作战的状态,大国的实力也将快速耗尽。
所以一定要两者兼备,而且由于人们都是健忘的,人都会生老病死,所以每隔个十年二十年,一定要展示一次力量。提醒周边小国注意:大国仍然强大勇武。
如果迟迟不敢动手,周围的小国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不臣之心。
也就是说,不能不打,但也不能总打。要把握好尺度。这,就是大国要保持军事力量,而且时不常地揍一些小国的根本原因。
举个例子,唐太宗统一了国家,和他父兄一起建立了唐朝。此时周边国家会臣服吗?
当然不会。谁知道你几斤几两,对外作战如何呢?
所以唐朝必须打伏东突厥。打伏之后,四夷宾服。但是以唐初的力量,也不可能把行政权延伸到大漠以北,所以又重新恢复了东突厥,并扶植了几个草原小国。
过了一段时间,吐谷浑不服。那就继续把它打服。
高昌不服,阻断贸易,以为唐朝距离遥远,不敢派兵。那唐朝就出兵,把高昌给灭了。
灭了之后,周边国家更加臣服。唐太宗对周围小国很好,才被他们一致遵为天可汗。
唐朝在向西扩展的过程中,西突厥开始不服了。OK,打服它,此时的天可汗用兵更加如神。但是打西突厥毕竟太远,如果唐军出兵十几万,太损耗国力,毕竟唐朝刚刚建立,又刚刚经过隋末的大乱,从综合国力来说,远远不能和汉武帝时相比。
那怎么办呢?
没事,唐太宗知道怎样充分运用附属国的力量。他让臣服的突厥各部,和唐朝一起出兵,形成“联合国部队”就行了。唐军虽然仍是核心,但从绝对人数来说,在西征的部队中不占优势。主要是突厥的军队,由于对唐朝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所以在西域纵横驰骋,为唐朝建功立业。后来契丹人、高丽人又都来了,这样大大减轻了唐朝国力的损耗。
而这些军队仍然以唐军为核心,指挥军队的,仍然是大唐的文臣武将。打败了西突厥之后,不再滥行功伐,而是以怀柔为主,从此西域几十个国家,臣服唐朝。而唐朝,也不是任人唯亲。只有有能力,任何民族的人都可以当唐朝的官,尤其是高级军官。
唐太宗善于用兵,但绝不是只知道打、不知道和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在建立了赫赫武功、开疆拓土的同时,也开创了贞观之治。无上的武功,加上无比的胸怀,唐太宗塑造了大唐的基因,也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可惜到了宋朝,这种影响基本上被抹去了。直到本朝太祖,才又一次横空出世。无论是朝鲜战争、对印战争,还是珍宝岛战斗、和南越在南海的海战,都及时展示了勇力。总设计师也在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中,展示了大国的勇气。
现在,时光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让大家看看李世民是怎么塑造我们民族性格的,并希望这种民族性格能在今天重新发扬光大,这,就是我写《运势》的重要原因。
后世大国,如果要崛起,必须挑周围一个不听话的国家,把它修理了。否则,四夷宾服根本无从谈起。大家都是来占便宜的,占了便宜也不会感激,占不到便宜的反而会生气。而其他大国,也将得寸进尺。客观上看,花了钱,神马也得不到。
如果大国不能让周围国家从内心里既畏惧又尊敬,让自己的国民变得像绵阳一样。那么所有的经济成果,都相当于在沙滩上盖楼。在危急时刻,别人会来抢肉,却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朋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