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查理一世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走上断头台的?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有些人,天生就有狗屎运。他们含着金钥匙出生,从出生之日起,已经比别人奋斗一辈子的资本要多得多了。如果不那么折腾,这辈子过个安好人生也没问题。可是有些人偏偏不这么想,欲望过大,导致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甚至最后家破人亡。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就是其中翘楚中的翘楚。

  可能很多人对英国史不了解。没关系,我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英国崛起,如果发掘最早源头的话,可以追溯到1215年当时的国王约翰,在大封建领主、教士和骑士等势力的逼迫下,被迫签署的《大宪章》,极大限制了君权。不过这也太过久远了,后来六百年潮起潮落,君权也得到过大力加强,如果有连续几任英明而强势的君主,英国变成法国或普鲁士那样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没必要高估《大宪章》的历史作用。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为了让文章读得轻松愉快,我们追溯到查理一世的高祖辈 —- 伟大而睿智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那里就行了。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我先用200多字简单介绍一下。简单地说,她25岁继承王位时,英格兰正处于风雨飘扬之中,大家对她也不信任。如果不是王室血统、第一“顺位继承人,怎么可能轮到这么个善良傻傻的未婚姑娘?所以当时大家都不看好。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个年轻姑娘,当了王之后心思缜密,深谋远虑,而且一辈子不结婚!不是她不想结,而是各种阴差阳错让她认识到迈出这一步非常凶险,长期来看必然失大于得。所以,她后来已经彻底不想这事儿,而是一切为了英格兰。在有意无意之中,她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的成就有多大?这么说吧,在她去世时,英国(本文有时英格兰和英国通用,但严格意义上,更多的是指英格兰)已经战胜了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在北美开拓了殖民地。国势蒸蒸日上,人才济济,涌现出了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因此,后来的英国人把她统治的45年称为”黄金时代”,把她称为”童贞女王”、”荣光女王”或”英明女王”。

  这么说吧:一把烂牌,在她手里逐渐变成了一把超级好牌。在她去世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海洋第一国。拿我们中国皇帝打比方,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伊丽莎白应该是和唐太宗、汉武帝一个级别的人物。

  不过由于她未婚,所以没有子嗣,于是临死前传位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1566~1625)。为什么传位给苏格兰国王呢?难道当时英国没有统一?对的,英国没有统一,或者说,只能称为“英格兰”,而苏格兰有自己的国王。但是,当时苏格兰国王也是伊丽莎白的远方亲戚(上几辈乱七八糟的关系这里省略),是伊丽莎白的孙子辈,于是她去世后,传位给了当时37岁的詹姆斯六世。而由于英格兰之前还没有叫“詹姆斯”的国王,所以他继承王位之后,在英格兰改称“詹姆斯一世”。

  也就是说,他在苏格兰仍然是“詹姆斯六世”,但在英格兰却是“詹姆斯一世”。是不是有点乱?怎么其他国家的人可以当本国国王?这就是当时整个欧洲的习俗。只要有王室血统,并且是之前老国王安排的“顺位继承人,之前在哪个国家无所谓。欧洲大陆上的哈布斯堡王朝,这种事就更多了。可以这么说,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王室都相互联姻,可以看成一个超大家族。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一个苏格兰国王成了英格兰国王,这对后来英国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詹姆斯一世当了22年国王,他的能力、人望,当然都远远不能和伊丽莎白相比,个人理念和习惯上,和英格兰存在潜在的激烈冲突。例如,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他相信“君权神授”,这显然是受了大陆国王的影响,因此和议会经常有冲突;从信仰上看,当时的英格兰是新教国家(伊丽莎白就是新教徒,新教可以看成“改良的”基督教),而詹姆斯一世是天主教徒(老教)所有这些,都是他统治英格兰的短板。

  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别看都是基督教的分支,但新教和天主教斗得很厉害。西方不像中国有大量的农民起义,西方的战争往往都是因为不同教派的矛盾。大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小的是基督教各个教派之间。别以为吃饭才是第一位的,当时的西方宗教热情高涨,为了坚守教义而战斗、而牺牲,这种事在欧洲太多了。

  身为天主教徒的詹姆斯一世,很想打压新教徒,实现用天主教统一苏格兰的梦想。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英格兰人的强烈反对,计划难以实行。眼看不能实现美梦,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其实苏格兰也是新教国家)。所以在他统治的22年,英国总体平稳。尤其重要的是,当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是欧洲各国的权力和宗教矛盾的总爆发,一大堆国家打得你死我活,十分惨烈。惨烈到什么程度?日耳曼各邦国的男人有将近一半阵亡。

  但是,除了詹姆斯一世执政的最后几年,由他的宠臣白金汉公爵筹划的几次可笑的(也是损失颇大的)西班牙登陆外,他居然能长期让英国置身事外,为英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也算不错。他也没有什么高远智慧,就是不想打仗,不想惹麻烦,乃至当时欧洲的外交官,都讥讽他是”欧洲最聪明的傻瓜”。但是,这个“最聪明的傻瓜”,却能让英国继续发展。

  英国的新教还需要巩固,苏格兰和英格兰需要融合,海洋贸易以及新的生产方式,都需要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有时候,无为就行。

  总的来说,虽然詹姆斯一世远远不能和伊丽莎白相比,但能较为理智地处理英国国内矛盾和国际关系,也还凑合,基本上可以算一个守成之君。在他1625年去世时,就把这手还算不错的牌,交给了儿子查理一世(1600~1649)。

  从此,25岁的败家子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

  和他父亲相比,查理一世有以下相同或不同点。

  1、相信“君权神授”,这显然是乃父所传。

  2、表面上信仰的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但骨子里是天主教徒。对新教中的极端派别 —- 清教徒,打压得更为激烈。

  3、对各种战略上的事情严重误判,而且经常言而无信。这应该归结于他从小就是纨绔子弟,受的教育远不严格和正规,或者说是严重畸形的,因为从小他就生活在溜须拍马的环境中,以为世界围着他转。如果他像詹姆斯一世那样有矛盾就回避也就算了,偏偏他还有第4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执着。

  4、非常执着。查理一世做事百折不挠,换个贬义词就是“不做不死”。他言而无信是表面的,目的都是要打压新教徒和扩张王权,还要参与欧陆事务,这些他都要坚持到底。终其一生,查理一世都很想当个欧洲大陆式的国王。

  他的各种做派,显然和他幼年时受的教育有关。加上能力不行,所以逐渐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走上了断头台。如果不是出了个雄才大略的克伦威尔,英国后来的几百年国运,极有可能断送在他手里。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看看他是如何失去所有人的人心的。是的,所有人。

  一、和西班牙联姻,发展到和西班牙开战。

  和西班牙开战是詹姆斯一世晚期干的事情,但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当时年轻气盛、荷尔蒙旺盛的查理,以及詹姆斯的宠臣白金汉公爵身上。白金汉的口才很好,金玉其外,给詹姆斯和查理的印象都非常好。于是在查理不到20岁、还没有继位的时候,白金汉把他带到了西班牙,目的就是想联姻。而查理,也立刻被西班牙公主迷住了。

  看起来门当户对,联姻要成了?并非如此。当时的西班牙是天主教国家,而英国已经改信了英国国教也就是“新教,并在三十年战争的初期,道义上支持新教一方,所以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应该是敌人。所以,年轻美丽的西班牙公主嫌弃他是异教徒,而不愿接近他。

  那怎么办?荷尔蒙冲脑的查理告诉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只要西班牙公主嫁给他,他以后可以带领英国帮助西班牙作战。腓力四世一听好事啊!但是建议查理住在西班牙一年,把信仰改回天主教,然后再带着西班牙公主回英国。

  白金汉公爵说这不行,首先改信的转弯太大,其次住一年时间太长,万一出什么事怎么办?于是他鼓动如簧之舌,建议西班牙公主现在就嫁给查理王子,以后英格兰的继承人可能就是天主教徒了。

  这个主意怎么样?是不是很“深谋远虑”?

  腓力四世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白金汉公爵是个大忽悠,怎么能拿一个国家改变信仰开玩笑?更何况以后生孩子,孩子继承英格兰王位还早得很。现在查理还不到20岁,还不是国王,等他的儿子或女儿当国王,考虑到当时人的寿命,一般估计也得三四十年以后吧?这么长的时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更何况,他根本不相信早已成为新教国家将近百年的英格兰和苏格兰会这么轻易改变信仰,所以觉得这是白金汉的缓兵之计,目的是娶回美女。于是腓力四世理所当然地严词拒绝了。

  这回轮到查理和白金汉很不高兴了。他们居然没感觉到自己主意的荒唐!哎,世上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总觉得自己的主意或计划特别深谋远虑,特别聪明和高明,但在外人眼里完全是异想天开的忽悠!一开始别人不知道深浅,总担心自己被忽悠,但事后来看,这种人最后会把自己忽悠进去。这里,腓力四世显然高估了白金汉和查理的见识,以为他们想忽悠自己。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查理和白金汉最终都把自己忽悠进去了。

  可惜,查理和白金汉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自己的热情和诚意,完全不被西班牙重视,进而觉得腓力四世很狂妄。于是他们回到英国,动员詹姆斯一世攻打西班牙。这就是詹姆斯一世在晚期搅入大陆战争的原因。而战争的初期结果是英国进攻西班牙,遭到惨败。

  英国这么轻易卷入战争,本身就很无厘头。联姻不成就再找人嘛,打什么打?英国是强大,但抱着欺负人的心理去侵略另一个大国,还是过于草率了。何况根据腓力四世和白金汉、查理的思考水平来看,很明显白金汉和查理,不是腓力四世的对手。不过,查理和白金汉是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的。

  二、和法国联姻,又发展到和法国开战。

  当然,英格兰也不是没有收获。英格兰能攻打西班牙,这在和西班牙为敌的法国看来就是盟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于是英法关系急速升温。其实法国也是天主教国家,但为了称霸欧洲,在三十年战争中加入了新教阵营。当时的法国,正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不久詹姆斯一世病死,查理一世上位,于是白金汉公爵建议查理和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妹妹联姻。英法联手,收拾西班牙还不是小菜一碟?法王路易十三一听也很高兴:好啊,我的妹妹嫁给你!

  但这事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英国国民和议会是这么想的:你查理身为新教国家的国王,怎么总想娶天主教国家的女人?你到底信什么?于是英国人开始怀疑查理的真正信仰。

  恰好,此时法国老谋深算的黎塞留仍然在执政(路易十三基本上是甩手掌柜),他同意法国把公主嫁给查理,但英格兰要帮助法国消灭法国北部的新教“胡格诺派”。脑子进水的查理居然同意了,和法国达成了这个秘密协议!

  听到消息,英国议会彻底炸锅:新教的英国怎么能帮助法国打新教的一个派别?更何况现在正在和西班牙作战,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钱啊!于是议会否决了查理的决定,并严重怀疑查理的信仰。查理一看众怒难犯,就开始为自己辩解了。没错,他在小事上态度很灵活,说的话也很动听,这在初期忽悠了不少人,这次就是这样。查理在议会上反复说:我是一个新教徒,心在英格兰,法国虽然是天主教国家,但现在也是新教阵营的哎!联姻有何不可?

  议会一看,行吧,就同意查理娶回路易十三的妹妹,但没有同意发兵攻打胡格诺派,而是继续和西班牙作战。查理娶了美女,天天逍遥享受,也就不想那么多事儿了。

  时间一久,路易十三不乐意了:老子把妹妹嫁过去就是想让你英格兰出兵帮我,你娶了我妹妹,占了个大便宜就这么完了?于是路易十三大怒,和英国宣战!法国跃跃欲试,准备入侵英国。

  好了,现在查理一世的英国,同时面对西班牙和法国两大国家的攻击。英国议会的人回头一看,我靠,查理原来是个二货啊,因为他已经让英格兰执行几百年的“均势外交”策略破产了,英格兰居然同时和两大强国为敌!

  所谓“均势外交”,就是英格兰要维持欧洲大陆国家的实力均衡,不能让其中一个国家过于强大,这样英格兰才会真正安全。但没想到因为婚姻的事,查理已经惹毛了西班牙和法国。英国和这两大强国作战不是不行,但已经彻底背离了传统国策,很可能元气大伤。

  当时的英国朝野都认为,这简直是垃圾外交!

  三、得罪占英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新教徒。

  更让英国人接受不了的是,查理为了安抚他的法国天主教老婆,也可能是为了安抚路易十三和黎塞留,居然在英国鼓励天主教活动。于是,天主教徒又逐渐开始横行英国,这让新教徒很不爽。更不爽的是,查理居然严厉打压新教中的一个极端派别:清教徒。

  之前詹姆斯一世曾经想在英国统一宗教,于是对天主教徒和清教徒都打压,只是他没有成功,知难而退了。但是查理一世只打压清教徒,却放任天主教徒,这让新教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更加不爽了。不管怎么说,清教是新教的一个分支,你查理到底想干什么?你的宗教信仰到底是什么?

  顺便说一句,在詹姆斯和查理父子的长期打压下,英国清教徒纷纷移民美国。1607年就有一波移民,1620年更有“五月花号”,奠定了后来美国国家制度的基础。后来欧洲的新教徒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打压天主教徒,又让很多天主教徒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也就是说,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宗教迫害甚至战争,让当时大量的新老教徒纷纷移民美国。所以,宗教纷争居然有助于人口和文化扩张,也算是给后来人们的一个启示。

  回到查理一世,他现在是不是已经把几乎所有人都得罪完了?

  但是,查理毕竟是国王,国王都是英明的,国王犯错误是因为身边有小人。小人是谁?当然是白金汉公爵。英国人都认为白金汉公爵太坏了,他不仅为英国制造了很多麻烦,而且率兵出征还老打败仗。那怎么办?弹劾!

  本来,查理一世如果借此踹掉白金汉公爵,继续保持高大上的形象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查理不愧是罕见的二货,他居然非常不舍得白金汉公爵(再透个猛料,查理是双性恋。白金汉既帮他治国,也和他搞基)。恰好此时白金汉公爵去法国打了一仗又败了,被黎塞留打得大败。所以现在的英国,是既败于西班牙,也败于法国,于是英国议会非常愤怒,更加强烈地一致要求白金汉下台!

  查理此时怎么办?

  他干了件更犯众怒的事,就是解散议会。

  四、解散议会,彻底破坏了英国几百年的传统,成了孤家寡人。 

  当时的情势是:英格兰在欧陆连续战败,法国已经准备入侵英格兰。为了和法国作战,查理再次召开议会,希望议会能继续拨款,支持英军同时对法国和西班牙作战。查理的理由是君权神授,议会就应该听国王的,赶紧拿钱出来!更关键的是,查理有军队,而议会没有军队。手里有枪杆子干什么不行?

  但是议会此时坚决不干了,他们极其罕见地把外国的侵略放在次要地位,一致要求白金汉公爵下台,并且调整国策。查理一看这是干什么?一怒之下,直接解散议会!

  此时军队都在国王手里,议会就是一帮耍嘴皮子的贵族。军队听命于国王,这当然是伊丽莎白女王之前的几位国王的贡献,所以我上文说不要迷信《大宪章》。如果手握军队的英王很英明,各种手段再高明一些,再把财权逐步抓过来,逐渐削弱并解散议会,以后的英格兰国王估计都和欧陆国王一样,乃至和中国古代皇帝一样了。

  但是,之前的英国国王都没有迈出这一步,尤其是查理之前的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都没有迈出这一步。现在屡战屡败、到处丢人的查理,居然想改变几百年的传统,贵族们和英格兰人民,能服气吗?

  所以做什么事,步子都不能太大。如果查理屡战屡胜,发展经济,不断建立威望,议会怎么敢干涉如此英明的王权?偏偏内政外交都是狗屎,却仍然迈出了这危险的一步!

  于是查理悍然解散了国会,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解散了议会,查理手里还是没钱啊(当时英格兰的财权在议会手里),于是就向全国的商人征税,并且要求乡绅无条件提供贷款,作为他的战争费用。他还发布了一条法令,在战争期间,军队可以征用民房,老百姓必须无条件服从。说白了,就是允许军队肆意抢占民间财富。

  这等于和所有英国人民为敌了。

  反抗吗?但是军队都在查理手里,而英国贵族没有军队,只有家丁。但是英国贵族仗着民心所向,不得不奋起迎战。于是在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五、内战爆发,查理命运多舛。

  军队对家丁的战争,结果也是很明显的:军队胜。这不仅因为军队毕竟久经战阵,而且查理一世在战术上也颇有小聪明,所以多次击败贵族的乌合之众。

  军队赢了,由此可见抓军权是多么重要!

  不过,查理显然以为只要有军队,就能为所欲为。打不过法国和西班牙,但收拾内部一帮人还有问题吗?可惜他已经彻底失去了民心,暂时的胜利起不了太大作用,贵族们的反抗此起彼伏。此时贵族中出来一个牛人,他就是克伦威尔(1599~1658)。此人极善打仗,靠100个民兵起家,连续挫败王军,逐渐成了贵族军队的首领。

  1645年,克伦威尔在内兹比战役中大破王军,查理一世不得不潜逃到苏格兰。查理的想法是,他和他父亲毕竟是苏格兰国王,而且是靠苏格兰起家的,现在当然要靠苏格兰军队,继续和英格兰作战。

  但是,苏格兰人认他这个国王吗?

  不认。

  因为,此时的苏格兰和英格兰一样,都是新教国家,对查理一世纵容天主教也很愤怒。另一个原因是查理是在伦敦长大的,之后从没来过苏格兰,只是在加冕王位时回来过一趟,后来又走了。所以苏格兰人对查理没有任何感情,根本不把他看成自己的国王。

  于是,苏格兰人把查理一世交给了英格兰议会。1647年,他落入了托马斯·费尔法克斯和奥利弗·克伦威尔统率的、打了胜仗的“圆颅党军队手中,成了俘虏。

  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该有多失败。

  那么,对于这么个不得民心的国王,英国议会尤其是克伦威尔,是不是直接一刀干掉呢?

  哪儿能啊!这里风云野需要给大家普及一个“潜规则”:在君权神授的年代,国王或皇帝不能随便杀。哪怕他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也不能轻易杀掉。拿中国古代来说,谁杀了皇帝,最后往往没有好下场。

  例如,杀掉胡亥的赵高,被子婴灭了族;杀掉子婴的项羽,被刘邦逼得自杀;杀掉汉平帝(一说病死)的王莽,后来被灭族;杀掉隋炀帝的几个大臣,后来都被灭族。所以,皇帝是不能随便杀的。

  那有人说了:如果皇帝无能,就让他当到底吗?

  嘿嘿,这没办法。不过三十六计中有一招叫做“借刀杀人”,有时候可以用用。比如刘秀在河北做大之后,为什么始终不打长安?因为他知道更始帝刘玄能力很差,当时抵挡不住正在西进的赤眉军。等赤眉军把刘玄灭了,刘秀再出动灭赤眉,不就一举两得了吗?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禅让。比如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奂禅位给司马炎。赵匡胤黄袍加身,柴世宗的儿子和禅让也差不多,都能保留家族的延续。总之,明目张胆地杀掉前朝皇帝、天子或国王,大不祥。

  不多说了,回过来继续说查理。英国人显然也知道国王不能随便杀,于是他们把查理一世软禁起来,说只要答应议会的条件,你还是国王。

  真是狗屎运,狗屎运啊!这种事情在中国都不可能发生!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的。

  可惜查理根本不珍惜,他居然开始了挑拨离间!

  六、继续内战,最终上了断头台。

  英格兰议会内部也有各种矛盾。身为国王的查理还是很有一些小聪明的,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君权神授的想法。于是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挑动各派矛盾,而且居然成功了。

  所以从智力上说,查理已经多次证明他绝不是一个傻瓜。他的各种小手段多得是,花言巧语也特别多。但在战略上,基本上就是一坨屎,而且他自己始终认识不到。

  等议会弄得一团糟之后,查理趁乱又逃回了苏格兰(再次证明了他的狡猾),准备起兵再战。此时的苏格兰也有一帮人觉得自己的国王被英格兰人软禁,好像很丢面子,于是有一部分苏格兰军队转而效忠查理,威尔士、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也跃跃欲试,想脱离联合王国独立。于是在1648年2月,内战再次爆发。

  不过,这次查理一世显然又打错了算盘。他也不想想,英格兰的议会军队已经越战越强,而且英格兰毕竟是英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国家,几个小邦拼凑的军队怎么能是对手?加上克伦威尔是罕见的猛人。所以不久之后,克伦威尔打败了苏格兰勤王军,费尔法克斯也打败了王党派,克伦威尔之后又进入威尔士大肆屠杀,平定了叛乱,查理一世再次被俘。

  查理一世这次被服,是结结实实在战场上被俘了,加上他之前的各种表现,英格兰人对待他的方式,当然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客气,而且对他的鬼话再也不相信了。1649年1月,英格兰议会专门成立了一个高级法庭,用于审判查理。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查理一世都堪称罪大恶极,所以很多人想杀他。

  但即使如此,也有很多英国人不想杀他。大多数英国人的感觉是沮丧、悲伤,因为他们没想到国王会垃圾到这种程度。但毕竟是法理上正统的国王,自己的国王,就这么杀了吗?

  大多数人仍然不忍下手。

  不过猛人克伦威尔可不管这么多。不是法庭中有很多人不同意吗?那就赶走一些不同意见者!反正克伦威尔不仅是议会成员,而且手握军队。

  1649年1月27日,135名特别法庭中的成员,有59人签署了由克伦威尔下达的处死国王的命令(由此可见大多数人仍然不同意处决),罪名是查理背叛了他的国家和人民,是暴君和人民公敌

  查理该死吗?

  我赞同克伦威尔的意见:该死!否则,这样为所欲为的国王如果还不死,还真以为国王身份是免死金牌了?那样,以后的国王只会更加为所欲为,英国将倒退回极权国家。

  三天之后,在1649年1月30日早晨,英国人在白厅宴会厅前搭起了断头台,查理一世面带微笑,态度从容,走上了断头台。

  临死之前,他冷静地说:“死亡对我并不可怕,感谢上苍,我已准备好了。他先朗诵了自己做的一首诗,泰然自若地称自己是人民的殉道者。然后他走到断头台前,结束了49岁的一生。

  不惧死亡,查理一世也堪称是条汉子。

  但是,他让英国走了相当一段弯路,更是差点把英国带进了万劫不复的阴沟。如果他在内战中取胜,成了英国说一不二的国王;如果克伦威尔不能快速结束战争,以后的英国是否会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或者能不能比较快地发生?如果欧洲大陆在1648年结束三十年战争之后,英国还不能快速恢复和平,以后英国会不会成为引领世界的大国?恐怕都很难说吧。

  七、查理一世之后

  查理一世死了,但是又出现了另一个强人克伦威尔,他说一不二,在英国实行严苛的极权统治,这可怎么办?

  英国之所以走到君主立宪这一步,彻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主要原因是克伦威尔死得比较早。

  克伦威尔在1658年,也就是他59岁的时候,因为一场小病而去世的。死前他已经是”护国公”,离王权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克伦威尔应该是不会当国王的,这是欧洲的宗教文化所决定,这里一言难尽。但如果他继续当护国公,英国将在没有国王的道路上奔驰很久。但是他在平定了国内叛乱,尤其是征服了爱尔兰之后,真正统一了英国,然后就去世了,反而是好事。因为他一死就群龙无首了,有人提议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当国王,大家都表示同意,这就是查理二世(1630~1685)。

  而查理二世,知道自己的君位完全来自于各路诸侯的决定,能当上国王完全是狗屎运。所以,就当个不问政事、寻花问柳的国王吧!

  从此,君主立宪在英国逐渐成了传统。这对英国,对于人类文明,当然是好事。

  但是,对于查理一世来说,手里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和当时欧洲的主要大国成了敌人,到最后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内外交困,最后走上断头台,也是够奇葩的。

  总结全文,风云野对查理一世的评价是:

  他有足够的智力,但见识极低,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所以在战术上很聪明,但在战略上完全就是一堆屎。偏偏他一生都执着于实现貌似远大的目标,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也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