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想开个运势的系列,也就是谈谈运势的变化。或者说,一个国家或民族,或者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大势中是如何转运的,包括转好或转坏,以及未来要如何把握。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不知道大家看过水流没有?肯定都看过。比如一条河或小溪,你凝视着它,它下一步要流向何方呢?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肯定都能看清楚。但几十米、几百米、几公里之外呢?是继续保持当前的流向和速度,还是突然转向,或者河道突然收窄变成激流,甚至变成瀑布?抑或汇入其他大河,或者被其他溪流汇入?

  有人说:这事谁知道?完全是随机过程嘛!

  理论上当然是随机过程。但是我相信,如果对你能看到的河流当前和上游的地理做更多考察(不考察下游,因为那代表未来),会提高对未来流势把握的成功率。

  当然,即使做了再详细的功课,也没人能100%预测河流今后的流向。这就像人生或炒股,或者当前的国家大势,没人100%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就连当政者自己都不能100%确定,因为他们也在不断接受最新的信息,可能根据大环境进行调整。所以如果连当政者都不能100%确定未来的走向,我们怎么可能100%知道呢?

  但我还是那句话:如果对你能看到的河流当前和上游的地理做更多考察,就会提高对未来趋势把握的成功率。

  现代史乃至当前社会可能过于敏感,所以我就拿隋唐时期来说事。这不仅是为了避免可能敏感的话题,而且是因为我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越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太过了得,太过伟大。他的思维层次和境界之高,远非寻常人可比。我甚至认为他的思考高于别人一两个维度。《三体》中不是有“降维攻击”吗?这个词很好。李世民的思考高出别人一两个维度,所以“降维攻击”往往如摧枯拉朽,非常顺利。面对具体问题,别人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出手不仅办成了,而且办得相当漂亮。这种事情做多了,最终开创了空前绝后的大唐帝国。

  唐朝气魄之大,文学之盛,也和太宗密切相关。这种密切关系,相当一部分人早就认识到了,但是这种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太宗的境界之高,到底开创了一个什么盛世?可能很多人都低估了。我看了一些历史学家的书,感觉也没有谈的太深,或者说,没有谈出我的感受。所以我很想谈谈。后世往往把“汉唐”并列,认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历史上最雄壮的朝代。但是唐朝的胸襟和气魄至少高出汉朝一个档次。

  可能有人会说,是这样吗?

  从表面上看,唐太宗消灭东突厥、征服吐谷浑、开拓西域,貌似不如汉武帝大破匈奴,远赴西域,或者顶多旗鼓相当。的确,从战功上看,汉武帝好像更加显赫。但我认为,那是汉民族第一次深入大漠获得空前胜利,让人印象更加深刻而已。实际上,卫青、霍去病始终未能完全征服匈奴,而且后来的汉宣帝、东汉初期大汉皇帝对匈奴的征讨、对西域的开拓,一点都不逊色于汉武帝,所以为什么汉武帝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呢?那是因为:他代表汉民族以一个统一帝国的形象,首次对外获得空前显赫的胜利。

  但是从“运势”来看,唐太宗更加深不可测。这是因为:

  1、汉武帝之前已经有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足够他“挥霍的,他是站在一个顶峰对外用武,而唐太宗是在隋帝国的烂摊子上起家,国力远不能和汉武帝时期相比,但不久就建立了赫赫武功。

  2、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唐太宗也在不断开放唐朝的胸襟,让大唐的气象,大唐的胸襟,和过去千年的朝代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大为超越。

  3、汉武后期民生凋敝,政治昏庸,所以他不得不下罪己诏。武帝去世后,霍光又苦心辅政20多年,又经过一系列变化,才迎来另一位很牛逼、但却被大多数人低估的汉宣帝。和武帝相比,唐太宗后期的政治依然清明,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唐,才够他儿子唐高宗和武则天挥霍,并终于迎来了开元盛世。李隆基在盛年时处处学习唐太宗,才恢复了大唐雄风。中国文学的顶峰 —- 唐诗,以及唐诗的顶峰 —- 李杜,才得以出现!

  还有,无论是唐太宗之前的三千年,还是之后的1300年,再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和大唐的气魄和胸襟相比(只有本朝太祖再次成为千年一人,完全可以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和唐太宗一较高下。加上之前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谓三星争辉)。这些,都是唐太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思维所致。后世人等恐怕只看到了他的具体手段,而对他的思维,理解得远远不够。

  我也只能窥见他深邃思维的皮毛。但我还是想试试,把我的想法写出来,让大家看看唐太宗是怎样的千年一帝。唐太宗不仅顺应了运势,而且培养和改变了运势,让中华民族之运势变成滔滔洪流,肆虐东亚数百年,乃至影响后来上千年。

  重申:本系列只是我个人的感悟,水平也不见得有多高明。我就是想写出来。

  运势!

  好了,现在正式开始。

  要谈唐太宗,乃至后来的唐高宗、武则天、李隆基,也就是整个大唐由开创到建立、再到盛世和衰败的过程,必须首先谈隋朝末世的情况,那就必须首先引出隋炀帝隋炀帝好大喜功,把一个好端端的帝国十几年内搞废,这些大家都知道了。如何让大家看到李世民的超级牛逼呢?必须得有人衬托他才行,而且必须是牛人。这样才能显得李世民更牛,对吧?就像一本武侠小说,真正的绝顶高手不能一开始就出现,先得出来一帮牛人,然后才是超级牛人登场。

  衬托李世民的当然不是隋炀帝。论机变权谋、思维境界,后期的隋炀帝早已破罐子破摔,已经被KO出竞技场了。所以在隋末乱世,出场的第一个牛人,是李密

  李密(公元582~619年),长安人,他的先辈在西魏、北周时期都是高官,所以李密是不折不扣的官N代,根红苗正,从小就见过大世面。而且据史书记载,李密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志向远大,常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而且他还特别仗义,不仅救济亲朋好友,而且收养门客,礼遇贤才,熟读兵书战策,少年时已经颇有名声。

  这样的牛人出场,应该能吸引眼球吧?

  李密年轻时曾经为隋炀帝当过禁军,就是贴身保卫炀帝的。这种工作一般是勋贵子弟才能做,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那是保卫皇帝啊。李密,就是这样的人。

  牛人见牛人,往往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能量。有一次隋炀帝看见他,感觉李密目射神光,非同凡响,于是回宫后问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刚才在左边卫队里的那个黑脸小孩是什么人?”宇文述说:“他是已故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叫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孩左顾右盼的神态很不寻常,以后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了。”

  靠,隋炀帝觉得李密是牛人,但又不敢用他,也没理由杀他,所以就要远离?

  很显然,隋炀帝已经感受到李密非同寻常的能量,并感觉这股能量并不安全,好像充满了“反意”,留在身边没什么好处,所以就想让他远离。由此,李密沦落到了民间。

  但李密不以为意,正好借病辞职,专心读书。有一次他骑牛外出,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有空就读读,正好被时任宰相、越国公杨素(544~606)看到。杨素就问他你是谁啊,怎么如此好学?当过禁军的李密认得杨素,于是下牛拜见说自己是李密。这就是“骑牛挂角”或者“牛角挂书”的由来。所以李密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典故。如果他以后大获成功,这个典故一定会变成脍炙人口的成语。

  杨素对李密大有好感,于是让他陪伴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白了,就是给杨玄感当谋士,辅佐杨家长保富贵。李密当然也愿意这么做,毕竟杨家是大户,而杨玄感(?~613)手握重兵,前途也很远大。杨玄感比李密大一些,但基本上是同龄人,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在交往过程中,李密之机谋权变,让杨玄感十分佩服。

  隋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派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负责军需运输。黎阳在哪儿呢?黎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浚 [xùn]县,在七朝古都安阳附近,离洛阳也不远。


  这是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了,第一次起兵113万,加上民夫200万,一共300多万,已经遭到惨败,导致隋朝大伤元气。这第二次出兵,隋炀帝还是出动了百万大兵,再一次巨大消耗了国力。所以现在的隋朝已经开始大乱,各地草寇风起云涌。当时隋炀帝正领大军围攻辽东,久攻不下。杨玄感觉得机会来了,就想起兵举事。谁不想当皇帝啊?

  站在杨玄感的角度,他想举事有以下几点原因:

  1、杨家世代高官,在朝中有无数人脉。

  2、其父杨素被隋文帝逼死,杨玄感内心愤怒和不安。隋炀帝比文帝更猜忌,所以早就想起兵谋反。

  3、隋军粮草由他督运,自感可以掐住隋军命脉。

  4、一旦起事,可以调集十几万军队。

  5、杨玄感一向自命不凡,总想建功立业。

  于是他暗中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来,让他给自己谋划。

  李密到了以后,向杨玄感献出上、中、下三策:

  1、上策,是北上袭击并占领涿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在幽州(北京)南边100多公里的地方。只要占领涿郡,扼临险要,北面正在围攻高句丽的隋军就会断粮。本来隋军的粮草就困难,断粮更会军心大乱。由此可一举击溃甚至杀掉隋炀帝,从北方俯视天下。既然天下之兵都在北方并且被击溃,那么再从北向南号令全国,也就没问题了。

  2、中策,向西攻取长安,获得关中之地。当时的长安和关中是中国最强的地方,不仅人民勇猛善战,而且生产力仍是全国第一。占领关中,就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进可攻退可守了。

  3、下策,就是攻占洛阳。洛阳有大量皇亲国戚,而且粮食充足。一旦占领洛阳,可让隋军和朝臣的军心大乱。但是洛阳深沟高垒,不易攻打,一旦在此形成胶着态势,隋炀帝大军回救,起事就会失败。

  这三个策略怎么样?大家可以先想想。

  李密出完三个主意,看着杨玄感。杨玄感想了想,说:“你说的下策,才是上策啊!”

  李密看了杨玄感一眼,心里那个无可奈何啊。但是一旦占领洛阳,他觉得也是可为的。前提是占领洛阳。但能否占领呢?这里有巨大的风险,虽然李密早已提出,但他毕竟是谋士,只能由杨玄感定夺。

  最后杨玄感起事,虽然初期获得胜利,但果然没能攻克洛阳。隋炀帝一听杨玄感作乱,立刻回兵讨伐,二征高丽失败。大军南下,杨玄感只能向西奔逃。此时他想到了李密的中策,也就是占领长安。但此时军队早已损失不少,而且接连的挫败导致军心已乱,最后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一度被擒获,但凭借机智,还是趁乱逃走了。

  现在,回到李密给杨玄感出的三个主意,是不是因为杨玄感没有选择李密的中策或上策,才导致了失败?是不是上策或中策真的很高明呢?

  运势!

  先说上策,可谓毒辣之极。假如上策成功,百万隋军将土崩瓦解,高句丽会不会随后掩杀,然后占据大片疆土?隋朝一共就4000多万人口,丧失百万雄壮之众,可谓损失惨重。但也可能炀帝和高句丽暂时言和,割让相当一部分利益,然后再和叛军作战。那时胜负之数恐怕很难说吧!所以不管上策的效果如何,一旦实行,隋朝将进一步元气大伤,并让高句丽获得巨大利益。而李密、杨玄感靠大量出卖本民族利益,就算起事成功,获得天下,对国力、对“运势的伤害,将是长久的。

  李密能提出上策,不惜严重损害本民族利益也要称王称霸,这种心态,就从长远上伤害了运势。非仁者所为也!

  李密能提出这样的“上策”,足见其内心毒辣和狭隘。这种毒辣,后来在瓦岗军中再次表现出来,证明他远没有开创帝王基业的胸怀。凡是在乱世中开国的,一定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虽然未必能做成李世民那样,但刘邦、曹操、赵匡胤等人,哪怕是打天下时的朱元璋,胸怀也足够广阔,开创帝王之业是够用了。和他们相比,李密差得很远。

  再说中策。杨玄感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即便是十几万精锐,真的有体力能及时奔袭长安?真的能一路拔除各道关隘?就不担心洛阳精兵随后掩杀吗?实际上,当时镇守关中的隋军大将是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557-628),此人经验丰富,沉稳忠诚,虽然后来打不过李渊尤其是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但虽败不乱,节节后退防守,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一旦杨玄感兵进陕西被他迟滞,后面大量隋军又杀到,杨玄感还是完蛋。事实上,当杨玄感起兵之后,屈突通就在隋炀帝命令下,从长安率兵东进,和其他隋军一起,多次战胜杨玄感,并最终平定了叛乱。

  所以在我看来,李密的上策太损、太毒,也未必能成功,而中策也不行。所以上中下策,都远远没有足够的成算。

  那怎么办?

  怎么办?等待啊!

  为什么要那么快造反呢?出头的椽子先烂,杨玄感何必那么急不可耐,成为首先举事的朝廷大员呢?

  所以,当杨玄感把李密召来,李密能给出的最高策略,应该是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时机。

  从大势上看,当时隋朝虽然遍地烽烟,但都是不成器的草寇,体制内的力量仍然很强,精英们的人心依旧向隋。从历史上看,东汉、西汉末年,甚至秦朝末年、西晋时期,在天下大乱的初期和中期,没有一个体制内的高官是靠反对体制成事的。这些历史经验,杨玄感可以不知道,但勤奋读书、聪明剔透的李密能不知道吗?在隋末遍地烽烟中,为什么不能通过剿灭其他反对势力,逐渐做大呢?何况杨玄感只有十几万军队,之前又没有打过什么仗,中原又是四战之地,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归根结底,杨玄感和李密都缺乏耐性,想建功立业(或者犯上作乱)的心魔太重。

  可能有人会说:杨玄感担心遭炀帝猜忌,何况其父已经被文帝逼死,所以不得不反。

  有一定道理。杨玄感处在那个位置,确实很难。但是,他能否以退为进,先解甲归田呢?或者学习李渊(566~635),一方面贿赂炀帝周围的亲信,另一方面纵情声色自污,做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李渊这么做了之后,炀帝对他的猜忌大为减少。后来为了抵御突厥,还把他委以重任。公元617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和李渊相比,杨玄感、李密的谋略,明显差得多。

  不管怎么说,杨玄感确实很难。但再难,还是应该忍耐。隋炀帝让他督运粮草,足见信任。所以李密应该给杨玄感出一些隐忍和增强自身实力之策,而不是顺着他谋反的意图。

  所以,李密更高层的智慧还是差很多,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他应该劝告杨玄感忍耐,如果杨玄感不听,李密可以离开他,从长计议。当然,我们事后知道虽然杨玄感失败,但运气很好的李密,反而由此开创了另一段辉煌,那就是领导瓦岗军,沉重打击了隋朝。不过李密的行为,最终为李渊做了嫁衣。这,就是世事无常啊。

  李密在“术”上确实很厉害。否则也不会被别人屡屡称赞和看重了。他兵败被俘逃脱,充分展示了他在“术”上的高明。

  杨玄感被杀后,李密等人被俘。李密对其俘虏说:“如果我们被送到高阳(当时隋炀帝所在地),一定会被剁成肉酱。眼下在路上,还可以想想办法。”大家表示同意,问李密怎么办。李密让大家把钱拿出来,然后送给押送的隋军官员说:“我们死后,请用这作为经费安葬,余下的就全部报答你的恩德。”押送官员看到有一大笔钱,当然很高兴,就答应了他们。李密们有钱,每天都买酒席,晚上大家一起吃喝,甚至通宵达旦。押送官员和军队一起吃喝,当然就更高兴了,于是逐渐放松了警惕。等从潼关以西走到了河北邯郸县,李密等七个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在一天夜里,挖穿墙壁逃走。

  李密逃到淮阳郡,隐姓埋名,自称刘智远。为了生存,他招收徒弟讲学。这样过了几个月,心里闷闷不乐,居然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淮阳感怀》,流下了痛苦的泪水。的确,一个谋略远超常人的人,居然混到了这步田地,谁能甘心呢?

  诗言志。李密这首《淮阳感怀》虽然从文学上看并不高明,但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这首诗不长,这里简单按意思解说一下: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秋天萧瑟的黄昏中,站着一个穷途之士,他已经极为伤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继续描绘萧瑟的景象。这个伤心之士,也伤心到了哭泣的程度)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为什么哭泣呢?想想秦朝末年的兵荒马乱吧,那时汉朝离建立还早得很)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樊哙不过是市井之徒,萧何只是刀笔小吏。他们有什么能耐?但他们在时代大潮中风云际会,立下不世功勋,被传为千古美谈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所以我也想告诉当世的英雄豪杰,虚度此生,真是令人惭愧啊!)

  582年出生的李密,此时已经32岁。在古代,这年纪已经不算小了。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李密,有理由为自己的才华虚掷、生活艰辛而难过。诗的最后两句,他道出了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志向。这番事业,他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辅佐当世的英雄。作为当世英雄,不做出一番事业,真是太令人惭愧了!

  从诗中还可以看出,李密帮助杨玄感谋反,是必然的,因为他太想做出一番事业了。而且还能看出,他仍然顾盼自雄,认为杨玄感失败是因为没有采用他的上策或中策。他的策略没问题,是杨玄感太蠢。他以不屑的语气拿樊哙和萧何举例,有把自己当成张良或韩信的意思,甚至刘邦。

  李密沉浸在伤感之中。但他的诗的内容和哭泣的行为,难免让人怀疑他是朝廷要抓的逃犯。于是有人报了官。李密很警觉,又逃走了。

  李密确实很聪明,不服不行。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617)在东郡(今河南滑县东)起义,因为以瓦岗寨(滑县南)为根据地,于是被人称为瓦岗军。颠沛流离两年多的李密前来投奔,从此咸鱼翻身,又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事业。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