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0)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这一期说说李世民发迹前的情况,并谈谈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作为千年一遇的皇帝,为什么能聚天地之精华,起百年之盛世,造中华千年之无上气魄?因为李世民的运气和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我们民族的幸运。大唐的基业主要是李世民奠定的,大唐的胸怀和气魄,更是唐太宗展开的。唐太宗深刻地影响了唐朝,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可惜,后世只把唐太宗看成一个和其他开国皇帝类似的君主:精明强干,精力充沛,能征惯战,善于权谋。任何从乱世中杀出的开国皇帝,都具有上述这些特点。但是如果把唐太宗和其他开国之君混在一起,实在是太低估他的伟大了。
所以,我有必要专门用一期来讲。
七岁就封唐国公的李渊,老婆肯定一大堆,历史上记载的就有十九个,并给他生了一大堆孩子。但是按照古代的说法,他的正妻只有一个,就是赫赫有名的窦惠,其他都是妾。窦惠生的孩子是嫡出,其他女人生的孩子是庶出。嫡子本来就比庶子有地位,加上窦惠生的四个儿子有三个成年,所以李渊的其他十八个庶子的地位,更是远不能和嫡子相比。
窦惠的父亲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也就是说,窦惠是皇帝的外甥女。这样的人做了李渊的妻子,也间接说明李渊的门第有多高。关陇集团的核心是“八柱国十二将军”,李渊的爷爷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绝对的关陇核心成员。
窦惠比李渊小三岁。史载她长发飘飘,三岁的时候,她的头发已经接近地面,也就是说她是个长发美女。窦惠不仅漂亮,而且极为聪明,据说看书能过目不忘。如果仅仅是记忆力强也就罢了,偏偏她还很有政治眼光。在她六岁的时候,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很讨厌他那个突厥媳妇。这是政治婚姻,他的突厥老婆估计远不如后宫中的其他嫔妃漂亮,而且来自草原,比较彪悍,所以两人经常掐架。看到他们俩这样,窦惠劝周武帝说:“边界之患尚未平息,突厥的力量还很强大,我希望舅舅忍耐一下,想想天下苍生。突厥跟我们和和气气的,江南、关东之患也就不足为惧了!”
这番话一说出,当时就把周武帝震了。谁让此时的窦惠才六岁呢!
这样的窦惠嫁给了李渊,真是李渊的福气。李渊有这样的贤内助,肯定对他大有帮助。窦惠生出来的几个儿子也十分了得。李建成、李世民,既得到了母亲的优秀基因,也得到了母亲的优秀教育,就连老四李元吉,品德虽然差了很多,但并不傻,更是力大无穷。李世民估计也从母亲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因为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窦惠在614年去世,十年45岁。后来李渊当了皇帝,在长安举行宴会时,李世民看着李渊身边的妃子,经常禁不住落泪。因为假如他母亲不死,此时享受荣华富贵的肯定是他母亲。
窦惠和李渊(剧照)
李世民不仅有一个好母亲,而且在窦惠去世前,他又得到了一个好妻子。如果说在613年,15岁的李世民尚且是个孩子,那么同年他娶高士廉(575~647)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则发生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质变。这个女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孙皇后(601~636)。可惜,历史也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长孙皇后(漫画)
长孙皇后的父亲高俭(575~647),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出任隋朝治礼郎,后来被贬为朱鸢县(今越南北宁)主簿。609年(大业五年),高士廉还在长安时,妹夫长孙晟病逝,他便将妹妹高氏接回家中,并厚待外甥长孙无忌(594~659)、外甥女长孙氏二人。当时长孙无忌才15岁,长孙皇后8岁,李世民11岁。后来,高士廉发现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长孙氏嫁给他。从此,李世民不仅有了一位极为贤德的妻子和皇后,而且长孙无忌也成了他最为倚重之人,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
关于长孙皇后的各种事迹,这里就不费笔墨了,只简单说一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她的感情有多深。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很想念她,于是在皇宫里修了一座高塔,可以远眺埋葬长孙皇后的昭陵,那也是他为自己准备的陵墓。如果长孙皇后生前不是那么美丽和贤明,怎么可能让李世民如此爱她?另一方面,优秀的男人,也需要优秀的女人来哺育、滋润和辅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或者默默无闻的)女人”。李世民的运气太好了,是加上李渊和李虎(李渊的父亲)各种阴差阳错的机遇和决策,让他从出生到30多岁期间,身边依次有两位伟大的女人。而且,其中一位女人的哥哥也很能干,成了他建功立业时的左膀右臂。
对于99.9%以上的男人来说,李渊、李世民这种婚姻,可遇不可求。
对于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来说,他厚待长孙无忌、长孙氏,并把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这难道不是宅心仁厚和慧眼的体现吗?可惜这样的忠厚能员,得不到杨广的重用。李渊起兵时,高士廉还远在交趾(今越南北部),是个被贬的小官,后来他跟随上级投降了萧铣(583~621)。621年,萧铣在湖南一带建立的梁国(这个梁国和梁师都的梁国是两码事)被灭,不久高士廉归顺唐朝,被封为雍州治中。当时李世民正担任雍州牧,对高士廉非常器重。这种器重,当然主要源于高士廉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但另一方面也有亲戚的成分在内。
高士廉(漫画)
高士廉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之后,协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来多次被升迁,晚年迁尚书右仆射,这是唐朝的宰相之职,又被封为太傅侍中、义兴郡公。唐太宗晚年东征高句丽时,让太子李治监国,留守定州,高士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由此可见,唐太宗始终把高士廉当成可信赖的重臣之一。高士廉,后来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位。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这些都是相当高的褒扬之词。但是目光如炬的太宗也指出了他的缺点:“所乏者骨鲠规谏”,也就是高士廉不能像魏征那样犯颜直谏。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恐怕不是什么缺点,因为像魏征那样的人又有几个呢?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的人,又有几个呢?
这里借着长孙氏引出了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是因为这两位和李世民有极深的渊源,更是名列为李世民打天下、治天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从这里开始,我要逐渐引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看看李世民是怎么得到他们、使用他们,建立丰功伟业的。
回头继续说李世民。613年他娶了小他三岁的长孙氏,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了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这是他第一次暂露头角。当时,炀帝被始毕可汗率40万大军围困于雁门,突围不出,于是下诏,命天下诸郡前来勤王。云定兴就是一名前来勤王的将军,此人也有来头,他是杨广哥哥杨勇的侍妾云昭训的父亲。
面对突厥大军,李世民对云定兴说:‘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然是认为我们不能仓促来救援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白天大举旌旗,绵延数十里,夜里则敲锣打鼓,突厥必然以为我们援兵大至,望风逃走。否则,如果始毕知道了我们的虚实,恐怕就抵挡不住了。”
疑兵之计!这,和李渊后来在太原城吓走突厥人是不是很像呢?李渊的计策是否来自于李世民,有待考证。但这段历史被小说家们演绎为精彩的故事,比如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写道: “……始毕可汗竟调集番兵数十万,把雁门关围住,日夜攻打,炀帝惶恐万分,传檄天下,下令勤王。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募兵,可巧有一将门种子,济世英雄,竟到定兴军营,报名入伍。看官道是何人?便是抚慰大使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世民才阅十余龄,已将古今兵法,揣摩纯熟,复生一副胆力,到处交游,轻财仗义,端的是天纵英姿,不同凡品。……”
在解救隋炀帝的过程中,17岁的李世民立了功。但是他此时只是云定兴的一员小将,连主将云定兴因为和杨勇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半分功劳,更何况李世民呢?不过,李世民应该不会在乎,毕竟他还很年轻,前途远大。之后他回到李渊身边,看到天下日益纷乱,李世民壮志勃发,青春热血,对平定天下、逐鹿中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这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关系,他必然比李渊更主动。
在《旧唐书》中,把李渊谋反的原因归结为李世民。《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说:“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李渊隐蔽锋芒,声色犬马,和自己的下属兼好友裴寂天天喝酒赌博,而裴寂不仅是李渊的下属,还监管晋阳宫,那是隋炀帝在太原的行宫。说有一次李渊喝醉之后,和一位宫女有了云雨之欢,醒后吓得汗流浃背,因为私睡皇帝的宫女是灭族之罪。这时裴寂来了,说道:“二郎(李世民)已完全准备好了。欲举义旗,事已如此,不宜观望,一切按二郎的决定做吧。”李渊一听,立刻明白他中了裴寂的计,或者说,中了他儿子李世民的计了,是李世民把他推到了必须造反的境地。李世民又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大怒,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李世民据理力争,声泪俱下,终于把李渊说动了。李渊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呢!”不过《旧唐书·裴寂传》没这么煽情,《旧唐书·裴寂传》记载,李渊在睡了宫女后说:“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说实在的,这段历史老邓始终认为相当可笑。不仅因为《旧唐书》中的记载是相互矛盾的,而且如果此事是真,就说明当时不满19岁的李世民,不仅能让裴寂“陷害”自己的老子,有大不孝之嫌,而且李渊上钩之后还能听他的,下定造反的决心,李渊就真的成玩偶了。这样的李渊,之前能打那么多胜仗吗?能靠隐忍之术消除隋炀帝的怀疑吗?另一方面,当时的裴寂凭怎么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赌上?万一李渊不愿意造反,把他当成替罪羊杀了怎么办?
再从李世民的角度看一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到19岁的他凭什么认为造反一定能成功呢?如果他认为凭借太原两三万的兵力,一定能夺取天下,必然事先已经遍观天下英雄,尤其是李密、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人,并且认为自己比这些人都强了。不到19岁的李世民,真的有这样的能耐?靠太原几万人马就能扫平天下吗?何况就算能成功,继位的首先是李建成而不是他李世民啊,这又是一道难关啊!
所以,如果李世民为了想造反而把他老子推向绝境,只能说明他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一统天下、创立中华历史上最豪迈的帝国呢?当时的李世民是个什么处境?他确实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比如他经常随父出征,在李渊起兵过程中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李渊在杀王威、高君雅时,李世民就在他身边带兵,并坚决贯彻执行了李渊的命令,还经常给李渊出主意。但是在李渊的众多儿子中,他最倚重的还是长子李建成。李建成比李世民大9岁,当时在25岁以上,在古代算是成熟稳重的成年人了。李渊让他携领家属在河东居住,也就是现在山西南部的夏县,他给李建成的任务,是在河东秘密结交有才能的人。
所以,当时的李建成才是李渊的另一支柱。李建成不仅要照顾家属安全,而且要物色人才,为他和李渊所用。而不到19岁的李世民跟在李渊身边,是“培养对象”和“能干的随从”,能和李建成比吗?李渊当然希望自己的众位儿子越强越好,但在他心目中,今后要传承的人,还是长子李建成。李世民当时看不到这一点吗?如果他看不到,他就不是英明睿智的唐太宗了。
所以,公允的结论是:在李渊起兵的过程中,李世民始终在他身边,并起了重要作用。他也是大力支持李渊起兵的。但是,李渊才是整个事件的谋划者和主导者。
有了这个结论,再看李渊睡宫女这这件事。这事是李世民谋划的吗?我不敢说绝对是假的,毕竟那是写在《旧唐书》中的事。但我认为,就算李渊和裴寂好得已经可以穿一条裤子,就算这事是真的,也只是起兵的一个不重要的原因而已。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了美化自己,篡改历史,甚至不惜丑化自己的老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热切地推动李渊造反呢?
优秀的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渊起兵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前文分析过。优秀的现实主义者,既有远大的理想,但在做事时也会脚踏实地,走一步看一步。李渊就是这样,他必须造反,而且想当皇帝,因为这是几乎所有人的最高目标。但是天下群雄那么多,他认为自己一定能当皇帝吗?未必。所以李渊造反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起兵时的政治口号是“废昏立明”、“匡复隋室”。这样,以后如果遇到更强的对手,不管是其他起义军还是隋军,如果李渊打不过,都有充分的余地,那就是可以归顺某一方。如果能占领长安和整个关中,感觉火候“差不多”了,那就取而代之,毫不客气地当皇帝。后来的李渊,正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呢?他同样是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者。起兵时的李世民,肯定有帮助父兄夺取天下的念头,毕竟他更年轻,更热血。就算李渊没能夺取天下,但现在奋斗也是完全应该的,目的是今后为李家争得更好的地位。如果李渊当了皇帝,他不也是亲王吗?比当太原留守的儿子好得多吧?所以,李世民当然完全支持李渊的起兵决定,并始终非常积极。
但是起兵时的李世民,肯定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就算有,那也是埋藏在心中的一个极为遥远的想法。李世民的首要任务,是和他的众位兄弟一起亲密合作,帮助他父亲成功。只是成功之后李建成是太子,必须坐镇长安,给了李世民东征西讨的机会,而李世民的表现又过于出色。其实李渊并不傻,为了在两个儿子间平衡,为了让李建成的储君之位更稳定,在李世民取得了几次胜利之后,李渊不想派他出征了,而是派其他将领或亲戚出征或平叛。但是别人都远逊于李世民,和敌人僵持不下是最好的结果,往往是大败亏输,损兵丢地。眼见唐国震动,李渊被逼得没办法了,只能再派李世民出征,而李世民每次都能战胜强敌,而且赢得相当漂亮。由此,李世民在军队和唐朝的威望更高,李建成的地位也越发尴尬了。
看来,身在乱世,李渊固守礼法,让太子始终坐镇长安,没有出去立功,是绝对的失策。后来李建成在魏征的建议下再次出平河北,作用已经不大了,因为所有难啃的骨头,都被李世民啃光了。从两人的综合表现来看,李建成的才能应该是不如李世民的,但他也不差,绝对有当皇帝的素质和能力,带兵打仗也没有任何问题。后来的李世民,手下虽然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以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猛将,但是李建成手下也有足智多谋的魏征,以及勇猛善战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何况如果李建成代替李世民出征,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或许就归了他呢?后世放大李世民的所谓“十八学士”,这些人固然厉害,但其光环在李世民成功后被极度放大了。要是李建成走南闯北,天下主要是他打下来的,也能收拢很多人才,估计李世民早已拜服在大哥脚下,不会再有任何非分之想了吧?
所以,李建成最后失败,怪就怪在李渊没有及时给他树立威望的机会,而李世民得到机会之后,表现得又太过出色。运势,让李世民步步走高,终成千年一帝。而在任何其他时代都可以成为优秀皇帝的李建成,只能成为李世民悲惨的牺牲品。
这里还要再说说李渊。李渊的手下怎么就没有特别出色的人呢?这足以证明他只是个相当出色的官员,而不能做个雄主。李渊给一般人的印象是宽厚、智慧,这也是人们愿意团结在他身边的原因。但是大家别忘了,李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始终要防范隋炀帝的猜忌,必须夹着尾巴做人。所以,李渊的宽厚,他的老好人形象,都是装出来的。当然,能长期伪装,并能逃过炀帝的追杀,也是能耐,但是在李渊逐步做大之后,其骨子的刻薄和疑心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任人唯亲。和一般人比起来,他足够聪明和狡猾,也足够沉稳,但他并不能慧眼识人、用人,不能真正团结一帮牛人的心,更不能造出唐朝这个气势磅礴的朝代。如果没有他两个优秀的儿子,他未必能成为开国之君,就算成了,也未必能坐多久。
不信吗?617年七月,李渊率领三万人马要出征了。这一路上,我们可以看看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这三个人的表现,一切都很清楚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