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1)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书接上回,李渊命李建成在河东保护家眷,收揽人才,这对李世民一定有相当大的激励。因为按照常理,壮志凌云的李世民一定会仿效哥哥,为父亲、为自己收揽人才。既然不能离开太原,那就在太原发掘人才吧。李世民,就是这么做的。
李世民在早期找到的最重要的人才,是刘文静(568~619),这是他前期最重要的智囊。
刘文静时任晋阳令,史载他姿仪俊伟,才干突出,生性倜傥而有权谋,和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573~629)是相当好的朋友,裴寂和李渊又是铁哥儿们。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便与其结交。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刘文静虽然看好李渊,但和李渊的关系却很一般。他对李世民倒是非常赞赏,常对裴寂说:“李世民绝非庸碌之辈。他豁达大度,神武雄豪,是汉高祖、魏武帝一流的人物,年纪虽轻,却是天纵之才。”不过裴寂对此并不认同。另一方面,少年李世民也很欣赏比他大30岁的刘文静。
后来,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军的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进太原郡狱。李世民亲自去狱中探望,并试探刘文静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认为天下大乱,只有出现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光武帝这样的人物,才能平定天下。李世民问他该怎么办,刘文静说:“如今李密围攻洛阳,皇帝远在淮南,各地义军数以万计,跨州连郡、阻碍山泽。如能顺天应人,高举义旗,则天下不难平定。而今避乱的百姓都来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来,可得十万之众,令尊所领之兵也有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到时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到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大喜,通过关系释放了刘文静。从此两人敞开胸怀,成为至交。
所以在太原时,李渊、李世民是父子,李渊、裴寂二人相互最喜欢对方,李世民、刘文静之间也是这样,裴寂、刘文静又是好朋友,这就是四个人之间的关系。从后来四个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李世民、刘文静的见识,明显高出李渊、裴寂甚多。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太原起兵之后,李渊好像失去了过去的智谋和冷静,什么事都靠李世民(以及李建成)推动了。这大概是随着压力的增加和任务的越发困难,李渊的能力已经逐渐不够用了吧。而且这也是随着运势的发展,几个人之间逐渐分道扬镳的原因吧。不过在太原时,他们都是李渊集团的核心成员,经常在一起密谋。李渊是团队的核心,他最信任李世民、裴寂,李世民和刘文静又是个更紧密的小团队。
在太原时,李世民还网罗了谋臣唐俭,以及段志玄、刘弘基、长孙顺德这几个勇猛过人的武将,小班底已经初步成型。
段志玄(598~642),齐州人(现山东临淄),父亲是隋朝的太原书佐,跟随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他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在随后的战斗中都是先锋。后和隋将屈突通交战时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他忍住疼痛,仍往来杀敌,大败隋军。定都长安后,他跟随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在一次战斗中战马摔倒,被王世充的军队擒获。但是正当敌方两骑将夹持他渡洛水时,段志玄突然腾身向上,将二人推踹落马,然后他迅速骑一匹马急驰而归,郑军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这就是勇将段志玄,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位。
和段志玄相比,刘弘基(582~650)更为勇猛。他和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原来都是隋宫廷的军官,长孙顺德更是李世民妻子长孙氏的叔叔,大业末年跟着炀帝征辽东,后来不愿意打了,大概是因为长孙顺德这层关系,两人逃到太原投奔李渊。李世民甚为高兴,和两人成了忘年交。李渊抓获王威、高君雅时,埋伏在官厅后面的就是刘文静、刘弘基和长孙顺德。李渊起兵时,刘弘基奉命招募两千余人,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和段志玄都是先锋,并斩杀隋将宋老生。长安平定后,刘弘基被李渊评为功劳第一。后来也是李世民的功臣,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一位。
长孙顺德也是进攻长安时的先锋,擒隋军主将屈突通,被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在玄武门之变中力挺李世民,再被加官进爵。但是长孙顺德有个毛病,就是多次贪污受贿被弹劾,后来还和一起谋反案有牵连。唐太宗念其功勋和外戚身份,不是不忍治罪,就是减轻处罚。但是因为这些污点,还是影响了他的功劳排名。长孙顺德,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五位。以后我们再讲李世民是怎么对待他的,由此窥探唐太宗的御人治国之术。
唐俭(579~656),勋贵子弟,爷爷唐邕是北齐尚书左仆射,父亲唐鉴是隋戎州刺史,与唐高祖关系不错。唐俭爽直豪迈,不循规蹈矩,但很孝顺。他见隋朝政局渐乱,便暗地劝说李世民早做打算。唐俭对李渊也很敬佩,劝他早日举事。他对李渊说:“您长相有日角龙廷,姓氏又合乎图谶,久系天下人望。如果外招豪杰,北连戎狄,右收燕、赵,渡河南下,占据秦、雍之地,这就是与商汤、周武一样的大业了。”李渊起兵时,任命唐俭为记室参军、渭北道元帅司马,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二位。
看看李世民在太原建立的小团队:文臣刘文静、唐俭,武将段志玄、刘弘基、长孙顺德,是不是已经初具规模了?可惜,如果不是刘文静死得早,他本应名列在凌烟阁中,而且排名肯定相当靠前。
目前李世民这个班底,怎么样?
还远远不行。
因为:这个小班底中只有刘文静算是自己的“死党”,其他四位基本上可以算是李渊的人。他们首先忠于李渊,其次才是他李世民。尤其是,这是李世民在太原时形成的小班底,离网罗天下英雄还差得远,所以这个班底以后还必须调整和扩大。
那么,此时李建成手下都有什么人呢?
可惜的是,由于李建成是帝位竞争的失败者,他此时网罗的人才,史书上缺乏记载。不过,考虑到他后来的重要下属是魏征、王珪、韦挺、薛万均、薛万彻等人,这几个人中除了韦挺,其他都是后来投靠唐朝的,所以此时的李建成手下大概没多少人才。而李渊派李建成到河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网罗人才,他居然不如李世民在太原发掘的多,所以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李建成的才能不如李世民。
在李渊起兵时,还有一位将领叫殷开山(?~622),本名殷峤。他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也就是写公文、办公事不错。开始时和李世民没太多交往,至少不属于他的小团队,后来跟随李建成攻克西河(今山西汾阳)。再后来,李世民当了秦王后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招为部下长史,从此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但在622年征讨刘黑闼的途中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别看殷开山死得早,但他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三位。
太原起兵时,李渊还有一名心腹是刘政会(?~635)。此人是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牛屯镇)人,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之孙,大业年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在李渊南征时留守太原,经营后方根据地,贡献很大。刘武周进攻太原时刘政会被俘,但他忠心不屈,后来获救。贞观初年,刘政会任洪州都督,贞观九年(635年)病故。考虑其功劳和坚贞,唐太宗把他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一位。
由此可见,如果以为凌烟阁中都是李世民的“自己人”,那就错了。李世民没有忘记那些跟着李渊打天下的人,哪怕这个人并不属于他的小团队,甚至从没有跟过他,但是只要为唐朝立了大功,李世民都不会忘记,而是按功排名。由此可以初步体会唐太宗的胸襟。
至此,可以列一下在太原起兵时就跟着李渊、李世民并且名列凌烟阁功臣中的人了,他们是: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的段志玄,第十位。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的刘弘基,第十一位。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的殷开山,第十三位。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的长孙顺德,第十五位。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的刘政会,第二十一位。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的唐俭,第二十二位。
当唐军一路向南走到同州(今陕西渭南)时,凌烟阁排名第一的“贵戚豪族,英冠人杰”的长孙无忌在长春宫进谒李渊,被授予渭北道行军典签,从此长期跟随李世民,成了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
那么,为什么在早期立有大功的刘文静,以及裴寂,没能排进凌烟阁功臣呢?
这个问题,等我们以后引出了凌烟阁全部功臣之后再好好分析一下。到时候我还会详细分析这些功臣的排名情况,由此窥探李世民的胸襟和政治手腕。现在,继续说李渊起兵!
要说李渊这个人,真的是稳重无比。在七月份正式起兵之前,他还要试试两个儿子的能力如何,唐军的战力如何。所以他首先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先攻打太原西南的河西郡。如果打胜了,当然就会顺势起兵,如果打败了……呵呵,李渊应该会另作打算吧。所以在617年六月,也就是在李建成刚回太原不久,李渊命他和李世民带兵攻取西河郡。
李渊兵进关中路线图
攻打西河郡是唐军出征第一战,意义重大!《大唐创业起居注》写到:“六月甲申,(帝)乃命大郎、二郎率众取之”。临行之前,李渊对两个儿子说:“你们还小,还不太懂事(这好像更是对李世民说的)。先用这个郡看看你们做的怎么样。现在大家都看着你们呢,好好努力吧!”李建成、李世民听到后,跪地说了一堆鼓气和自我激励的话,然后整顿军队,兵进西河。一路上号令严明,两人都和士兵同甘共苦,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士兵们看到李渊的两个儿子和自己吃的一样,无不感奋。到了西河城下,建成、世民不穿盔甲,亲自告诉老百姓自己的来意,而且不封锁城池,任由百姓出入。老百姓一看唐军如此宽厚仁义,都来投奔,只有郡丞高德儒不肯投降。于是二人率军攻打,生擒高德儒后斩首,其他人不问。胜利后率军返回太原,前后一共才九天时间。
班师后两人见李渊复命。李渊听完了所有过程,高兴地对他们说:“能这样用兵,可以横行天下了。”既然两个儿子打得不错,首战告捷,李渊决定正式起兵!
617年七月,李渊自封为大将军,命李元吉为太原郡守,守卫太原老巢;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命裴寂、刘文静为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以殷开山、刘正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卢阶、思德平、武士彟(读huò,但这里读yuē)等为掾属、记室、参佐等官,也就是军中的各种文官,以鹰扬府校尉王长阶、姜宝谊、扬毛,京兆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等分为左右统军、副统军,三万唐军,于七月份正式出征!
在随军的大群官吏中,有个职位不高、也不引人注目的人,他,就是武士彟(577~635)。
他为什么特殊呢?因为他是三十多年后改变大唐运势、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 武则天(624~705)的父亲。
武士彟,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武士彟青年时曾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又曾和同乡许文宝经营过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士彟很聪明,知大节,性格深沉,富有谋略。隋朝来年天下大乱,“深沉行人略”的武士彟弃商从戎,在太原做了—名队正,也就是手下有50个人的小官,介于现在的排长和连长之间。
615年,李渊为并州、河东抚慰大使时,认识了“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并经常在武士彟家休息,两人关系变热。当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当王威、高君雅看到李渊重用逃将刘弘基、长孙顺德,让他们统领军队,进而怀疑李渊谋反时,武士彟劝他们说:“(刘弘基、长孙顺德)两人都是唐公的门客,若把他们治罪,岂不叫唐公对我们讨厌吗?”王威等人听了他的话,心有疑虑,没有告发。司兵参军田德平还想劝王威检举李渊募兵的事,武士彟说:“讨捕兵全都隶属唐公。王威、高君雅没有兵权,只不过寄身于留守之位罢了,能有什么作为?”田德平也就不再说话了。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对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为二级功臣,并享有犯罪免死的优待。武士彟已经年近五旬,此时留在原籍的夫人相里氏和一个儿子相继死去,让他十分悲伤。不过他忠于职守,没有回老家奔丧。李渊知道后特下敕表扬。对于这样廉俭、忠勤的老臣,李渊更想到应该为他再找一位妻子。为此,李渊特选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杨氏为武士彟的妻子,并让自己的第五女桂阳公主为他们主办婚事,费用全部由国库出,由此可见李渊对武士彟的厚爱。
不过,大家千万别以为李渊给武士彟找了个小美白。杨氏之前没结过婚,结婚时已经44岁了,和46岁的武士彟年龄上很般配。皇帝指定的婚姻,武士彟岂敢不从?但他好像对这桩婚姻很满意,结婚后居然让40多岁的杨氏生了三个如花似玉、聪明剔透的女孩,第二个女孩就是武则天。由此可见,杨氏年轻时应该很漂亮,也很有才气。可能心气太高,所以一直没嫁出去。现在皇帝来做媒了,面子够大,杨氏能不同意吗?
武士彟和杨氏成婚后,又活了十几年,但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上台,要提拔的官吏,所以李渊留下的一帮老臣客观上就受到了排挤。武士彟也从唐朝中央转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过扬州长史、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荆州(今湖北江陵)都督等地方军事长官。635年李渊病死,武士彟听到老皇帝兼老友病逝,十分悲痛,“因以成疾”。唐太宗也没有忘记武士彟之前的功劳,屡遣名医诊治,但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死,终年59岁。太宗命手下厚葬了他,棺椁运回并州老家安葬,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出钱。唐朝厚待从太原起兵的老臣,也是应该的。
这,就是武士彟的一生。在李渊的队伍中,他的经历很平凡,如果不是他有个非凡的女儿,后世根本不会记住他的名字。如果武士彟的前妻不死,如果李渊不给他介绍杨氏,还会有以后的武则天吗?
运势,运势啊!在李渊的出征队伍里,既有未来的千年一帝李世民,也有中国几千年来唯一女皇的父亲,武士彟。
现在,还是让我们看看李渊大军南下,那一路艰苦的征战吧。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