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2)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书接上集。李渊带着两个儿子,亲率三万大军南征长安。他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yòu)为帝,不过留守长安的杨侑并不领他的情,派兽牙郎将宋老生率两万精兵驻守霍邑,迎击唐军。
唐军出征后不太走运,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只能在离霍邑50里的贾胡堡休息,李渊顺便派人到太原催运一个月的粮草。考虑到越往前走,越接近李密的势力范围,所以李渊试探性地给李密写了封信,语气谦恭。李密也马上回了封信,前面客气,说自己实力不够,但后面还是透漏出自己是老大的意思,请李渊“从旁辅助”,一起擒获在长安的代王杨侑,杀掉杨广。他还在信中补充说可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需李渊亲来,当面缔结盟约。
李渊一看,笑了。他对左右说:李密自我膨胀,以老大自居,我正要全力进取关中。不如我态度谦卑点,稳住李密,让他继续在虎牢关以东和隋军作战,拖住东都的军队。等我们占领了关中,养精蓄锐,然后再东征不迟。那时鹬蚌相争,我们渔翁得利。随后,李渊让温大雅给李密回了一封信,承认李密为盟主,还说“老夫已老,志不在此。我很高兴能攀上龙鳞,拥戴老弟。希望老弟早应图谶(称帝),安定万民。那时,还请老弟看在我们同宗的份上,把我封在太原故地,我就满足了。”
李密看到此信,更高兴了。他拿着信在文武百官中传阅,让大家看看连德高望重的唐国公现在都对他服气了,他李密和瓦岗军夺取天下,更是毫无疑问!从此,双方信函往来频繁,关系越发友好。
李渊提前和李密搞好关系,免得以后进军长安时侧翼和后翼遭到袭击,可谓深谋远虑。而李密此时正在全力攻打洛阳,也没有攻击李渊的精力,所以看到李渊主动示好,当然也很高兴。他传阅李渊的信件,固然有自我膨胀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应该是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提高瓦岗军的凝聚力。仅仅从此时两人的信件往来来看,他们做得都不错。只是,李密犯了战略性的错误,那就是没能及时进取关中,这注定了他以后的失败。而后不久他杀掉了翟让,又加速了他的失败。
继续说李渊。他在贾胡堡休整军队,大搞外交,一切都貌似有条不紊,波澜不惊。
但是突然之间,军中流传刘武周联合突厥南下进攻太原!由于众将领的家属均在太原,偏偏派去要粮草的军士一直没有回来,看来情况多半属实,一时军心动荡!
夜长梦多。李渊的麻烦,来了。
李渊连忙召集群臣开会。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
1、前面,宋老生兵精粮足,据险以守,一时难以攻下。
2、旁边,唐军越往南,和中原的李密就越接近。瓦岗军兵势最盛,李密相当狡诈,虽然貌似和我们友好,但其奸谋难测。
3、后方,刘武周也是突厥附属,突厥见利忘义,他们很可能来攻打。太原是大城市,将士家属都在太原,一旦被刘武周和突厥占领,我们都完了。
所以综合来看,应该立刻回兵太原!
诸将说的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啊!如果不能安定后方,还谈什么进取长安!当年项羽是怎么失败的?从战术上说,是被韩信十面埋伏,汉军中的楚人纷纷唱起了江东歌谣,楚军以为江东已经被刘邦占领,军心大乱!
此时的李渊还不是那么刚愎自用,他必须充分发挥民主。但是大家都这么说,他明显是不满意的,因为如果稍遇挫折就退后,以后怎么能夺取天下?那时,人心士气恐怕会土崩瓦解。但李渊是沉得住气的,他不好直接反驳,于是问两个儿子怎么看。
两个儿子也是沉得住气的。先让臣子们说话,然后是两个儿子,然后集中到李渊这里,这是发表意见的次序。
见父亲发话,李建成、李世民回答说:
1、刘武周自称天子,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表面上看,刘武周依附突厥,实际上两者在互相猜忌。如果刘武周领兵南下打我们,突厥宁愿先打下马邑(刘武周的老巢),这一点刘武周能不明白吗?所以他一定不会与突厥同谋,后方顾虑可以打消!
2、至于前方,现在朝廷听说我们唐国举兵,长安的留守对我们都很畏惧,所以在我们前面依次派遣了骁将精兵,先有宋老生,后有屈突通,确实是劲敌。但是宋老生轻率急躁,我们一定能攻破他。能否定业取威,在此一战!
3、至于李密,此人眷恋于中原的粮仓,没什么远略。
4、如果我们不能一鼓作气击溃隋军,而是退回太原,那么我们能退到哪里?以后还能去哪儿?现在没有弄清楚情况就回师,恐怕生变。就算刘武周南下的情况属实,我军回兵疲惫,来回折腾,士气低落,恐怕一时难以战胜。那时背有宋老生、屈突通趁势追击,前有刘武周劲旅阻截,南北夹攻,我军危矣!
5、所以,应该趁现在粮食充足,一路上还能继续招兵买马的时候,一举拿下霍邑,歼灭宋老生!如果我们自己畏惧犹豫,以后还能干什么?所以儿等愿意捐躯力战。“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
说得太漂亮了!尤其是在群臣犹疑之时,两个儿子一定要尽量鼓气,并率军尽早占领霍邑!如果群臣不敢出战,两个儿子将尽力死战!
李渊很满意!他说:“你们的谋略很好,我意已决!”背地里,李渊还对几个近臣说:“(一帮大臣都是)懦夫,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问题是,李世民、李建成的话,到底是谁说的?
无论是《大唐创业起居注》,还是新旧《唐书》,在谈到唐军南征长安时两个人的言行,往往都说“两子”、“大郎、二郎”等,不特意强调到底是谁。但是后世人等很想知道,难道两个人说的都完全一样吗?就算一样,也得有一个人为主吧?这个人到底是谁?
老邓认为,这个人当然是李建成。理由有三:
1、如果事情是李世民单独干的,话是李世民单独说的,这些书上能不单独强调他的名字吗?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把两个人放一块儿,必然是李建成为主,李世民为辅。后世人等,包括后来写书、改书的温大雅,以及写《唐实录》的史官,顾忌多提李建成的名字和功劳,所以往往模糊处理。
2、按照礼法,必然是大哥先回答。而且从上一段回答的内容看必然是大哥。因为只有大哥才有资格说:“儿等敢以死谢”。弟弟是没有资格把大哥的性命当作自己的赌注的。
3、李渊出兵时李世民毕竟才19岁,李建成28岁。从后面的表现来看,李建成完全能独当一面。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19岁的小弟向28岁的大哥学习。如果此时是28岁的大哥向19岁的小弟学习,仅仅几个月之后,李建成就能独当一面了,那么过去28年他都干了什么,学了什么呢?
所以,在两人一起说话、办事时,如果古书上不特意强调李世民,必然是以李建成为主!
当然,李世民也能和李渊说话,但他此时的作用主要是作为大哥的副手,进一步解释和补缺。
由此可以推断,唐军在进军长安前的功劳,应该主要归功于李建成和李渊。当然,不是说李世民在唐军攻入长安前没有功劳。他出的力一点都不少,积极性甚至更高。但是按照礼法,两人在一起时必然是大哥首先出面。而且老邓相信,从太原到长安的这四个月期间,李世民经常和大哥在一起,又向大哥学了很多东西。
巨人永远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青少年的李世民,身边有两个伟大的女人,有长于谋略的父亲,有谋臣刘文静,又有精明强干的大哥,这些人经常对他耳提面命,春风化雨,加上李世民天资卓越,善于学习。所有这些,都让他快速成长,最终青出于蓝,并远远超出父兄,成为千年一帝!
以上对话,都是《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记载。但是《旧唐书》添油加醋,说李渊还是游移不定,在大臣的劝说下,又决定回兵太原。所以当天深夜李世民急了,他找到李建成,希望他能与自己一起去劝阻父亲。李建成摇头说道:“你的看法我很赞同,但父亲决心已下,恐怕难以更改。”说完转身要走。李世民连忙拉住他,力劝他和自己同去。还说:“我们这次起兵,本来就是把全家性命放在了刀刃上,哪能万无一失?就算这次击败刘武周,保了全家性命,但时机一失,将来天下为他人所夺,我们全家,又有谁能够活命?”说完竟留下泪来。李建成被他说动,和他一起去力劝李渊。恰好此时太原的粮草到了,刘武周出兵的消息不实,军心安定,李渊这才下定攻击霍邑的决心。
老邓认为上面的话都是不实之词!理由有以下几点:
1、从过去的表现来看,李渊相当沉稳,谋略也在一般人之上。他起兵时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一旦起兵,必然更有决心向前,不会像群臣那样畏首畏尾。
2、就算李渊暂时游疑,会议上听了两个儿子的话,也不应再有疑问,否则就不是之前深谋远虑的李渊了。
3、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根本没有此时李渊反复游疑的记载。几百年后的新旧《唐书》,都是主要根据《唐实录》编写,而《唐实录》这段历史又被李世民看过,在他去世前已经被改过三遍了,一直改到他满意为止。
虽然唐太宗是千年一帝,但他过于贬低李渊和李建成在创业时的贡献,总是想千方百计地突出自己的作用,老邓认为过分了。所以我要如实写出,尽量给出客观分析。我认为李世民这么做的原因,应该是他始终被玄武门之变所困扰,想尽量突出自己的贡献,尽量强调自己当皇帝的合理性吧。另一方面,李建成功劳越大,被杀的冤屈就越大。这一点,李世民很清楚。
分析到此为止,现在说霍邑之战!
八月份雨过天晴,唐军晒干盔甲,进军霍邑!一场大战,开始了。
八月初三早晨,李渊率几百名骑兵在霍邑城东埋伏,李建成领左军至东门,李世民领右军至南门。唐军几十骑到霍邑城下,辱骂宋老生。宋老生大怒,率军出战,唐军佯装败退,宋老生率大军猛追。等隋军充分展开之后,李建成、李世民挥军杀来,殷开山率后军压上,对隋军展开全面攻击,好一场血战!
隋军两万,唐军三万,双方都拼命了。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段志玄、长孙顺德等人都亲自冲阵,血染征袍。隋军虽然稍弱,但宋老生手执大刀,死战不退,双方战事胶着。这场大战,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仍未见分晓。李渊心生一计,他在后面命人喊话:“已经抓住宋老生了!”隋兵顿时大乱,争奔城门而去,唐军随后掩杀。宋老生情急之下,下马跳入壕沟,想攀上城墙。城上也坠下绳子,他抓住绳子攀援而上,上面猛拉,已经离地丈余。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唐军卢君谔所部赶到,跳跃砍杀,斩宋老生于城下!
宋老生为国牺牲,真乃大隋忠臣!
此时已是下午,李渊见宋老生已死,急命唐军继续攻城!因为此时城内的隋军群龙无首,决不能给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机会。虽然此时的唐军也很疲惫,而且没有攻城器械,但必须趁机拿下霍邑。到了太阳快落山时,疯狂冲城的唐军终于攀上城头,又经过血战,总算攻下了霍邑!
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一场不折不扣的血战!
事后李渊视察战场,只见横尸遍野,城下尸体堆积如山,隋军近乎全军覆没,唐军损失也相当惨重。李渊很悲伤。他这么做,不仅可以抚慰将士,而且如果以后每场战斗都是如此,唐军估计打不到长安,他怎么能不难受呢?随后李渊安抚城内的百姓和投降的隋朝官吏,自不待说。
那么,斩杀宋老生的卢君谔,是谁的部下呢?
按《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旧唐书·刘弘基传》中的记载,卢君谔是刘弘基的部下,刘弘基又是李世民的部下。所以这场功劳,主要归功于刘弘基和李世民。但是按《资治通鉴》的记载,此时刘弘基归李建成领导。所以此时争论两人谁的功劳更大,好像没什么意义。更何况,扭转战局的是李渊,因为是李渊在后面命人喊话“已经抓住宋老生了”(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隋军军心才大乱导致溃败!
临敌应变,李渊又教了李世民一招!
李渊的谋略还不止于此。在霍邑整顿兵马、按宋老生原官位安葬他的时候,李渊还大赏官爵,不论出身,不论之前是否是罪犯,是否是隋军降将,只要有功,只要投诚,一律封赏。“俘降之徒,不胜喜跃”。大家千万别以为李渊这么做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自魏晋以来,等级制度已经深入人心。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等级森严,下层很难跨入上层。但是李渊此时主要以军功论赏,就会刺激广大将士的积极性。
不过,传统思维的力量是强大的,此时就有人劝李渊别大肆封赏,尤其是那些平民老百姓和罪犯,赏他们什么呀?李渊说:“你们的眼光太浅。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什么能夺取胜利?就是因为他不吝惜爵赏。有一间屋子就封官,这是我唐的盛德。何况天下之利,没有独食的道理。再看看炀帝,他吝惜官爵,所以将士懒惰,大隋分崩离析,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谁敢仿效他那么做呢?我广泛封赏,将士用命,不久就能定天下!”
李渊说得对吗?当然对!此时他才有多少地盘?没多少,索性把天下这个大饼都划进来,所有人都看功劳大小,加官进爵再说!这样大家才有干劲。以后定天下了再吝惜赏赐,那是后话。
李渊账下已经越来越像个朝廷了。此时他的心胸仍然很宽厚,按隋朝原官阶安葬宋老生就是明证。如果有人不想投降而想回到家乡关中,尤其是之前为隋朝服务的小吏,李渊也“授五品散官放还”。五品有多大呢?放到九品中正制里面,那是中等官员啊!很多人一辈子都混不到五品,但现在一个破小吏要回关中,李渊就给他五品,够意思吧?虽然这是“散官”,也就是没有实权的官,那也够意思了。
从本质上看,这不是胸怀宽厚的问题,因为谁想让人回去投敌呢?所以,这更反映出他政治手腕的高超。李渊是打着“匡扶大隋”的名义出兵的,对于原隋朝官吏,原本不能当敌人对待,要以拉拢为主。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人回到关中,肯定会宣传李渊的宽厚仁慈,以后关中对唐军的抵抗就会少得多。何况“五品散官”是李渊慷隋朝之慨,为自己服务,他现在会出一文钱吗?根本不会,所以李渊精着呢。
不看出身,厚赏爵位,仁慈对待想回家乡的人。李渊的做法,是否又给李世民以教益呢?我们不知道李世民之前是否也这么认为,但是他后来做得更加超迈,是肯定的。
这里花费笔墨详写霍邑之战,是因为它非常重要!霍邑之战不仅充分展示了李渊的手段,而且锻炼了唐军,锻炼了李建成和李世民,锻炼了李渊麾下的文武百官,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信心。
只有经历残酷的战斗,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才能充分暴露和检验各人的成色!经此残酷一战,李渊集团,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打硬仗的、有实力的军事集团!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话不多说,唐军攻克了霍邑之后,前方再无重兵。唐军沿汾水南下,占临汾,克绛郡(今山西新绛),于十五日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一路收拢了一些隋朝投降的兵将官吏。此时,刘文静又带着突厥2000匹战马和500名援兵到了。看来始毕可汗还是忍不住,派援兵前来助战了。而且只要唐军不断获得胜利,貌似实力强大,始毕和刘武周就不敢动手,后方就能稳定。李渊见突厥兵只有500人,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使用1500匹战马,增加1500名骑兵了。
九月份,唐军已经进入河东郡。防守河东的是隋朝大将屈突通,此人深通兵法,沉稳忠诚,手下更有数万隋军主力。唐军,又该如何对敌呢?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