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4)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西北各路军阀先交待到这里,下面回头说李渊的南征和西征。
617年八月,李渊已经前进到山西南部的河东郡。这里为什么叫“河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黄河以东。这里的黄河自北向南流,如果再往南百余里,黄河就会向东拐弯,然后接近洛阳。李渊一路上招募新兵和隋军降军,又壮大到大约五六万人。唐军在河东郡西望黄河,只要跨过黄河,就进入人口更密集的关中地区了。
但是,在河东郡还有一路实力强大的隋军,就是屈突通(557~628)率领的大约两三万辽东军和骁果军。“骁果”就是“骁勇果毅”之意,这是隋炀帝在613年建立的御林军,待遇最好,也最为精锐。隋炀帝南下江东,带的就是十几万骁果军。
屈突通,其父屈突长卿是北周的刺史。屈突通从小就性格刚直坚毅,擅长骑射,且颇好武略。年轻时为隋军虎牙郎将。597年(开皇十七年)三月,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奉隋文帝杨坚之命到陇西一带(今甘肃陇西)巡查直属朝廷的牧群。他秉公执法,共查出两万多匹隐马(也就是地方官吏和军队隐藏的马匹)。隋文帝大为震怒,想把与此事相关的以慕荣悉达为首的1500多名官员全部处斩。屈突通于心不忍,向隋文帝求情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吗?臣斗胆以死请命!”隋文帝怒气正盛,继续大声斥责屈突通。屈突通继续说:“臣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千余人的死罪。”文帝心胸虽然狭窄,但他是几百年一出的有为明君,立刻明白屈突通是一位忠臣。于是说:“朕不明道理竟然到这个地步,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免除了众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屈突通在隋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渐重用。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决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隋文帝驾崩后,隋炀帝杨广继位。天下逐渐大乱,屈突通任骁卫大将军,于613年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他因为军功,又升任左骁骑卫大将军。614年,刘迦论以雕阴(今陕西绥德)为据点,自称皇王,建元大世,与稽胡郡刘鹞子的义军相呼应。隋炀帝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关中兵进讨。面对号称十万的义军,屈突通该怎么做呢?
他率军北进,到延安之后就按兵不动了。然后又宣布要撤兵,继续放松敌人的警惕。同时,屈突通暗中率兵回师向南,前往上郡(今陕西富县)。刘迦论以为隋军真的怕了,于是率军南进,至屈突通军七十里扎营。屈突通乘其不备,在一个深夜率领精兵偷营,杀了刘迦论和一万多义军,平定了这场起义。
此后,隋朝政治日益腐败,更多的各地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而隋军则逐渐军无斗志。加上很多将领陆续战死,屈突通用兵越来越谨慎,所以虽然没有大捷,但是也从没战败过。
616年,隋炀帝南下江都宫,命屈突通率部随代王杨侑镇守长安。617年李渊起兵后,代王杨侑派宋老驻守霍邑,屈突通驻守河东,与宋老生遥相呼应。李渊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支隋军精锐。
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李渊先按兵不动,休整军队,然后派人渡河进入关中,招降河西的冯翔(今陕西大荔县)的起义军头领孙华。孙华二十多岁,手下有几千人,在冯翔起兵劫掠一年多了,非常富实,是当地一霸。他一听李渊率大兵赶到,立刻前往河东投诚。李渊大喜,拜孙华为左光禄大夫,封武乡县公,加冯翊郡守。八月二十四日,李渊命孙华其先行渡过黄河,并派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步骑兵六千人,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西北)扎营,以待大军。
九月初,李渊的部将张纶又攻克了龙泉、文城等郡(今属山西临汾市)。当时的文城太守是郑元璹(shú),他是隋朝沛国公郑译的儿子,相当聪敏。看到张纶率唐军来到,郑元璹将自己绑起来到军门投降。张纶把他送到李渊处,李渊大喜,授他为太常卿,和襄武王李琛共同出使突厥,回来后任参旗将军。郑元璹熟知军旅事务,为训练唐军做出了相当贡献。后来又出使突厥,因为各种原因被拘留,过了大约七、八年才放回来。那时李渊已经当了皇帝,他夸奖郑元璹说:“卿不屈辱于虏人,可以和苏武、张骞相比了。”唐太宗时期,郑元璹又说服突厥不要犯唐,受太宗嘉奖。贞观三年,他又出使突厥,返回时对太宗说:“现在突厥的六畜不繁盛,人们都面如菜色,人们吃饭时牙出血(这是营养不良的现象)。不出三年,突厥一定灭亡。”不久,东突厥果然被李靖灭掉。
在《旧唐书》中,郑元璹是被单独列传的人。他原本是隋朝的一个小郡太守,这里介绍他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他在隋炀帝手下,和在李渊父子手下是怎么被任用的。后期的炀帝在任用贤能方面,和李渊父子差得太远了。
李渊在河东攻城略地,并派兵进入河西地区,屈突通仍然按兵不动。此时,李渊对屈突通的看法改变了。如果说他之前认为屈突通很难对付的话,现在已经认为不足虑了。李渊他对孙华、王长谐、刘弘基一行人说:“屈突通精兵不少,与我军相隔仅五十余里,但不敢来战,足以证明他的部下已经不为他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又害怕上边怪罪,又不敢不出战。如果他亲自率军过河进攻你们,我就进攻河东,河东肯定守不住。如果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你们就拆毁河上的桥梁,断其行路,然后我在壶口朝拜黄河,‘利涉大川’(这是《易经》之语,表面意思是发挥了船的功效),事情就成了。”
这番话说的,漂亮!
那么,李渊的谋略是不是在屈突通之上呢?
不见得。李渊之所以能分兵,主要原因是唐军的兵多,实力比屈突通强。但屈突通的做法也很奇怪,当时遍地都是义军,但他率领几万隋军精锐却不战,也不招兵买马,而是容忍其他反隋势力吸收流民,攻城略地,无论如何都是失策。
这个问题,或许不能从军事上解释,而应该站在更高的政治层面去看。大概屈突通也有难处,如果他急于招兵买马平叛,反而会遭到炀帝猜忌,下场可能和杨义臣一样,也就是被解除兵权,回长安养老。另一个原因是或许在他眼里,唐军现在很强大,主动求战恐怕凶多吉少,但如果固守河东郡,至少可以暂时阻挡唐军,保证长安的安全。至于以后是长安继续派援兵过来,还是自己被唐军消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现在不是屈突通这个层面的人能决定的。隋朝在关中、在全国还有多少力量,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很清楚,那就是每况愈下。但隋军也不是完全不堪一击,洛阳一直在坚守,中原的王世充不在和李密作战吗?既然最强大的李密还不能解决中原的隋军,所以要说现在隋朝完蛋,好像还为时尚早。
不管怎么说,屈突通的决策是综合判断的结果。站在他的立场上,如果不投降唐军或其他义军,或许只能这么办了。但是这样的话,就不能充分发挥隋军的战斗力,也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由此可见最高领导人的水平,对于整个集团的重大作用。可以这么说:长期来看,最高领导人的水平,是整个集团的最高水平。因为集团内过于优秀的人,或者因功高震主而被拿下,或者因多次衬托出君主的愚蠢而被杀、被贬。那么集团内的杰出人物该怎么保全自己呢?或者离开这个集团,或者在集团内掩藏锋芒,低调做人。
在人治时代,一个集团的最高领导人太重要了!最高领导人的眼界和胸怀,对运势的影响是最大的。以隋末唐初这段历史而言,李渊在隋朝统治集团内只能低调做人,但后来揭竿而起,就可以充分施展才干了。此时李渊的水平高于隋炀帝,所以李渊集团的水平,也高于炀帝集团。哪怕炀帝集团内部有人才,但也不能充分施展。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李渊预测那样。当孙华、王长谐、刘弘基进入河西后,屈突通急了,忙派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军队来夜袭,获得小胜。但孙华、史大奈率轻骑从侧后袭击桑显和,隋军败回河东。屈突通受挫后不敢再出兵,而是严守河东郡,李渊一时也不能攻克。
此时唐军已有十余万,兵力占绝对优势。攻城暂时受挫之后,李渊召集众人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大部分人认为应该继续围困屈突通直到拿下,然后再大举进兵关中,那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但是李世民、裴寂认为屈突通不足惧,唐军屡战屡胜,士气正旺,如果在这里浪费时间,士气就会受挫,以后进军关中的难度也将增加,所以应该一举直捣长安!
那么,李渊该怎么定夺呢?
李渊采用了中庸之道,留一部兵力继续围城,他亲率主力于九月十二日渡河西进,进取长安。由于李渊之前的宽宏大量,一路上隋朝诸县多数请降。唐军进驻朝邑(今大荔东南)后,李渊遣李建成率领刘文静、王长谐等数万人,进屯永丰仓,不仅获得大批粮食,而且扼守潼关,可以阻挡屈突通来援。李渊又遣李世民率领刘弘基、长孙顺德等数万人,沿渭水北岸,经高陵(今属陕西)迂回长安。屈突通获悉李渊军西入,遂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城,自领大军来援长安,但被刘文静等人阻于潼关,不得前进。
唐军边打边招人,越打人越多。此时,李渊留在长安的女儿平阳公主(?~623)早已起兵。可惜,历史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窦夫人为李渊生的第三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亲妹妹。史传平阳公主性格刚毅果敢,李渊起兵前,也想秘密把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召回太原。柴绍对平阳公主说:“一起离开不可行,我独自走后又怕你有危险,怎么办?”平阳公主说:“你先回去,我是一个妇人,遇到危险时容易躲起来,到时候也会有办法的。”于是柴绍从小路回到太原,而平阳公主留在了长安。
平阳公主(漫画)
李渊起兵后,平阳公主在关中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队伍,人马五六万人。隋朝派军队攻打,但平阳公主不仅每次都能取胜,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卢县、盩厔(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她不仅刚勇坚毅,谋略过人,而且军纪严明。关中百姓把她叫做“李娘子”,把她的军队叫做“娘子军”。如果李世民此时只有十九岁,那么,平阳公主最多只有十八岁,真是不世出的女中豪杰!李渊听说女儿如此出众,当然大喜过望。当平阳公主率领一万多精兵和李世民在渭河北岸会师时,手下已经有七万人了。
在渭河北岸,当率领两支势如破竹军队的十九岁的李世民和不足十八岁的妹妹相见时,那是怎样一幅激动人心的场景?如果再加上李建成,兄妹三人都是如此优秀,李渊、窦氏的家教,不能不让人佩服。可惜,平阳公主在623年在山西北部守卫苇泽关时战死,死因不详。后人推测是和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作战而死。平阳公主死后,李渊以军礼下葬,苇泽关改名娘子关,以永久纪念这个不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奇女子。
回到李渊。十月初四,李渊至长安城东,此时诸军皆集,合兵有二十多万,李建成也回来了。李渊于十四日下令围城,隋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左翊卫将军阴世师等奉代王杨侑,据守长安抵抗。李渊军围长安后,并不急于攻城,而是严申军令:士兵不得擅自离营,不得入附近村落抢掠。同时派人至城下,向城中守将申诉尊隋之意,即希望长安守军能弃暗投明,以免因用兵而双方遭受伤亡。李渊想像当年的刘邦进入咸阳那样,接受皇帝的投降并和平进入长安。但是隋朝君臣都知道李渊名义上是遵隋,实际上是反叛,当然坚守不动。十月二十七日,李渊命令诸军攻城。长安城内人心惶惶,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一日,唐军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长安被攻克!然后李渊率领李建成、李世民和大队唐军,进入长安!
我们可以想象唐军的威势,想象长安百姓欢迎李渊时的盛况。遍观整个隋朝,此时有哪个家族能和李渊相比?
但是,如果李密提前半年,如果薛举提前三个月进入关中,是不是也能吸收和招降二十万人马?如果那样,李密、薛举的实力,远在太原的李渊能比吗?从个人素质来说,李渊父子确实强于李密,更远强于薛举父子,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占领中国的战略制高点长安和关中地区,不能手握几十万兵马,又怎能掌握大势呢?
运势!
最早时,机会并不在李渊一方,而是貌似归于李密。李密没有抓住机会,机会转到了薛举,而薛举也没抓住。但是当机会以超复杂的走势运转到李渊一方时,被李渊抓住了。当然,现在说李渊能平定天下,还为时过早,但是他现在已经跻身国内一线军阀的行列,可以和其他几个一线军阀一较高低了。
李渊入主长安后,唐国的势力是怎么被巩固和壮大的呢?可惜的是,貌似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李渊,进入长安后的昏招越来越多,也犯了大多数君主想坐天下享乐的毛病。所以后面的大戏,主唱者就是李世民了。
617年十一月十三日,李渊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605~619)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李元吉为齐国公。明眼人一看就知:李渊父子已经完全控制了长安朝廷和关中局势,十三岁的杨侑就是个傀儡,如果李渊能进一步稳定基业,拓展地盘,改朝换代是必然的。
所以李渊的下一步,就是稳定关中地区,并收拾掉周围几个不服的。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