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5)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好久没写《运势》了,今天喝了酒,必须写一篇。李世民到底有多牛?这个系列你们慢慢看,自然就会明白。别说你们,就连我,跟李世民提鞋都不配,不配啊!
当然,李世民也是人,也要经历挫折不断成长,也会犯错误,但是,没有我这个《运势》系列,没人知道他牛逼到什么程度。
估计我这个系列可能会超过一百篇,甚至,两百篇。因为,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不能把他的牛逼之处,以及无数人等的自作聪明之处写出来,我觉得我白活了。
白活了!
我,应该把我的感悟,留给我的民族,留给人类!
喝酒了,大家别见怪。
好吧,现在继续写《运势》。在前一篇,李渊已经打进长安,立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605~619)为帝,改元义宁,这就是历史上的隋恭帝。当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傀儡,唐王李渊才是真正的皇帝,虽然他现在还没称帝。
李渊!
再说说屈突通,这个人相当忠义,也颇知兵法,以后也将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发挥过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写一笔。
屈突通(漫画)
话说屈突通在潼关与李建成、刘文静相持,李建成呆了一阵就赶回长安,和父亲、弟弟妹妹一起占领长安了,所以留在潼关驻守的就是刘文静。别看刘文静是个文臣,颇能打仗,硬是顶住了屈突通的多次进攻,坚持了一个多月。屈突通也拼了,在一个夜晚派部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隋军人人奋勇,攻破了两道栅栏,唐军死伤数千人,但刘文静死战不退!此时双方都以疲惫不堪,尤其是桑显和的军队又累又饿,于是他命令停止进攻,就地造饭。刘文静抓住战机,不顾疲劳,派兵重起营栅。所以有时候打仗,就是凭借着一口气,谁更能坚持,谁就坚持得更久!
桑显和一看唐军又筑起栅栏,准备率军进攻。但此时有唐军数百骑从后面袭击隋军,刘文静一看,立刻命令部众主动出击。唐军两面夹击,隋军大败,桑显和仅以身免,逃回大营。
此战之后,屈突通的处境更加窘迫。此时唐军派人劝他投降。屈突通哭道:“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陛下对我的恩宠照顾非常优厚,拿着人家的俸禄而在困难时背叛,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他还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应当为国家挨一刀!”屈突通久在军队,深得人心,他的壮举,让军队特别感动,所到之处没有不痛哭流涕的。
此时李渊已经占领长安,屈突通的家属都被李渊俘获。李渊所俘听说屈突通还在坚持,就派屈突通的家僮去招降他。屈突通当场将家僮杀死,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向东,准备投奔在洛阳的越王杨侗。可惜,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么忠诚。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投降了刘文静。刘文静便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人,率精骑与桑显和去追击屈突通。屈突通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被追上,停下结阵自守。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说他投降,屈突通骂道:“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并命令身边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寿。
屈突通不亲自射儿子,心还是有点软。不过这也可以理解,父子情深啊!这恰恰说明他既忠义,又有人性!
但此时桑显和对屈突通的军队喊话说:“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呢?”众人闻听此言,全都扔掉兵器投降了。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下马向东南方向(扬州)再三跪拜,并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天地神祇,实所鉴察 。”
然后,屈突通投降了,他被长孙顺德擒送长安。
战至最后一刻、已经穷途末路的屈突通,不做无谓的牺牲,投降是对的。他的失败,不是他用兵不行,而是隋朝失去了绝大多数人的人心。
这样的忠臣能吏,谁不想收入账下?
果然,当李渊见到他之后说相见恨晚。屈突通哭道 :“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实在是愧对代王。”李渊赞赏不已:“这是隋朝的忠臣啊!”遂下令将屈突通释放,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这样的忠臣一旦投降,一定会得到雄主的器重。李渊如此,李世民更是如此。从此,屈突通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后来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二名。
不过,还有比屈突通更忠勇的,他就是屈突通的部将,尧君素(?~618)。
屈突通归降后,奉命到河东城下招尧君素归降。两人见面都落了泪,他对尧君素说:“我军已经失败,唐王义旗所指之处,无不响应,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你还是早些归降为好。”但尧君素态度坚决:“您身为国家大臣,主上委任您以防卫关中的重任,代王将社稷都托付给您了,您为什么背弃国家而投降,还替人家作说客呢?您所乘之马,就是代王所赐,您还有什么脸骑着这匹马呢!”
屈突通叹息道:“君素,我是力尽图穷才来的!”尧君素回击道:“我现在力量还未用尽,何必多说!”屈突通无奈,只好退走。唐军围攻河东,尧君素势穷力孤,就做了一个木鹅,把一份表章系在木鹅脖子上,详细说明了这里的情况,让木鹅顺黄河而下,被守卫河阳的隋军得到,献于东都。越王杨侗见后,叹息不已,拜尧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秘密派人慰劳他。可惜隋军大势已去,久久得不到给养,尧君素周围的隋军都投降了唐军。但君素还是不降。李渊又派尧君素的妻子到城下相劝,尧君素大怒说:“天下事非妇人所知!”,然后引弓把妻子射死。
当时天下百姓苦隋已久,民不聊生,但是尧君素善于统领,部下不忍反叛。又坚持了一年多,得知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已经倾覆,此时城里早就没粮食了,人相食,但尧君素仍不投降。此时李渊已在长安称帝,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已经杀了杨侗,自立为郑王,东都的隋朝旧臣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都从洛阳逃出,投奔李渊。他们投降后又来劝降尧君素,但尧君素还是不降!
可惜,此时他的部下实在受不了了。要知道此时的河东城早已是人相食了!最后尧君素被左右所害,河东城归附唐国。
尧君素以孤城,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那么,尧君素是否应该战斗到人相食、到自己被左右所杀的地步呢?
可能有些人认为没必要,毕竟李渊是一位看起来还颇为仁义的君主,也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之一。唐代替隋,隋朝中上层的各种“关系”仍可以保留。尧君素的上级屈突通都投降了,他也比屈突通更顽强,该投降就降吧,何必拿城中的黎民百姓和手下军队,做无谓的牺牲呢?
在我看来,无论是屈突通还是尧君素,都是忠臣。作为个人,尧君素到最后完全可以投降了。但是伟大的隋朝,又更需要几个像尧君素这样的忠臣,为它殉葬。
不说这两名忠臣了,还是回到617年,回到李渊兵进长安的前后。此时,李渊父子又得到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几位。
李孝恭(591~640),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位。
这个李孝恭可不简单,他的祖父李蔚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 李虎的第七子,而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的第三子。所以要是细算起来,李孝恭是李世民的远房堂兄、李渊的远房侄子。李渊攻克长安后,下诏拜他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这是李孝恭为唐朝立下的第一个功劳。
李孝恭能排名第二,把李世民的众多嫡系都挤下去,完全是凭借他的军功。从平定国土面积来说,李孝恭排名第一。但他平定的巴蜀、江南和岭南地区,民风远不如北方和中原彪悍,所以敌人的力量远不能和李世民平定的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相比。关于李孝恭的功劳,以后我们按时间顺序再说。
房玄龄(579~648),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位。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章丘市),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正带领军队进击长安。史称当时两人一见如故,相互都非常欣赏。后来屡次跟随秦王出征,负责行政事务,但也颇有大略。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但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和府库文书。这种做法,颇类似于刘邦手下的萧何。
杜如晦(579~648),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位。
杜如晦,字克明,祖上都是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周朝后,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小时候杜如晦就很聪明,而且很有悟性,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李渊进入长安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从此长期跟随李世民。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
李靖(571~649),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位。
李靖,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军事家,出场了。
李靖也生于官宦之家,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而韩擒虎是跟随杨广平定南陈的大将。李靖的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也官至赵郡太 守。李靖仪表魁伟,极具“文武才略”。他曾对父亲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韩擒虎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之讨论孙、吴之术的人,只有你啊!”隋朝末年,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虽然都是不入流的小官,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杨素曾经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
隋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这时,全国反隋力量早已风起云涌,李渊也跃跃欲试。李靖察觉了他的图谋,于是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向隋炀帝高密。可惜李靖不走运,到了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四个月后占领长安,俘获了李靖。
被李渊抓住了,李靖能有好结果吗?结局是自然的:李渊要杀他。但正当行刑时,46岁的李靖用尽平生力量对李渊喊道:“您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
李渊大概被他的声势震住了,旁边的李世民更是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向李渊求情,于是李渊释放了李靖。不久,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三卫”是唐朝禁卫军的统称,包括亲卫(亲戚)、勋卫(勋贵子弟)、翊卫(武功高强者)。李靖应该算是勋卫。
李靖临死前大声说话的做法,奇怪吗?
不奇怪,很多囚徒在临死前总要搏一把。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韩信,他在汉王刘邦手下做事,有一次不知道犯了什么军纪,按律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此时韩信跪在地上(被砍头之前的姿势),举目仰视,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把他救了下来,后来韩信建立了盖世功勋。
有了韩信的先例,或许成千上万的人在临死前都会吼一嗓子,以证明自己不同凡响。所以李靖明显也是在学韩信。100多年后还有一个人叫安禄山,有一次因为偷羊被抓住,眼看就要杀头了,他对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想灭掉奚、契丹两蕃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张守珪就把他救了下来。安禄山时来运转,后来发动了中国几百年一遇的惨烈战争。
所以,吼一嗓子的人,未必有什么能耐,更不一定是忠义之士。但因为这三个人有大功或大罪,所以我们记住了他们。
那么,韩信、李靖、安禄山为什么能在刑场上扭转命运呢?
因为有两个共同特点:
1、他们都是身材高大、相貌雄伟之人。古代人喜欢看相,这种人往往受人重视。
2、搭救他们的人,都爱才。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想走到刑场才改变命运。但是在生死一刻,在发出“最后的吼声”时,也充分激发了人的潜能和智慧,或许就打通任督二脉了。这样的人如果能活下来,并且本来就天资颖悟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领悟到常人不能领悟的东西,最终成为一代超级牛人。
死一次,长智慧!
但这种“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我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想遇到。
唐朝初年的两大军事家之一李靖,被两大军事家之一的李世民,搭救了。我相信,当时李靖非同寻常的能量和智慧,一定被李世民感受到了,因为他们是能量相当的人。
只是李靖比李世民大了27岁,更不是关陇核心勋贵子弟,所以不能站在潮流的最高端。所以李靖的功业,也就远远不如李世民了。但是他能被李世民发现并重用、被李渊同意不杀,然后施展才能,也是幸运的。
至此,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跟随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的是: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的长孙无忌,第一位。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的段志玄,第十位。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的刘弘基,第十一位。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的殷开山,第十三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的柴绍,第十四位。(以前忘记说了,有印象的朋友都知道,他是平阳公主的丈夫)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的长孙顺德,第十五位。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的刘政会,第二十一位。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的唐俭,第二十二位。
之前还介绍过: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高士廉,第六位。
以及本期的: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的李孝恭,第二位。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的杜如晦,第三位。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的房玄龄,第五位。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的李靖,第八位。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的屈突通,第十二位。
汇总一下,我已经介绍了十四位,大半人物已经出场。从这些已经出场的功臣来看,能初步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认为,能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干革命要趁早。
跟着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的,算“红军”,一路“长征”碰见的,也可以算“红军”,进入长安之后收伏的,可以算“八路军”。凌烟阁排名前十五位的,已经出场了十二位,除了第六位高士廉,其他都是按起兵过程介绍的。由此可见,干革命要趁早,排名就可以靠前。
第二,有“关系”很重要。
比如,长孙无忌为什么能排第一?他的功劳真的比房玄龄、杜如晦大吗?未必吧。但他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子,这关系可非同一般,所以在能干和勤勉程度相似的情况下,他的排名就靠前了。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排名第六的高士廉,也都是皇室亲戚。当然,从战功来说,李孝恭完全有资格排在前面。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李世民没那么“伟大”呢?
错。
这恰恰说明了李世民的伟大。
因为:顺应大多数人的常情,当然是对的,这有利于稳定统治。再说了,从概率上说,干革命早的人,往往贡献也大。这本来是很合理的。当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功劳差不多时,稍微偏向一下亲戚,也无可厚非,何况长孙无忌的资历要高于房杜二人。
至于后来者,“资历”浅的,除非有超显赫的功劳,否则不能跻身前列。
以李靖为例。他最大的功劳不是平定梁国和长江流域,而是在贞观年间平定东突厥。靠着这个大功劳,他总算跻身第八。谁让他“来得晚”,又不是皇室宗亲呢。
顺便把前八名中的另外两个也简单介绍一下吧:
魏征(580~64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征本来就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把他排在高位,主要是为了安抚李建成一派的势力。
李建成用的人,大部分也都是正人君子,魏征、王圭就是代表。这从侧面说明李建成如果成了皇帝,也应该是一位明君和有为之君。太子党的势力非常大,李世民重用其中的佼佼者并且排在功臣高位,是绝对有必要的,何况魏征在贞观年间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
尉迟敬德(585~658),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
在正史中,公认尉迟敬德是隋末唐初最为勇猛的将军,他也几次救过李世民的命,并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这样的人,当然战胜了不少太原起兵的“红军”,跻身功臣前列,也是所有纯粹的武将中排名最靠前的。
不过,这两个人还不到出场的时候,以后再说。
接下来,我还要介绍一位功臣。
这个人,貌似在李渊父子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并不重要,但是在贞观年间,却是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一人,也是唐太宗的一枚平衡各方力量的重要棋子。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