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7)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上回书说到李世民要西征薛举了,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指挥作战!
等李世民赶到战场之前,唐弼已经被薛仁杲暗算,军队尽归薛举的秦国所有,唐弼只率几百骑逃至扶风郡,想投降隋朝的扶风太守窦琎(jìn)。没想到窦琎根本看不上他,把他给杀了。但是杀了他也不能退秦兵,薛仁杲已经率兵十万赶来,围住了扶风郡。李世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战场的。
那么,李世民该怎么打呢?
对于这次战斗,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只说李世民带(大约四万)兵赶到之后,617年十二月十七日大败薛仁杲,斩首六七千人。薛仁杲不得不退回陇右,而唐军也追击至陇坻(dǐ)才返回,也就是大约追击了一百公里。
可惜,这次大规模的战斗没有详细记载。但秦军很可能没有十万,只是“号称”十万,实际上可能和唐军数量差不多,也就是三万到五万之间,不过也有可能薛仁杲带领的都是乌合之众,其中有唐弼的降军,所以人心不齐,军纪涣散,很难和治军严明的唐军相比。但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打出了唐军的威风,因为秦军败得之惨,让薛举相当垂头丧气,甚至一度都想投降了。在召开会议时他问下属:“古来天子有投降的吗?”
这句话问的!让属下怎么回答呢?
说有还是没有?如何揣摩薛举的用意?但至少可以肯定,薛举已经动了投降的念头。否则,身为天子,怎么可能问出如此灭自己威风的问题。从当时秦国和唐国的国力来看,薛举应该知道要拿下唐国是很难的,在第一仗大败之后更是如此了。所以薛举动了投降的念头,合情合理。
既然皇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意思,属下的士气就会受到重大打击。此时谁还想拼命呢?薛举的黄门侍郎褚亮回答说:“(汉朝初年)南越王赵佗归附汉朝,(三国末期)刘禅侍奉晋朝,近代的(西梁皇帝)萧琮侍奉隋朝,至今萧家仍然显贵。所以天子投降、转祸为福的事,自古就有。”
这话,明显是顺着薛举的意思说的。
但是,有一个人却不同意。他,就是薛举的第一大谋士,和薛举一起起兵的金城县令,郝瑗。
郝瑗说:“陛下问的不对啊(陛下失问),褚亮的话又是何等悖逆!昔日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蜀国的先主刘备老婆都死了,最终终成大业,陛下怎么能因为一战失利,就想着要为亡国做打算呢?!”
听了郝瑗的话,薛举也觉得自己问得不对,颇为懊悔,于是说:“我就是试试你们而已。”然后重赏郝瑗,从此更加倚重。郝瑗又献计说联络北面的梁师都,并贿赂突厥出兵,三股力量联合,一起进逼长安!
郝瑗确实厉害!因为他没有把目光局限于秦唐两国的战争,而是看到了更大的局面,想让梁师都和突厥都来帮助秦国。如果真的能做到,唐国就危险了。
下面怎么办?薛举已经充分认识到唐军的厉害,当然要闭门不战,先加紧训练士卒再说,同时联络突厥和梁师都。618年四月,薛举派人联络梁师都和突厥。梁师都倒是欣然同意,并且也派人联络突厥,想一起讨伐李渊。可惜由于李渊之前早就和突厥拉上了关系,所以始毕可汗的弟弟咄苾(bì)拒绝了薛梁二人。618年五月,始毕派使者前往长安,受到李渊的盛情款待。
在争夺突厥的外交战中,李渊胜利了。但是薛举和梁师都联合之后,觉得还是可以和唐国一战。于是在618年六月份(这里按《资治通鉴》的记载),但也可能是七月份(《旧唐书》),薛举和梁师都共同发动了对唐国的攻击。六月初十,薛举率领大军向东进发,快速直逼长安!
可能有人会问:从617年十二月到618年六月,这半年时间,李世民在干什么?难道他打赢了一场战斗之后就不动了,眼睁睁看着薛举在准备吗?
这事,还真不能怪李世民。因为在他取得一场大胜之后,李渊把他调回来了。李渊根本没把薛举当回事,他正在谋划一个更大的事情,这件事需要李世民、李建成两个儿子同时参与,那就是:进军洛阳!
这反映出李渊征讨天下的战略,是舍西向东!
这个战略对吗?事后看来,是很有问题的,因为其西北的薛举、李轨、梁师都,北方的刘武周等人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和中原最强大的李密为敌呢?
但是李渊不管那么多,他就是要舍西向东,进军洛阳!
是的,进军洛阳!李渊想解决洛阳的越王杨侗和王世充等人。而此时,李密还在围攻洛阳。我以前说过,617年十一月李密大败王世充之后,旋即内部发生了火并,李密杀了翟让一伙,让瓦岗军人心离散。不过此时李密尚未大败,所以瓦岗军离散的人心尚未表现出来。618年一月,李密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占洛阳西北的金墉城,再次击败王世充,隋军损失惨重,虎贲郎将王辩、杨威、刘长恭、梁德、董智通都战死了。李密加紧修复城门、城墙和其他防御设施,准备打持久战,继续强攻洛阳!
李密,还是很猛啊!
所以,如果李渊的大军来“救”越王杨侗,而李密是攻打杨侗的,二李之间会不会交手?应该说很有可能吧。而一旦交手,恐怕局面将更加混乱。所以当李渊做出东征洛阳的决定时,应该已经准备和李密见个高低了。
见个高低!
618年一月,李渊命世子李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秦国公李世民为副帅,总领七万精兵,“徇地”东都,也就是到东都“探路”或“营救”。身为“匡扶隋室”的唐王,李渊当然不会说是征讨东都,只能说“徇地”,反正此时李密正准备继续攻打东都洛阳,而洛阳隋军的精兵猛将已经损失不少,如果此时唐军来这里插一杠子,东都的隋朝君臣说不定就会归附呢?所以,当李渊命令两个儿子出兵时,基本上等于和李密翻脸了。想想六个月以前李渊主动给李密写信示好,甚至奉李密为老大,现在却又要刀兵相见,政治人物的变脸何等之快!
为什么李渊敢和李密翻脸?
因为在出征之前,他已经越发轻视李密了。
这几个月,李渊实在太过顺利。自太原出兵之后攻城略地,转眼从小军阀变成全国一流的大军阀,手下士兵二十多万,可谓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这些就不说了。之后,李世民击退薛举,刘文静擒获屈突通,然后屈突通投降;与此同时,他任命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也就是招抚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再往南的广大地区,李孝恭“所至皆下”,非常顺利。占领山南之后,再往南就是巴蜀了,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李渊派云阳县令詹俊和武功县令李仲衮,去游说巴蜀投降。李渊的本意是先礼后兵,但没想到这两个低级官员到巴蜀走了一圈,巴蜀真的就归顺唐王了。所以在618年一月份时,唐国的版图已经北至太原,南至巴蜀。如此幅员,已经绝对不比全国任何一个军阀小了。而李密在巩义、洛阳一带被隋军绊住,停滞了将近一年时间,看来也就那么回事。这,应该是李渊敢和李密对抗的主要原因。
618年中期全国形势图
当然,在局势进一步明朗之前,李渊也不会把事情做绝。此时两个人之间并未出恶语,也没有发什么征讨檄文之类,否则以后李密也不会投奔李渊了。
不过那时的历史真的记载得很不完全,我这里必须严肃对待历史,所以决不能随意发挥。以上数字和头衔,是《旧唐书》的记载,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此次出征的军队是十余万,李建成为左元帅, 李世民为右元帅。由此可以看出,先说建成,再说世民,而且初唐“左”为上,“右”为下,比如左仆射比右仆射大,所以李建成应该是总指挥。但后来唐朝好像又恢复传统,“左迁”表示降职了。
不管怎么说,李建成以世子身份,为此次东征的主帅,应该是毫无疑问!
那么,这次东征的效果如何呢?
效果不太理想。
史书上对这次东征的记载不多,更没有详细过程。东都的越王杨侗和王世充早就明白李渊的用心,所以根本不搭理,而是把唐军当成敌人对待。那么,东征的唐军就很尴尬了,难道要和隋军、瓦岗军同时对敌吗?三方互相打,这也太乱了吧。唐军是打着营救隋室的名义而来,怎么可能和李密明目张胆地联手?但是能和隋军联合攻击李密吗?别说杨侗根本不吃这一套,李密真的那么容易打?瓦岗军击败过最强的隋军,实力天下第一,李渊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真要和瓦岗军发生大规模战争,唐军未必有取胜的把握。就算获胜,恐怕唐军也会损耗大半。那等于让隋军捞便宜,李渊真的成了匡扶隋室的忠臣了。
所以,既然杨侗不吃这一套,唐军也不可能大规模出手,和瓦岗军对敌。
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618年一月之后,王世充和李密之间爆发了激烈战争。如果十几万唐军就在洛阳附近虎视眈眈,两边都想打,隋军和瓦岗军恐怕都不敢大规模火拼吧。《隋书》(作者魏征)也记载说:“等到唐军围了东都,李密出兵来争,双方军队刚刚接触,就各自退去(及义师围东都, 密出军争之, 交绥而去)” 。
可惜,历史对唐军这次东征,着墨很少。或许唐史中曾经写了很多,但由于是李建成为帅,所以后来都被唐太宗抹去了。能见到的记载是最后在618年四月初班师时,李世民设伏歼灭了4000人的东都部队,然后追到东都城下。此外,还和李密发生了一些小规模冲突。而且唐军的班师决定,貌似是李世民的意志。因为《资治通鉴》卷185 记载:“赵公世民(三月份李世民又被改封为赵国公)曰:‘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 然后,唐军就班师回关中了。
什么都是李世民干的,很难找到李建成的影子,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这支东征部队,是唐国最精锐的部队,不仅李渊派他两个儿子率领,而且还有很多文臣武将跟随,包括屈突通、萧瑀,都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李渊不可能不关心这支部队的前途。如此重大的班师决定,怎么可能由李世民做出?或许李世民提过建议,但决定一定是李渊做出的,连李建成也只有执行权!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李世民不是秦国公吗,怎么在东征过程中,又被改封为赵国公了?
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所以后世人推测:东征时的李世民应该是犯了错误,或者打仗打败了,或者过于激进,想“一战擒两王(越王杨侗和魏公李密)”,不合李建成和李渊的胃口,过激的争论又让李渊生了气。总之,李世民犯了错误,被李渊由秦国公贬为赵国公(赵的地位比秦低)。否则,李渊凭什么降低他的爵位?哪怕这种降低只是略微的?
可以肯定,李世民有些不太光彩的东西,不想让后人看见,所以被他删掉了。由此可见,唐太宗后来篡改史书到了什么程度!
千古一帝唐太宗,我是不会隐瞒他的缺点的!
对此我只能一声叹息:以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何必把李建成抹得几乎不剩呢?由此可见,李世民始终感觉自己得位不正,所以要突出自己对唐朝的贡献,由此必须抹杀李建成的贡献。
可惜了那段历史,可惜了李建成的功绩!
不管怎么说,唐军东进到洛阳一带时,发现隋军根本不愿意投降,瓦岗军也不愿意让出洛阳这块肥肉(我都打了一年了你来抢什么?),所以在唐军和瓦岗军发生小规模摩擦后,就大幅后撤,坐山观虎斗了。这应该是唐军的合理战略。而最终班师的决定,必然出自李渊。
应该说,当初李渊做出东征洛阳的决定,是错误的,至少是有极为巨大的风险。因为此时的李密和东都洛阳的隋军都还很强,就算杨侗愿意归附,由此招惹了李密,双方发生大规模战争,恐怕不是一时半会能结束的。那时薛举再从西部、梁师都从西北,甚至刘武周从北边,一起进攻唐国,那可真是凶多吉少了。
所以,幸亏杨侗、王世充不愿意投降啊!
李渊,差点犯下大错!
从决策上说,我认为李渊在618年一月发起的东征,很不高明。但是运气却很好,因为隋军不愿意投降,让唐军不得不坐山观虎斗,然后隋军和瓦岗军鹬蚌相争,也就保存了唐军的实力,并给了唐国扫平西北和北方的机会。等到唐国平定了西北的薛举父子和李轨,以及北方的刘武周之后,中原已经物是人非。那时再东向进军,就能全力以赴了。
真是变幻莫测的运势!如果杨侗和王世充投降李渊,惹恼了李密,今后的战争走向将完全不同。如果几大军阀合力围攻唐国,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说:强者,运强!毕竟,事后来看,李渊集团是素质最高的统治集团。
那么,李渊后来为什么要班师呢?为什么不等到李密和王世充拼的两败俱伤再出手?李密和王世充的作战,又进行得怎么样?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