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8)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上回写到李渊派两个儿子东征,犯了战略错误,而且差点酿成恶果。
从东征这件事,已经可以看出李渊能力的极限了:全国级别的战略思维还远远不够。他怎么会认为越王杨侗会投降他呢?洛阳君臣还有很多人,而且实力颇强,此时怎么可能投降李渊?
也就是说,洛阳隋军在颇有实力的情况下,不可能投降李渊,那李渊还不是自找没趣?如果洛阳隋军很弱,投降了他,会不会由此惹恼李密?如果李密向西发展怎么办?以当时唐国的实力,真的能挡住或者快速战胜李密吗?如果不能,西北的薛举、梁师都很可能发起进攻。
所以,李渊派兵主动去招惹洛阳,怎么看都不明智。幸亏杨侗和王世充没有投降,幸亏李密也越来越焦头烂额,所以唐军才能保存实力,从容回兵。
而且李渊运气也很好。618年二月,涿郡(今北京)太守罗艺与渔阳、上谷、北平、柳城等郡的官民,都来遣使送款,请求通好。也就是说,李渊不费一兵一卒,就和今天的河北北部包括京津一带的罗艺,建立了良好关系!
那么,罗艺为什么要主动通好李渊呢?
罗艺(?~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阳(今湖北)人,虎贲郎将,驻守涿郡。他少年时就熟习兵事,弓马娴熟,部队纪律严明,加上燕赵地区一向出豪杰壮士,所以他的部队极有战斗力。
但罗艺有个毛病,就是脾气暴躁,因此得罪了很多隋朝官员。隋末各地农民起义,涿郡相对安定,粮食充足,兵器精良,有隋军数万人。当时,一些留守的官员很忌恨罗艺,想趁机把他杀了起兵。但罗艺事先得知消息,他告诉军民:“我们这些人讨伐贼子,效果显著,幽州城仓库里的东西堆积如山。但是处理这些物资的权利在留守官员的手里,他们无心救济百姓,哪儿有什么慰问体恤之心!”
这些话激怒了城中的百姓。罗艺靠着军心民心,收伏了其他隋朝官员。然后他罗艺打开仓库,把物资都赐给将士,把粮食拿出来赈济穷人,军心民心大振!之后,罗艺带领军队镇压附近的起义军,无往不利。打了很多胜仗之后,他的威望越来越大,于是他自称幽州总管,统辖幽、营二州,成为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
不过,罗艺的实力和国内其他大军阀相比,还是明显不足。此时他的南方是窦建德,北方是突厥,西边是刘武周,都不是好惹的主。投靠他们吗?罗艺觉得自己投靠他们,未必受到重用,也觉得不一定有价值。于是他经过仔细分析形势,决心和唐国交好!之后在619年末,罗艺看唐国势力越发强大,就归顺了唐国。
李渊的运气,杠杠的!罗艺,终将在今后唐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罗艺(剧照)
这里先介绍一下罗艺,大家一定要有印象,因为燕赵之兵雄强天下!这些兵马,以后对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有重大影响。
回头继续说李密,他难道对李渊派兵东征所体现出的意味,没有警觉吗?
从李密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没有警觉。李密仍然觉得唐军不强,而且唐军到了洛阳城下被瓦岗军逼退,仍然可以算成反隋的“友军”。既然是友军,双方仍然可以保持良好关系。于是李密在继续进攻洛阳和王世充的隋军。
多次败于李密的王世充,是一头狡猾的狼,他早已感觉到瓦岗军内部有矛盾。因为以前翟让是头,而后来李密是头,这两个头领之间要说没有矛盾,鬼才相信。所以王世充一直希望翟让能收拾掉李密。但后来他听说李密杀了翟让,不由得仰天长叹!看来要战胜李密,几乎是不可能了!
怎么办?募兵!他募兵之后犒劳将士,要和李密决一死战!于是隋军在休整之后,和瓦岗军在洛阳周围继续激战。可惜李密还是棋高一招,王世充又是大败!不得不退兵防守。
李密真的这么难打?王世充已经快泄气了。要说这时的王世充还不投降,也算是够忠勇了!
其实,瓦岗军虽然貌似很强,但李密杀翟让的行为,还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后遗症。老瓦岗的将领,越来越人人自危;新瓦岗的将领,也觉察到老瓦岗的情绪不对。所以瓦岗军内部的忧虑和恐慌情绪,已经越来越大。李密当然有所察觉,于是加强戒备。由此,瓦岗内部的恐慌情绪更大了。由此,互相猜疑,离心离德,开始了恶性循环……
创建瓦岗军的翟让被李密所杀,对瓦岗军精神的打击,极其巨大!
这种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瓦岗军离心离德,终于在618年四月爆发。
而导火索,居然是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杀!
隋朝的最高统治者隋炀帝,我们总算正面说到他了。
之前我们说过,面对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隋炀帝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做法,他率领十几万“骁果军”长期驻守江都。骁果军是隋朝的禁卫军,基本上是陕西人,算是大隋的子弟兵,而且都是十里挑一的骁勇善战之辈,待遇也最好。隋炀帝觉得这支强兵应该最忠心耿耿,带着如此劲旅驻守江都,应该没问题了吧?噢对了,年轻人的性生活始终是一大问题,不解决就会心浮气躁。这一点炀帝也想到了,他在扬州募集了大量美女供骁果军玩乐,由此稳定了军心。地处大运河边上的扬州,从此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长安洛阳前两名),妓女云集几百年,在此不表。
但是,骁果军毕竟都是陕西人,来江南玩玩可以,怎么可能长住?那时隋朝刚刚结束了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习俗和文化大不相同,北方人并不愿意常住南方。尤其是眼看全国各地的隋军节节败退,各路起义军纷纷称王称帝,而炀帝却在江都声色犬马,骁果军怎能不着急?于是驻留在江都的隋朝大臣纷纷给炀帝上书,汇报紧急形势,并建议立刻回兵中原。但隋炀帝根本不听,反而杀掉报告不利消息的大臣和太监、宫女等人。杀了几个人之后,其余的人再也不敢报告坏消息了。
也就是说,到了炀帝末期,他已经根本不愿意听到任何坏消息和“不好的”建议。凡是让他不爽的,他都杀掉,然后继续醉生梦死。
炀帝不明白他这样迟早要完蛋吗?其实他明白得很。有一次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这颗大好头颅,不知由谁砍掉?”萧皇后大惊,问道:“陛下为何这么说?”杨广回答:“富贵和贫贱,苦难和享乐,都是循环更迭的。实在让人难受啊!”由此可见杨广也知道天道循环,更明白他领导的隋朝已经快灭亡了,但他就是要破罐子破摔!
破罐子破摔,颓废到底,明知要完蛋也义无反顾,不图振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可惜这种心理,很多人都有。不信可以看看我们周围,多少人赌博,赌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难道这些赌徒不知道赌博有害吗?为什么赌输了还要赌,还要借钱赌?甚至不惜借高利贷?赌输了还要继续借钱,乃至最后完全崩溃?!
这种人走到这种地步,已经完了!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死,或者进监狱。因为他们活在世上,或者活在社会中,只能继续害人!
在座的各位看客,有这种人吗?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赶紧悬崖勒马吧!如果你身边有这种人,你唯一的做法就是彻底远离!怀着慈悲心肠借给他们钱,根本不会有任何作用,他们只会继续赌,继续输!继续颓废,直至崩溃!
可惜,帝王之中,这种人也很多,绝不是只有一个杨广。
秦国末期,秦二世的做法和杨广一样:谁报告坏消息就杀谁。隋文帝派杨广领兵五十万攻打南陈时,陈后主也是一个态度。当时,陈叔宝深居高阁,花天酒地,不闻外事。长江沿岸的军队将隋兵入侵的消息飞报入朝,乃至隋军不断深入,告急文书乱飞,但陈叔宝依然饮酒赋诗,而且还笑着对侍从说:“以前北齐的兵三次到来,北周的军队也来过两次,不都败走了吗?隋军算老几?”奸臣孔范附和说:“长江自古都是天堑,隔断南北,今日隋军岂能飞渡?是边防的大将想显示功劳,故意妄言事急。”此时有人妄传隋军的战马在路上死去很多,孔范说:“可惜啊,如果是我的马,怎么可能死呢?”陈叔宝听后大笑,君臣上下继续纵酒淫乐,赋诗如故。难道陈后主面对如此多的战报,他真的一点都不明白?如果他不明白,怎么可能写出《玉树后庭花》这样的好诗?
陈后主的《春江花月夜》早已失传,但他的《玉树后庭花》却留了下来: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陈后主不明白花开花落、盛衰兴亡的道理吗?
陈后主显然是明白的。但他又抱着一种奇怪的侥幸心理,希望军队能抵挡住隋军的进攻,让他可以继续在宫廷里避世享乐。
所以在陈朝被灭掉,陈叔宝被押至洛阳、604年病死之后,杨广给他加的谥号为“炀”,以说明他的昏聩。在古代,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和贵族进行的最简单明了的评价。所谓“炀”,就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也就是在内宫淫乱,不遵礼法,违背天道,残害百姓。这是最差的评价,历史上只有“桀”(夏桀),“纣”(商纣)可与之匹敌。
可惜,杨广给陈后主的谥号,后世反而没多少人知道。唐太宗把这个谥号加到杨广头上,反而后世扬名了。后世为了避免有两个“炀帝”,就把杨广称为“隋炀帝”,“炀”这个不常用的字,简直成了杨广的“专利”,被后世记住。而陈叔宝,仍然是陈后主……
618年的杨广,已经是众叛亲离、全天下人几乎都想杀之而后快的人了。而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但他就是要破罐子破摔,就是要继续避世享乐,你们说怎么办?顺应民心,杀掉他吗?
可惜他是皇帝。而在古代,大臣要杀掉皇帝,是要有很大勇气的。因为这是犯上作乱!
犯上作乱!
而犯上作乱,就会被全天下诸侯利用!其他诸侯一看皇帝死了,反而可以借机显示自己的“忠心”,讨伐犯上作乱的臣子。其实,谁不知道这些诸侯的想法,他们巴不得皇帝被杀,这样更可以名言正顺地逐鹿中原、自己称帝了!
这就是政治。
这一点,隋炀帝的臣子们也明白,所以不到最后关头,没人敢起兵作乱。
所以到了炀帝末期,大家就比看谁能忍了!
忍!
在一轮又一轮忍耐中,中国人的忍耐力,从此越来越高。
但是,总会有人忍不住的,于是就成为历史上的乱臣贼子,被后世唾骂。
宇文化及(约577~619),很不幸就是最先忍不住的人。
当然,他本人也不是什么好鸟。我过去说过,在昏聩的帝王身边能始终得宠的,基本上是野心家和阴谋家。宇文化及,就是这种人。因为在这种皇帝身边,贤明的人或者早已被杀,或者在监狱里,或者被贬在外,或者早就跑了。除了一些佣人,比如宫女和太监,这种皇帝身边的大臣,基本上都是佞臣。
佞臣!
当我们看到皇帝们昏聩无比、天下越来越不可为、但皇帝周围仍然传出各种歌舞升平的声音时,我们就会知道,这些皇帝身边得宠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心怀叵测的佞臣!
这些得宠的佞臣,根本不会考虑老百姓的疾苦!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不择手段、目光短浅、阴险狡诈、残暴贪婪的自私自利之徒!
佞臣!
宇文化及,就是这样的人!
要介绍宇文化及,必须介绍他的父亲宇文述。
宇文述(?~616),鲜卑族,隋朝名将和重臣。宇文家族一直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年轻时的宇文述英俊无比,勇猛善战,跟着杨坚立下很多功勋。后来又和杨素一起密谋,帮助杨广夺嫡和称帝,从此权倾朝野。616年,宇文述看出隋炀帝还想巡游,便提议去江都游玩,隋炀帝大悦。不久就去江都,在此尽情玩乐。
但是此时的宇文述已经很老了。他有三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619)和老三宇文士及(?~642),都跟他到了江都。宇文士及我以前提过,他是李渊的好友,在613年就和李渊密谈过天下大势,后来被李渊树为第一功臣,甚至在裴寂之上。由此可以看出,宇文兄弟都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颇有当阴谋家的天赋。
当时不知道什么缘故,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因罪被削职为民,闲在家中。宇文述感觉自己死后,恐怕宇文家的兴盛就会过去,甚至他的儿子都可能被杨广杀掉。于是对杨广说:“化及是臣的长子,早就准备籓邸了,愿陛下哀怜他。”说罢老泪纵横。隋炀帝闻后也不禁潸然泪下,说:“吾不忘也。”按说宇文述死后,他的儿子们应该守孝三年,不再为官。但是隋炀帝不管这么多,在宇文兄弟经过短暂的守孝之后,就被重新启用,并委以重任。他命宇文化及为屯卫将军,手握重兵,618年又任命他为丞相。
618年,眼见隋朝就要完蛋,而炀帝仍然纵情酒色,大臣们和骁果军统领越发不满和失望,越来越多的士兵逃离了骁果军。对此,大臣们不敢告诉隋炀帝,因为之前凡是说实话的都被杀掉了。这种情绪在不断积累,他们对炀帝的不满,也越来越变成愤怒。而此时的隋炀帝,居然决定再也不回长安了,而是要把都城迁至江都。难道永远不能回关中了吗?大臣和骁果军完全失望了!
彻底的失望!
但是,又没人敢提意见。
忍无可忍,终不能再忍!
于是,武贲郎将司马德戡(580~618)联络了一些人,决定发动兵变,想抢一些财物,然后回到关中。
由于不满的人太多,所以兵变的消息早就泄露了。有宫女报给萧皇后,但萧皇后说:大势已经不可为了,你亲自给皇帝说去吧。
萧皇后居然没管!
一向贤德的萧皇后,居然没有把兵变的消息及时告诉隋炀帝!为什么?
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是:谁告诉杨广坏消息,谁就被杀。告诉萧皇后消息的宫女最后也没敢告诉隋炀帝,就是明证。萧皇后,可能也不太敢冒这个险。
但是萧皇后一向被炀帝宠爱,她没有及时报告,还是令人感到奇怪。杨广毕竟是她的夫君,如果杨广被杀,萧皇后还能是皇后吗?甚至会不会也被杀掉?毕竟在古代,皇帝皇后被视为一体。如果皇帝都被杀掉,留着皇后干什么?
这是个谜团,要想知道谜底,大概只能问萧皇后本人了。
老邓的看法是:既然萧皇后已经知道大势不可为了,更知道此时的杨广早已破罐子破摔,所以一切都想顺其自然吧。就算这次及时防止了兵变,并且杀掉司马德戡等人,又有什么用?逃跑的士兵恐怕更多,而且以后还会有新的反叛者。
无力的、善良的贤德,这就是萧皇后。
反叛还在酝酿。宇文智及知道了。
宇文智及知道后非常高兴,当即去见司马德戡,撺掇他放弃原先小打小闹的想法,而应趁天下大乱、手握精兵的良机,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司马德戡认为言之有理,可造反是大事,总得有个领头的呀!他和裴虔通、宇文智及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拥戴宇文化及为头。密谋妥当后,他们把决定告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大惊,吓得脸色顿变,冷汗直流。但他稳定心神之后,还是答应做叛军首领。
隋炀帝人心尽丧,为什么不干一票大的?这,就是宇文化及的想法。
618年四月,司马德戡带领众兵士闯入行宫。起初,隋炀帝以为是有什么叛军攻进来,慌忙换装逃入西阁。但不久还是被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人搜了出来。当他看到叛军之后,非常伤心诧异。因为他没想到,一向忠心耿耿的这伙人,怎么敢来杀他?
杨广毕竟是皇帝,毕竟是世代勋贵之家的后代,上百年的家族教育,让他具有了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气质。骁果军果然不敢动手,之前气势汹汹的司马德戡也蔫了,握着刀的手在发抖。
杨广叹了口气,问道:“我有什么罪过,以至于非死不可?”
司马德戡鼓起勇气,说:“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杨广听完,答道:“我确实对不起天下百姓。可是,你们这些人整天跟着我,享尽了荣华富贵。怎么跟着叛匪混到一块儿去了?”
司马德戡一伙人,全都羞耻得无法回答。封德彝(yí,568~627)更是满脸羞愧,转身离开。封德彝是个聪明剔透的人,此时他的表现,为他以后成为唐朝宰相,加了不少分。
封德彝,名伦,字德彝,以后以字为名。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的孙子,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之子,也是勋贵子弟。早年为杨素幕僚,深为杨素赏识,有一次杨素和年轻的封德彝聊天,聊到兴起,杨素手抚自己的坐床对封德彝说:“封郎一定能坐上我这个位子。”能得到杨素的极度赏识,由此可见封德彝的能力。
杨素死后,封德彝又受到隋朝重臣虞世基倚重。而虞世基,又是隋末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618)、虞世南(558~638)二人都博学多才,而且都是正宗的儒家。但是虞世基因为某件事差点被杨广怀疑并杀掉,当庭叩头流血,才赢得杨广的隐恻之心。从此虞世基唯唯诺诺,再也不敢进一言,这是他能始终留在杨广身边的原因。而封德彝,也因此跟着虞世基,留在隋炀帝左右。但是封德彝看到虞世基失势,便及时投靠了宇文化及。江都兵变之后,虞世基被宇文化及杀掉,但封德彝却官至内史令。
第一次及时站队,封德彝够聪明。
第二次是宇文化及完蛋,封德彝又投降了唐朝,而没有归附窦建德。从此被李渊倚重,成为唐朝宰相。
封德彝表面上是李渊的大臣,但秘密投靠了太子李建成。不过在玄武门之变前不久,他突然感觉“味道”不对,及时向李世民表忠心。第三次站队成功!
牛人,封德彝!
正因为封德彝“表现出众”,所以在他627年死之前,唐太宗一直认为他是“自己人”,是心腹,所以唐太宗明知他善于溜须拍马,但还是留着他。一直到封德彝死后,一切真相大白,才知道这个老小子是双面人。
这就是封德彝,一个极善于审时度势、不算特别坏的聪明小人,三次抉择,都及时站队成功。尤其是居然能把唐太宗长期蒙在鼓里,真算牛人一个。
封德彝(剧照)
封德彝和虞世南,都是唐初名声很大的人,因此特为介绍。尤其是封德彝,对我们以后理解唐初的政治形势,很有帮助。
回到兵变。杨广又问:“今天的事,谁是主谋?”
眼见叛军的气势就要被打掉,司马德戡说:“天下怨恨陛下的,又何止一人!(溥天同怨,何止一人!)” 也就是说,您也别问谁是主谋了!全天下的人,都怨声载道!
叛军的气势再次恢复。
但即使如此,叛军之中谁也不敢动手。杨广见势,又说:朕正要带领你们回长安,现在就出发吧。说完走出大门。
生,是多么美好。哪怕破罐子破摔的杨广,还是想活啊!
见到杨广出门,司马德戡等人只能跟着。出门之后,士兵给杨广牵了匹马,但杨广嫌马不好,于是又换了匹,才和叛军一起徐徐前行。
眼见大家迟迟不敢动手,宇文化及急了。他不敢见杨广,便派校尉令狐达告诉司马德戡等人:现在已经这样了,必须杀死杨广!否则我们这帮人谁也活不了!
宇文化及说的对吗?当然对。大家还能拥着杨广回洛阳和长安吗?现在已经是你死我活之势!
所有的叛军都知道这一点,但仍然没人敢动手。
看到这种局面,杨广再也无话可说。实际上,当他之前说“我这颗大好头颅,不知由谁砍掉?”时,就已经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他,也早已准备好了毒酒。此时的杨广,希望能喝酒自杀,但是文举等人不许。
那怎么办?
令狐达一看,好吧,我来!
他提刀上前!
看到气势汹汹的令狐达,杨广想保持最后的尊严。他说:“天子死自有法!”然后缓缓解下了自己的腰带,递给了令狐达。
令狐达接带,当场勒死了杨广!
中国历史上知名度可排进前十名的隋炀帝,就此而亡!
时年十二岁的杨广的爱子杨杲,当时一直跟在父亲左右,哪儿见过这等场面?之前噤若寒蝉的他,此时嚎啕大哭。裴虔通将他杀死……
四十九岁的隋炀帝死了。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隋炀帝(剧照)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