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19)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隋炀帝,死了。消息传出,天下震动!从此,天下再也没有名义上的共主!
大多数诸侯当然很高兴,但是现在必须装出一副悲伤和愤怒的样子,以显示自己不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并通过为隋炀帝“报仇雪恨”,显示自己的正统性。首先起兵的,居然是江南的沈法兴。
沈法兴(?~621),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父亲沈恪是南北朝时的陈朝官吏,沈法兴在隋大业(605~618年)末年,担任吴兴(今浙江湖州)郡守,奉杨广之命,和元祐一起率兵讨伐东阳(今浙江金华市)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楼世干。当宇文化及兵变、隋炀帝身死的消息传到南方,沈法兴觉得自己的家族久居江浙,是当地有声望的大姓,同姓宗族就有几千人,而现在天下无主,机会来了!便与元祐的两员部将一起抓住元祐,然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沈法兴从东阳返回,一路向北,边行军边收集兵马,往江都趋进。一路之上攻城略地,到了乌程(今浙江湖州)时,已拥有六万精兵。之后,又占领了毗陵(今江苏常州)、丹阳。在占据了长江下游十几个郡之后,沈法兴自称江南道总管,设置百官,俨然已经是一方割据政权。
在沈法兴攻城略地的同时,盘踞在长江中游的萧铣的实力快速壮大起来。
萧铣(583~621),后梁宣帝萧察的曾孙,也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的族侄。虽然辈分不高,但年龄并不比萧瑀小多少。萧家是皇族,后代众多,萧铣这一支比较破败,所以他小时候孤贫,靠替人抄书挣钱。但他侍奉母亲很孝顺,于是杨广因为他是萧皇后的外戚,提拔他为罗县(今湖南汨罗市附近)县令。
617年,岳州(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旅帅郑文秀、沔州人张绣等共谋起兵反隋,他们打算推举董景珍为首领,但是董景珍说:“我素来寒微,即使假借名号称帝,大家一定不会服从。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朝皇帝后代,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上天预示的符兆。隋朝的各种冠带全被叫做‘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现在推他为主,以顺应天命民心,不好吗?”
以内冠带的名字叫“起梁”,就认为梁家要兴盛,这是什么逻辑?不过古人迷信,何况董景珍一伙的威望远不如萧氏,所以他提议推举萧铣也是有理由的。于是他们便派人告知萧铣。萧铣当然很高兴,立即募兵数千人,扬言追捕贼寇,实际上是准备响应景珍起兵。
当时农民起义军和盗贼遍地,颍川就有一伙强盗,为首的是沈柳生。他此时正率兵进犯罗川县,萧铣出战不利,怎么办呢?
萧铣决定拉起大旗,靠祖上的威望为自己助威。他对部下说:“岳阳豪杰打算推我为主,如今天下全都叛隋,我能独自守节以保全吗?况且我的祖先建国于此,如从其请恢复梁朝,再以半纸檄文招降群盗,谁敢不从呢?”众人大喜,一致推举他起兵。于是萧铣便在617年十月自称梁公,旗帜服色全遵梁朝旧例。沈柳生一看,立刻率众归附了萧铣。看来拉大旗果然有用啊!
萧铣随机任命沈柳生为车骑大将军。不到五天,远近争相归附,众达数万,于是他便率众前往巴陵郡,和董景珍一伙会合。
董景珍派遣徐德基、郭华率领强姓首领数百人前来迎接,他们首先见到沈柳生。没想到沈柳生为了保住自己的高位,居然杀了徐德基。萧铣闻讯大惊:“今欲拨乱反正,忽然自相残杀,我不能当你们的君主了!”随即走出军门。
沈柳生害怕,伏地请罪。萧铣宽恕了他,带领军队进入了岳州。但是董景珍因为部将被杀,非常愤怒,他强烈要求萧铣杀掉沈柳生。董景珍对萧铣说:“徐德基起兵以来,尽心尽力,沈柳生居然擅自把他杀了。如果不诛杀沈柳生,您将无法治理国家!何况与沈柳生这样穷凶极恶的盗贼共处,久后必生祸患。”萧铣认为有理,下令斩了沈柳生。然后萧铣自称梁王,因有异鸟到来,于是建年号为凤鸣。隋军前来镇压,被萧铣击败,然后萧铣又派遣部将苏胡儿攻拔豫章郡(今江西南昌),派杨道生夺取南郡(今湖北荆州),张绣略夺取岭表(今两广北部)。
杨广死的消息传来到岳州之后,萧铣随即称帝,建国号梁,年号仍为凤鸣,设置百官,一切都遵梁朝旧制。从此东至九江,西至三峡,南至两广,北至汉水,全都归属萧铣的梁国,军队一度达到四十万人,兵威甚盛。
无论是董景珍还是沈柳生,无论是长江中游还是两广北部,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归附萧铣,说明以前的梁氏确实深得人心,同时也说明隋朝的不得人心。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除了萧铣和沈法兴,还有一个人叫林士弘,也建立了规模颇大的地方政权。
林士弘(?~622),江西鄱阳人。生性豪迈,武艺高强,也喜欢谋略,对隋朝尤其是杨广在南方的统治相当不满,于是早在616年就率众起义了。当时是农民操师乞先起义,林士弘起兵响应。操师乞也是个蛮勇之人,他和林士弘合兵一处,队伍猛增到一万多人,攻占了鄱阳郡,616年秋又攻占了豫章郡。然后操师乞任命林士弘为大将军,并确定以豫章为据点,逐渐向江南各地扩展。
豫章丢失,隋炀帝大为震怒,他命刘子翊率兵讨伐。刘子翊颇通兵法,作战也很勇猛。操师乞闻讯,亲率部队迎战于豫章城外。在战斗中他身先土卒,冲锋陷阵,可惜在硬碰硬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主帅阵亡,农民军军心动摇,开始败退。此时林士弘该怎么办?
关键时刻,林士弘挺身而出,他当机立断,集中一部分兵力正面防御,牵制隋军,然后调一部分人组建水军,同时派人刺探刘部消息,捕捉战机。
616年十二月,林士弘率部与刘子翊军大战于彭蠡湖(即鄱阳湖)。义军同仇敌忾,奋勇争先,加上大多生长在江湖沿岸,得地理之利,熟习水性,因此把隋军打得大败,刘子翊阵亡,于是隋军纷纷投降。林士弘军威大振,邻近郡县的农民踊跃参军,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617年十二月,林士弘在豫章称帝, 国号“楚”,定年号为“太平”。一度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州)的广大地区。
应该说,林士弘是在南方最早起义的人,地盘也不小,怎么后来不行了呢?
这是因为在617年底,兑州方与县(山东省鱼台县西)有个叫张善安(?~624)的盗贼(或起义军)首领,在北方混不下去,于是率部渡过长江,要求归附林士弘。张善安十七岁就当了强盗,为人狠辣。林士弘知道他的经历后,心存忌惮,加上过去没有来往,便让他驻扎在距豫章不远的南塘。张善安闻讯大怒,认为林士弘轻视他,于是偷偷派军前进,到了豫章城外,突然向林士弘发动袭击。林士弘没有准备,损失惨重,大败而走,把国都迁至南康(今江西赣州),暂时一蹶不振。
看来在冷兵器时代,要论打仗,南方人确实比北方人差得远。张善安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也就一千多人,虽然是偷袭,但林士弘的军队败得那么惨,损失那么惨重,应该是在白刃战中,南方人远不如北方人能战。这也是后来李孝恭、李靖能快速平定南方的主要原因。所以李靖能成为名将和军事家,不在于他在南方的武功,而在于他平定了东突厥和大破吐谷浑。而李孝恭没有这方面的成就,后世的知名度就差多了。
此时萧铣已经起来了。他一看林、张火并,便派部将胡苏儿,仗着人多,袭破了豫章郡,张善安败退余干县(今江西上饶)。但是悍勇的张善安在休整之后,再次击败梁军,重占豫章城。从此江西北部归张善安所有,南部归林士弘,双方暂时保持均势。林士弘为了扩大地盘,还进攻了交趾(今越南北部),但是没有攻下来。不过他却名义上收服了两广地区,因为此时两广的首领是冯盎(àng)。
冯盎(?~646),字明远,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县)人,虽然冯盎没有称王称帝,但绝对是割据一方的牛人。此人很识大体,又有谋略,一直活到646年也就是贞观末年,虽然不知道出生年份,但应该相当高寿,所以在此必须介绍一下他。
冯盎的祖上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国王冯弘,冯弘因为不能忍受投降北魏的屈辱,便逃往高句丽,派其子冯业带领三百人渡海归顺了东晋。北燕灭亡后,冯业留在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冯业的孙子冯融是南朝梁罗州的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了岭南高凉的越族大姓冼家的女儿冼夫人为妻,因而成为高凉地区越族的首领,南朝梁因此任命他为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生了儿子冯仆,冯仆就是冯盎的父亲,官至石龙太守。由此可见,冯家也是王室后裔,世家大族。
这里必须介绍一下冼夫人或冼太夫人(?~?),她在岭南的影响力极大,后人又称为岭南圣母。她是广东高凉土人,嫁给了冯宝之后,多次协助丈夫平定本地叛乱。她约束本族,让他们遵从礼教,实际上是促进本族汉化,归附中央政权。隋朝建立后,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隋朝加封她为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冼夫人在岭南做过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对冯盎的影响相当巨大。
冼夫人雕像
冯盎小时候就很有谋略,英勇善战。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冯盎以祖辈功勋而受任宋康(今广东阳西)县令。杨广率领50万大军平定南陈后,公元590年,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又造反了,岭南地区各族首领多起兵响应,于是王仲宣率军包围广州。冯盎的奶奶冼夫人先派她的一个孙子冯暄(冯盎之兄)率军救援广州,但冯暄和叛军将领陈佛智关系不错,所以故意逗留不进。冼夫人大怒,就把冯暄抓起来扔进监狱,改派冯盎领军。为了国家大义,连亲生孙子都敢抓起来,由此可见冼夫人的女强人本色和大局观。
冯暄进去了,时年大约19岁的冯盎有了出头的机会,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击败了叛军,将陈佛智斩首,然后率军与其他隋军合作,又击败了王仲宣。隋文帝因冯盎平叛有功,任命他为高州刺史。
公元601年(仁寿元年),潮州、成州等五州的僚人又造反了。所谓“僚”或者“獠”,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土著居民的蔑称,“獠”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珠江流域土著的统称,又称为“百越”,以前一直是高度自治,但南朝的宋齐梁陈为了稳固南方,对两广的统治越来越严格,加上汉族人的渗透,当然激起了当地土人的反抗。所以两广地区一直在抵抗汉化,从秦始皇时期一直抵抗到唐朝初年。甚至到了明朝,广西“狼兵”依然被汉族人视为蛮夷。那么是谁极大地提高了两广的汉化水平,让两广彻底归附中原王朝了呢?
你猜对了,是冯盎。或者说,是冼夫人、冯仆(550~584)和冯盎三代人的努力。只是冯盎的父亲冯仆只活了34岁,所以功绩也小得多。
隋文帝令左仆射杨素和冯盎讨论僚人反叛的形势,杨素对冯盎的表现感到吃惊,他说:“没想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瞧瞧,本来是北方大族后裔的冯盎,现在也被当成蛮夷了。不过冯盎并不生气,他奉命征集江南、岭南的军队进攻僚人,平息了叛乱,之后又被隋文帝授为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611年(大业十一年),冯盎还跟随隋炀帝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大业末年,冯盎和儿子冯智戴在洛阳率领本土骁果军宿卫。618年杨广死后,冯盎觉得隋朝大势已去,便和儿子逃回岭南。两广土人一听冯盎回来了,纷纷归附,冯盎便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五万,守卫两广,但仍然保持隋朝政体。当林士弘的大军南下时,便归附了林士弘。但是这种归附是名义上的,冯盎始终掌控者两广的真正权力。
620年,番禺、新州(今广东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又起兵作乱,杀了隋朝留下的朝廷官吏。冯盎再次平定叛乱。他在两广的威望有多高?通过一件事就能看出来了。有一次,冼宝彻的侄子冼智臣在新州抗拒,冯盎率兵征讨。两军交战时,冯盎在阵前脱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冼智臣的士兵一看是冯盎,便纷纷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军队没了战斗力,冼宝彻、冼智臣等人都被冯盎所擒,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从此,冯盎自称为岭南大总管。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此时有人游说冯盎,说:“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辖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其地已广于汉初的赵佗,还是称南越王吧!”
但是冯盎牢记其祖母的教导,坚决不分裂,也不称王。他说:“我家世居南越,迄今为止已经五代了。国家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呢?我常常担忧的是如何才能无愧于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
621年,李孝恭、李靖率军平灭萧铣之后,622年七月,冯盎正式归降李渊,李渊封他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不久,又改封盎为耿国公,长期驻守岭南。
到了627年,也就是贞观元年,有人诬告冯盎反叛。唐太宗一听,立刻准备拍兵讨伐。此时,局势又该怎么发展呢?
魏征进谏说:“唐朝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举。军队作战很为疲劳,又流行疾病。且朝廷之兵不应与蛮夷作战,就算是打胜了,也不足显示我们的强大;如果打败了,冯盎有所图谋,却没有真凭实据。冯盎在动乱时虽有控制岭南的行为,但现在当地社会已安定,还是招抚为好。”唐太宗想了想,觉得魏征说的很对,于是派散骑常侍韦叔谐(《资治通鉴》载为李公淹)前往安抚冯盎。
冯盎也很聪明,立刻派其子冯智戴入朝侍帝,实质是把儿子作为人质,以表忠心。看到这种情况,唐太宗感慨地说:“魏征一席言,胜于十万兵啊。”为了进一步表示归顺,631年,冯盎上京朝见太宗,太宗盛情款待。
不久,罗窦(今广东信宜镇隆镇)诸洞僚人叛乱,唐太宗诏冯盎率二万兵众为先锋讨伐。僚人数万据险固守,硬攻就会伤亡惨重。于是冯盎决定智取,他张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晓。”冯盎连发七箭,命中七人。僚人惧怕,纷纷弃械逃走,盎率部众乘机冲杀,僚人千余毙命,叛乱被平定。
此时冯盎的年纪应该很大了,应该在60岁以上,但还能箭不虚发,可见他是有勇有谋、强悍谦逊之人,而且很善于保养身体。
平乱之后,唐太宗又派冯智戴归省慰劳,赏赐极多。太宗的这个措施非常高明,意思是“我对你完全信任,把你儿子派回来,让你们父子团聚吧。”从这个措施就能看出太宗的胸怀和胆量。后世人可能觉得这件事好像很平常,但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农耕时代,父子团聚是很重要的。唐太宗把人质送回来,体现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实力具有绝对的信心。后世许多帝王,甚至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而这只是太宗做的极为平常的事情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润物细无声地教化天下。而冯盎也是睿智的大臣。从此,岭南更加完全、彻底地归属大唐。
当时冯盎已经有30个儿子,各种奴婢上万人,俨然是两广的土皇帝。为了让这个庞大的家族有个安定的住所,他建立了冯家村,遗址就在现在的广东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
由于冯盎对他的奶奶冼夫人非常尊敬,所以冯家村的后人每年都会纪念冼夫人。每年正月十七日冼太夫人忌辰前后数日,数万人都会到诚敬夫人庙前的汉人坡(又称“看人坡”)举行庙会,这一活动延续了一千多年。霞洞诚敬夫人庙,曾出现粤、桂、湘、琼四省100万人前来瞻仰朝拜的盛况。
人们怀念冼夫人,首先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子嗣众多,尤其是冯盎这一支。如果有上百万人来朝拜,说明自隋唐以来,冼夫人的后代已经至少百万以上了。而现在两广姓冯的,很有可能是冯盎的子孙。
霞洞镇的名胜古迹甚多,除了冼太庙、冼太后裔墓葬群之外,还有高力士出生地。诶,对了!高力士,唐玄宗最宠信的大太监,也出生在这里。大家别以为他姓高,他的曾祖(爷爷的爸爸)就是冯盎,但他的爷爷不是冯智戴,而是冯盎另一个儿子冯智玳。反正老冯30个儿子,到了高力士这辈已经不知道多少后代了,估计应该上千了吧。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幼年时因为岭南流人谋反案被牵连,所以小时候就被阉割入宫了,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取名高力士。
不说高力士了。如果本系列能写到唐玄宗,我肯定会再次重点写他。
运势啊,运势!一个人对家族的影响,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
冯家有了冯盎,所以昌盛至今!
而冯盎对唐朝历史的影响,很多人都低估了。
646年,也就是贞观二十年,冯盎病死(据后人研究,死时是75岁),被唐太宗授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这里费了很多笔墨讲长江南部的形势,是因为当李密、李渊、窦建德、王世充们在北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南方同样战事频繁。整个中国就是个巨大的战场,到处都是厮杀。有了这些介绍,我们以后会更清楚唐朝是怎么一统天下的。
上图是冯盎将军墓,在广东阳江市双捷镇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中。而这个文化公园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11700多平方米,全部都是仿唐建筑,气势恢宏。这个地方游客不太多,因为在阳江以西20公里之外。但这么偏的位置却能搞这么大一个公园,可见冼氏和冯氏的子孙在两广的影响。
2013年12月26日,也就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辰日,冼夫人、冯盎将军文化公园隆重开园。
冼夫人和冯盎的例子充分说明:一个伟人的行为,对子孙会有多大的影响!子孙灭绝,则除非是秦始皇那种级别的名人,否则不可能被后世记住,并永远享受祭拜。同时,有了冼氏和冯氏的两广,也永远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像这一期写冯盎的太多了,有点刹不住车。回到宇文化及,他下一步该干什么呢?
当然是立个傀儡皇帝。经过商议,宇文化及立了隋炀帝的侄子秦王杨浩(?~618)为帝,主要原因是是杨浩被炀帝打压,而且和宇文智及的关系好。既然立了皇帝,那么其他隋朝宗室就没什么用了。于是宇文化及一伙人把在江都的隋朝宗室和外戚基本上杀得干干净净,有几位王爷和他们的众多子孙,包括未成年的孩子,都被诛杀殆尽。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宇文化及是真心拥立隋朝,那么在杨广死后,又何必把他的亲戚几乎都杀干净呢?所以宇文化及野心很大。杀完了宗室,又杀了几十个平时和他们有矛盾的大臣和家眷。所以这完全是一场大规模的流血政变,其规模要比玄武门之变大得多。
立完皇帝、杀完了宗室和大臣,该带着骁果军回关中了吧?返回关中,这是骁果军跟着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的根本原因。
但问题是现在江都缺粮,如果要往西北前进,必然经过洛阳,而在抵达洛阳之前,又必须通过李密的包围圈。那么,骁果军和瓦岗军很可能会发生冲突。十几万骁果军仍然是天下最精锐的的军队,战斗力完全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如果缺粮,李密又坚守不战,那怎么办?一旦饥饿导致军心溃散,一切都完了。
这个险,是任何懂点军事的人都不敢冒的。于是宇文化及决定先率军北上,夺取黎阳仓,拿到粮食再说!
黎阳仓是隋文帝设置的重要官署粮仓,在河南东北部鹤壁市的浚县。后来被考古挖掘,发现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有窖仓84座,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八万人吃一年。
如此重要粮仓,当时在谁手里呢?瓦岗军手里。瓦岗军的大将徐世勣,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或李勣,当时正镇守黎阳!
于是,当十几万骁果军浩浩荡荡直奔黎阳而来时,徐世勣和李密,又该怎么做呢?东都的隋朝君臣,又会怎么做?多人的棋局,又将怎样演变?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