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21)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我写大唐盛世,是因为无法直抒胸臆写当今,只好擦亮历史这面镜子。

 运势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现在,简要介绍一下魏征和许敬宗。

  魏征(又做“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617年他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他是怎么到这儿的?为什么要效力隋朝?不清楚,大概是学富五车的书生总有济世救民、施展抱负的想法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元宝藏投降了李密,魏征也就顺势跟了过来。李密觉得元宝藏的奏疏写得很好,一问得知是都是魏征写的,于是召来魏征,和他谈话之后更觉得是个人才,十分喜爱,便留在了府中。在古代,文人能被君主重用,是无限荣光的一件事,何况当时瓦岗军和李密如日中天,所以魏征相当感奋,立刻给李密献上了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可惜这十条计策已不可考,李密也没有用他的建议。

  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知道他们是一对有名的君臣:一个直言敢谏,一个勇于纳。但是有多少人能看到魏征的内心,能看到他是那个时代极少数几个具备顶级谋略的人?

魏征(漫画)

  是的,魏征的谋略水平是顶级的,值得本《运势》大书特书。

  可惜在那个时代,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只有李世民。以后我会展开并深入分析他们之间的碰撞是何等精彩,现在还不到时候。现在,就拿魏征给李密献的《十策》为例,李密也认为很好,但就是不用,这就是他和李世民的差距。李密也看出魏征是个人才,但他还没有认为魏征是顶级人才。所以,李密是不如魏征的。

  也就是说,李密已经非常聪明、非常能干了,但还不具备顶级谋略。在群雄逐鹿、充分竞争的乱世,不是超级牛逼的人,不可能走到最后。归根结底,这是李密失败的根本原因。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你认为隋末唐初,具备顶级谋略的人是哪几个?

  呵呵,现在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早啊?

  好吧。我认为具备顶级智慧的人,是李世民、魏征、房玄龄、李靖。李世民是君主,以后可以随意挥洒他的才智和性格,但其他三个人都是臣子,必然不能随意挥洒,甚至连敢于直言的魏征都不能,他们都有深沉的心机。可惜杜如晦(585~630)死得早,所以留下的事迹不多,老邓无法判断。所谓的“房谋杜断”,查遍《旧唐书》和《新唐书》,并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例子,所以这里只能存疑了。但考虑到他被房玄龄重点推荐、之后被李世民长期倚重,这个人肯定也很了不起。

房谋杜断

  那是在李渊称帝、李世民当秦王之后,杜如晦是秦王府的兵曹参军,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当时秦王府人才济济,但是由于朝廷缺人,所以很多人都被外迁了,此时的杜如晦也被外迁为陕州总管府长史。眼看辛苦收集的一大帮人才外出做官,李世民很心疼。这一切都被房玄龄看在眼里,于是他告诉李世民:“幕僚虽然走的多,但都不可惜。只有杜如晦聪明过人,见识不凡,通达权变,真是王佐之才啊!如果大王只是想当个守成的秦王,那他没什么用。如果您想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说到:“你要是不说,我几乎要失去这个人了!”(由此可见,此时的李世民早已胸怀大志)。于是他赶紧奏请李渊,让杜如晦作为秦王府的参谋留下来。李渊当然批准。以后杜如晦就长期跟随在李世民左右,“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旧唐书·杜如晦》)。

  可惜的是,杜如晦没有留下精彩的例子。他的被推荐和被重用,反而显得房玄龄和李世民见识不凡。

  具备顶级谋略,不代表不会犯错误,不代表没有局限性,也不代表不会面临死亡的危险。拿李靖来说,之前告密居然没有成功,后来被李渊抓住,差点被杀掉,这能说明他笨吗?不是这样,只能说是偶然性在作怪。如果他被杀,我们就不知道历史上有个李靖了,就算知道,也会认为他是个采用愚蠢手法告密、并且失败的蠢人。所以一定要通过他们的事迹来看人,并且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并尽量排除偶然性。

  再拿刚出道的魏征来说,他为什么跟着元宝藏这个隋朝郡丞,而不去洛阳或者江都呢?而且他选择元宝藏也挺有意思,他难道要跟着元宝藏保卫隋朝吗?难道他看不到隋朝将亡?他为什么不投奔窦建德或者李渊呢?

  如果这么问问题,那就是苛求了。

  魏征在进入官场之前,毕竟对官场不了解,所以之前不一定熟悉李渊以及突然发迹的窦建德。魏征家境贫寒,所以起点肯定很低,怎么可能一步登天到洛阳或江都?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跟着元宝藏的,很可能是误打误撞,但也可能两家有渊源。但是跟了元宝藏之后,他对天下大势就会有更多了解,也需要继续在官场中积累经验和人脉。像诸葛亮那种被三顾茅庐、一开始就在大人物身边发挥作用的,历史上能有几个?大多数人都是一步步来的,魏征也一样。在元宝藏和李密身边,30多岁的魏征了解了全国更多情况,积累了更多人脉之后,思维也就越发全面和深刻了。他的谋略,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许敬宗(592~672),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由此可见,许敬宗的出身比魏征高不少,所以在隋大业中期,他考中秀才之后任淮阳书佐,也就是主办文书的佐官,这种小官都是由和郡丞关系密切的人担任,由此可见他的父亲许善心一定从中发挥了作用。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政变之后,也杀了隋炀帝身边的许善心。当时许敬宗“舞蹈以求生”,被饶不死。

  所谓“舞蹈以求生”,是封德彝后来成为唐高祖李渊的内史舍人时对别人说的。封德彝说:“虞世基被宇文化及杀的时候,他的弟弟(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匍匐在地,请求替哥哥死;而许善心被杀时,许敬宗拼命求饶想活命(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此话后来传到许敬宗耳朵里,许敬宗恨得牙痒痒。但封德彝是高官,许敬宗拿他没办法,也没有申辩。由此可见,虽然封德彝说话刻薄,但未必没有根据。像封德彝这种极为聪明的小人,怎么可能不明白许敬宗是什么货色?大概他们是同类人,而同类人之间既可能相互喜欢,但也可能相互之间更加厌恶,尤其是利益不同的小人之间,封德彝和许敬宗的关系应该属于此类。所以世事轮回,等后来许敬宗成了高官,为死去的封德彝立传时,可想而知,他把封德彝写得非常坏(“盛加其罪恶)。

  好像越写越八卦?还是回到隋末吧。此时的许敬宗怎么可能忘记杀父之仇?后来他投奔了东郡郡丞王轨,又奉王轨之命投降了瓦岗军。由于他文采出众,聪明伶俐,又被李密看中,成了李密的记室,相当于秘书,与魏征一起掌管文书工作。

  大家仔细看看许敬宗的生卒年份,他可是活了八十岁!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所以在隋末唐初还是年轻人的他,后来在李世民的账下排不到前面,他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唐高宗年间,而且是作为大奸臣留名史册的。写到这里,老邓不由得要长叹一声:为什么许敬宗在唐太宗时代还算个能干的贤臣,到了唐高宗时代反而成了大奸臣?

  哎,写到唐高宗时再说吧!我们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忘记许敬宗是谁。

  好了,李密元帅府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先介绍到这里。

  此时瓦岗军遭到惨败,正在舔伤口。但骁果军同样惨败,在当地又不能搜刮出粮食。搜刮不到粮食,骁果军又能支撑多久?所以这么挺下去的话,最终还是宇文化及先完蛋。所以宇文化及只能率军继续北上。一路上很多骁果军逃亡,其中骁果军大将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等人,先后归降了李密,带走了大约两万人。

  由此可见,虽然骁果军和瓦岗军之前有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血战,但当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很多骁果军最终还是投降了李密。这么大的仇都能投降,所以如果不是之前有个脑子进水的家伙把李密的意图告诉了宇文化及,李密很有可能得到整支骁果军……

  再说宇文化及,等他率军走到魏县(今河北大名县)找粮食的时候,手里只剩下不到两万人马了,已经是穷途末路。而瓦岗军也无力追赶,只能随他去。

  此时已经是618年八月份,李密一看宇文化及已经远去,就留下徐世勣防守,自己率领大军返回洛口。表面上看,瓦岗军战胜了骁果军,并且招降了几员大将,所以李密早已把一封封捷报送入洛阳,现在他的想法已经不是推翻隋朝,而是怎么入朝辅政了。李密的曾祖父李弼毕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是北周的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世代都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所以他对同是关陇集团的杨隋王朝还是有感情的。如果隋朝已经危在旦夕,如果瓦岗军实力大减,那么还是入朝辅政吧。如果按照杨侗诏书上的说法,让李密总领天下兵马,还是可以做一番事业的。

  但是,这段时间的洛阳以及长安,都发生了很多事。

  我们先说长安,再说洛阳。

  618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之后,首先愤怒的仍然是薛举。他一想李渊现在居然称帝了,再不打击岂不是越做越大?于是通知梁师都和突厥始毕可汗的弟弟莫贺咄设,共同进兵。但是很奇怪,梁师都这次没来,莫贺咄设本来想来,但被唐国的使者宇文歆劝住,所以也没出兵,最终是薛举率秦国已经训练几个月的精兵,进犯唐国。

  618年六月,秦国的先锋部队已经杀入唐国境内,侵入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率军迎击!

  当李世民率军走到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北)的时候,他得知薛举的军队很多,而军多往往缺粮,所以秦军意在速战。于是李世民命令唐军深沟高垒,以疲惫秦军。骑兵不擅攻城,李世民的意思是跟秦军耗下去,等秦军疲惫无粮了,再全力出击。这样大约耗了一个多月,双方谁也占不到谁的便宜。

  但是在此关键时刻,李世民病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大概是发烧之类的病,估计几天就好了。

  但是现在病了。病了怎么办?他命令军队决不可轻动,等他病好了再说。李世民对行军长史刘文静、行军司马殷开山说:“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若来挑战,慎勿应战。等我病好了,为你们击破他(俟吾疾愈,为君等破之)。”

  刘文静、殷开山出门后,在高墌西南查看秦军。刘文静、殷开山发现秦军人少,而自己手里的唐军兵多,于是又有想法了。殷开山激刘文静说:“大王担心您不能退敌,才说那番话。贼兵听到大王有病,必然轻视我们,应该显示一下武力,震慑敌人!”于是两人仗着人多,决定突然出兵!

  这是违抗军令啊!

  刘文静绝不是草包,之前多次力挽狂澜,和隋军大将屈突通打仗都不落下风,很是厉害。殷开山也是能人,之前屡立战功。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也都很有经验,他们决定擅自出兵,以多击少,单从决策本身来说,一般来说应该不算差。

  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已经准备了很久的薛举。薛举也知道自己强攻不行,只能采用诱敌之计。这很可能是他手下第一大谋士郝瑗的计谋,现在把刘文静、殷开山给骗出来了!李世民知道后惊愕不已,立刻写信给刘文静责备他,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话说唐军出城之后果然杀得痛快,秦军快速败退,唐军乘胜追击。但突然之间,唐军背后传来巨大的喊杀声,薛举亲提大兵断了唐军的后路!

  战斗的结果是惨烈的,唐军“死者十五六”,也就是一大半都战死了,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陷于阵”,也就是都掉进敌人陷阱里了,生死不知。

  对于唐军来说,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惨败,也是李世民作为主帅的所有战役中的唯一一次失败。虽然从史书上看,这次失败的责任不在他身上,但是也有很多人质疑,认为就是他败了,事后又篡改史书,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存疑,因为此时的李世民毕竟才20岁,血气方刚,还在不断快速提高水平的阶段。一次真正的失败,更能让他刻骨铭心,让他更快速地提高水平吧?唐军之前顺风顺水,从没打过大败仗,加上之前李世民曾经大败过薛举一次,所以当在城上看到秦军人少时,会不会是他下的命令,让唐军出城攻击呢?好像也颇有可能。另一个证据是刘文静、殷开山如果擅自出城作战,按军法当斩,尤其是打了这么个大败仗。但是之后这两个人只是撤职了事,而且不久又重新得到重用。这好像不合情理。

  所以,会不会是李世民又篡改了历史,把他的错误推到下属身上呢?

  但是纵观李世民指挥的其他战役,基本上都是“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风格,也就是“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或者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这场战役真是李世民指挥的,他怎么可能不全力以赴?就算唐军失败,秦军也应该损失惨重才对。但战争的结果说明双方的指挥水平差得太远,所以这真是李世民指挥的?以他指挥其他战役的高超水平,只能说他的天赋太高、洞察力太强了。这样的天赋异禀之人,即使只有20岁,年龄也不算小了,之前也参与过很多仗,又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总之,这次失败的战役是不是李世民指挥的,是个历史疑点。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大规模战役,而且唐国败得非常惨,惨得让李世民都率军返回长安了,高墌城归了秦国,长安震动!

  李世民率军回长安,只能说明他的兵已经不多了,只能回长安求援,甚至唐国已经准备收缩兵力,做了决战长安的准备!所以郝瑗对薛举说:”现在唐兵新败,将帅都被擒获,长安骚动,我们可以乘胜直取长安!”

  乘胜直取长安!虽然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可见唐国军力损失之惨重!

  这是唐国的一次真正的惨败。

  那么,秦国继续进兵了吗?

  没有。因为,618年八月,薛举死了。

  是的,在此关键时刻,薛举突然得病,死了。临死前他召巫医给他看病,巫医说是唐兵在作祟,薛举极为厌恶,没一会儿就死了。

  在很大程度上,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薛举的死,改变了历史进程,因为他的儿子薛仁杲的能力比他差得太远。另一个原因是郝瑗和薛举关系不错,郝瑗虽然之前是隋朝县令,但薛举对他有知遇之恩。薛举的死,也让“郝瑗哭举悲思,因病不起”,自此秦国“兵势日衰”。

  以后的郝瑗,消失在了历史中。大概他也病死了。

  对于薛举和秦国来说,这是非常坏的运气。但是对于唐国来说,则又是一次好运气。打了大败仗还能喘息,还能从容调集兵力,这运气太好了!

  一个伟大帝国的建立,既需要雄主,也需要运气。综合起来,就是运势。

  薛举一死,薛仁杲继位。因为薛仁杲当太子的时候,和诸将的关系就不好,所以现在他当了皇帝,大家内心都很疑惧,双方关系紧张。估计薛仁杲也知道这些,所以不再主动进攻唐国。

  另一方面,李渊赶紧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示好,希望他从背后袭击秦国,并再度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秦国。等李渊办完了这些事,知道薛举死了,很高兴,就派李世民主动出击,打击薛仁杲。李渊算是彻底知道了秦国的利害,更知道在自己的后方有一个强大的敌国,是一件多麻烦的事。

  618年九月,李世民再次率军进驻高墌城,薛仁杲没办法,只能派大将宗罗睺抵御。宗罗睺多次挑战,李世民都坚守不出。诸将请战,李世民说:“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他们骄傲,我们奋勇,可以一仗打败他们。”于是命令全军:“有敢请战的,斩首!”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六十多天,薛仁杲的军队粮食吃完了,将领粱胡郎等人率领各自的队伍前来投降。

  到了十一月份,李世民了解到薛仁杲手下的军队有了离异之心,便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薛仁杲部下。秦军果然上当,前来强攻。眼看唐军将要抵挡不住,关键时刻,李世民率领大军突然在浅水原北方出现,杀入秦军。宗罗睺大败,乱战了几天,损失几千人。然后李世民率领二千多骑兵猛追。他的舅舅窦轨拉住马苦劝他不要追了,但李世民说:“我考虑这个问题很久了,现在我军取胜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不要再说了!”于是继续进军,直杀到折墌城,也就是薛仁杲的都城城下。

  这两千多唐军杀到秦国的都城,薛仁杲只能在城下列阵应敌。双方刚一见面,薛仁杲手下的几员骁将就投降唐军了。薛仁杲一看,别看对方只有两千多人,但野战没法打了,立刻进城防守。天快黑的时候,唐国大军相继到达,把折墌城包围了。还没进攻呢,半夜里就有守城的人纷纷投降。由此可见薛仁杲是多么不得人心。618年十一月初八,薛仁杲不得不出城投降,唐军俘虏了秦国一万多精兵和五万名男女百姓。自此,隋朝末年的西秦灭亡!

  战后,诸将都大惑不解,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李世民有胆量率2000多骑兵就敢追击,而且在没有步兵和攻城器具的情况下,秦国居然败亡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

  秦王解释道:薛仁杲手下都是陇西人,战斗力十分强劲。我军费尽心机,才在浅水原出其不意,把他们打败,但并没有消灭其主力。如果他们跑回折墌城内,重新被薛仁杲所用,那就很难对付了。只有乘其新败,直捣折墌城,不让败军重新集结,薛仁杲才难以抵御,让我军一举擒获!

  诸将听了,无不佩服。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在正面利用步兵引诱和牵制敌人,在步兵付出了重大牺牲、眼看要抵挡不住时,突然从侧面(北面)出动主力骑兵,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即使胜利了,也只消灭了几千敌军,只是击溃、而没有大量消灭敌人,由此可见秦军战斗力之强大。所以李世民乘胜追击,不让敌人成建制地重新组织起来,剩下的敌军将领手里只有少部分军队,无法和两千多精锐骑兵抗衡,只能陆续投降。而他们的投降,又进一步打击了本已君臣离心的秦国军队,最终导致秦国快速覆亡。

  这是何等高明的战术,又是何等强大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以后的李世民,在对付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时,采用的战法都是相似的:先坚守不战,疲惫敌军,然后利用骑兵猛冲猛打。

  秦王李世民,以一战灭秦国的姿态,迈出了大唐统一战争的第一步!当雄赳赳的唐军押着薛仁杲等人返回长安时,已经是618年十一月底了,第一场雪降落在关中大地上。薛仁杲不久就被斩首,而新生的、更加强大的唐国,也将迎来第一个春天。

  那么,这段时间洛阳又发生了什么呢?李密到底能不能进洛阳辅政?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