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3)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运势(1)  运势(2)

  那么,李密犯了什么错误呢?

  他不听劝谏,没有征伐长安。

  在他攻克洛口仓之后,巩县县令柴孝和(?~617)投降,受到李密重用。617年二月,在李密称魏公后不久,柴孝和劝说李密道:“关中以高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天堑,项羽离开这里就灭亡了,刘邦在这里建都就成功了。照我的想法,让裴仁基镇守回洛仓,翟让镇守洛口仓,明公亲自挑选一支精兵,向西突袭长安,百姓谁不到郊外欢迎呢?一定不用打仗就到手了。攻克长安之后,根基牢固,兵马强壮,再回头攻打崤山和函谷关,扫荡东都洛阳,到时候,天下传檄可定。现在各路英雄豪杰竞相起兵,我实在担心别人抢在我们前头,一旦错失机会,后悔就来不及了。“

  柴孝和说的对吗?

  非常对。

  由此可见隋朝仍然不乏精英,不仅是柴孝和,还包括之前的裴仁基及其麾下骁将,都是人才。可惜这些人在隋朝不得重用,还被奸臣排挤,都到了李密账下。而李密重用他们,包括把麾下的内军骠骑让四员猛将带领,可见其胸怀颇大。内军骠骑的四员猛将,三个是裴仁基带来的,一个是山东来的地方民间头领(程知节),没有一个是瓦岗寨旧部。这既可以解释为李密广纳人才,也可以解释为李密在培植亲信党羽,制衡翟让势力。毕竟他投奔翟让时是一个人,虽然后来有王伯当作为瓦岗铁杆,但此时位高权重的单雄信、徐世勣并不是他的嫡系。加上翟让仍居高位,李密总是隐隐不放心,于是重用隋军投降的将领和官员,以及其他来投奔的头领。这,就是高明的制衡之术。而且这些隋军降将和程知节等民间头领,并不是草包窝囊废,李密重用他们,由此不仅壮大了瓦岗军的势力,而且让瓦岗旧部没有话说。

  李密此时的形势真的非常好,柴孝和的建议也非常及时。如果李密听从了他的话,率军直指长安,凭借此时瓦岗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只要不碰到大的关隘,一路扫平群雄,占领长安,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李密却对柴孝和说:“您这个方略,我也想过很久了,确实是上策。但是昏君杨广还在,追随他的军队还很多,我的队伍都是山东人(这里指崤山以东),既然大家看到还没有攻下洛阳,怎么会愿意跟着我向西呢?瓦岗诸将都是强盗出身,把他们留下,就会各自称王称霸。如果这样,就全完了。”(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为上策。但昏主尚在,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雌雄。若然者,殆将败矣。)

  也就是说,李密否决了之前自己给杨玄感的中策,决定选择给杨玄感的下策,也就是先拔除洛阳,然后再西进。

  表面上看,李密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们可以把他的理由再系统化一下:

  1、隋炀帝还在江都(今天的扬州),手里有重兵十几万。一旦瓦岗军主力西进,担心隋军随后袭击他。

  2、李密的军队主要是中原和山东绿林豪强,而杨玄感的军队有相当一部分陕西人,成分不一样。何况那时隋朝刚刚统一天下不久,人们都有乡土观念。所以,貌似不能进兵长安。

  可惜,李密的这些理由,都经不起推敲。

  先说第1条,担心隋炀帝的势力仍大。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因为隋炀帝在江都不思进取,天天游乐饮宴,已经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地步。这样的人如果想恢复天下,早就该带着人马返回中原了,何必等到瓦岗军做大?好吧,就算隋炀帝有可能突然觉醒,带大队人马回来,但李密也可和淮南的杜伏威交好,劝他阻滞隋炀帝。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起兵时间和杨玄感差不多,而且早就成了淮南一霸。此人在613年参加了起义军,当时他年仅16岁。之后遭遇挫折,转战淮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创业,以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为根据地,人马发展到几万人。615年12月,隋炀帝不顾群臣反对,率大军巡幸江都,杜伏威十分害怕,而且他的乌合之众连一般隋军都打不过,更被说隋炀帝派来的开路先锋了,所以连战连败。后来隋炀帝率大军抵达江都,按说此时杜伏威该灭亡了。

  没想到隋炀帝对老百姓敲骨吸髓!当时正发生饥荒,但炀帝却不让开仓赈粮。当地百姓走投无路,纷纷投靠杜伏威。杜伏威得到大军十几万,也得吃粮食不是?所以必须和隋军开战抢粮才行。杜伏威作战十分勇猛,曾经有一次被一员隋将射中,杜怒吼道:“不杀你,不拔箭!(不杀汝,矢不拔)”,然后象《三国演义中的夏侯惇一样猛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隋军士气大挫,而杜伏威反而军心大振,趁势打败了隋军。由此可见,杜伏威也是一个猛人。

  那个年代能雄踞一方的,谁不猛啊?

  仅此还不够。多年的征战也让年轻的杜伏威提高了不少水平。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从军中挑选了5000人作为“上募”,也就是自己最精锐的卫队,上阵时冲锋在前,敢退者斩。为了激励将士,杜伏威还把抢到的财物都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由此杜伏威军力暴增,居然连败隋军,在淮南所向披靡。

  隋炀帝连杜伏威都对付不了,能对付得了瓦岗军吗?李密只要给杜伏威修书一封,讲明利害,杜伏威缠住隋炀帝,是绰绰有余的。杜伏威身边还有另外一支起义军,首领是李子通(?~622),此人起兵之后投靠过杜伏威,后来发动兵变,差点把杜伏威杀掉。所以李子通既和隋军作战,也和杜伏威作战,手下也有几万人。李子通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对部众很好,深得人心。他就是太想夺取天下,所以过早和杜伏威分家了,结果两个人都没能做大。

  那个时候的隋朝,真是乱啊!

  在这种情况下,杜伏威、李子通实际上是互相牵制。李密如果看到这种情况,把两个人中的一个拉到自己身边,牵制其他人,并不困难。

  实际上,杜伏威深知自己在长江北部的军队,论身体素质和战斗力,还是无法和北方大军相比,更何况身边还有李子通分走了很多地盘和人力。所以在公元618年,他就向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称臣了,被封为楚王。后来在619年看到唐国(严格来说,此时还不能称唐朝)势大,于是便主动归降。为表诚意,他居然携家眷跑到长安,受到李渊厚待。

  那个时候能雄踞一方的猛人,都是有脑子的。像杜伏威这样的人,李密为什么不主动交好和招降呢?只要和他交好,隋炀帝怎么可能在东南起兵发难?

  运势!

  再说第2条:瓦岗军都是中原和山东人,不愿意进长安。这更是屁话了。

  这是因为:谁不愿意进京啊?起义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夺取天下,夺天下迟早要进京!早进晚进都是进,何不先占领战略制高点?何况关中富庶,人民勇武,这样的地盘为什么不占?为什么不早占?怕山东人不愿意到陕西?当年刘邦怎么来的,熟读历史的李密难道忘了吗?

  至于担心在河南的瓦岗旧部不易控制,更是荒谬至极。首先,此时瓦岗军已经发展到30万乃至50万以上,李密抽调其中二三十万人,短期内占领关中,并不困难。其次,李密在瓦岗中连战连胜,威信和翟让不可同日而语,只要保持威势,不愁别人不服。何况一旦占领长安,威望更高,瓦岗旧部更会人心归附,士气大增。第三,就算翟让一伙不服,此时又能有多大势力和能耐?第四,盘踞在洛阳的越王杨囧,此时军队战力一般,精锐不是被歼灭,就是已经投降了瓦岗军,隋军守城可以,出战则不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留下一二十万人守卫中原,围困洛阳,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就算担心翟让,李密留下一两个心腹比如王伯当,统领一部分重要人马,和翟让分庭抗礼,又有什么不行呢?在李密看来,如果他认为翟让的两个最有能力的心腹是单雄信和徐世勣,那么他在西征时至少可以带一个吧?这样不仅进一步消弱和分化了翟让的势力,而且显得大公无私,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这不是更好吗?

  以当时瓦岗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只要李密率领二十万精兵,攻下或绕过重要关隘,占领长安指日可待。更何况他此时已经有了不少隋军旧部,以后完全可以帮助他招降各路隋军,安定关中,号令天下!

  可惜,李密居然要先攻下洛阳!洛阳是那么容易攻克的吗?洛阳是隋朝东都,深沟高垒,隋文帝、隋炀帝在此倾注了无数心血,当年李密跟着杨玄感都没有攻克,现在的李密就行吗?后来的李世民也不行啊,只能把周围全部肃清,长期围困。所以李密强攻洛阳,不仅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而且在挫败中也让翟让的手下蠢蠢欲动,李密的内心也开始惶恐,终于酿成了火并。

  李密反驳柴孝和的两个理由,足以证明他的思虑不够深远,而且胸怀不够广大。更进一步,从他的回答可以推断出,他重用隋军降将不是因为他胸怀广,而是为了制衡瓦岗旧部。他始终担心不能控制瓦岗旧部,所以不愿意分兵进击长安!

  带有这种心态的人,怎么可能夺取天下?就算暂时夺取了天下,又怎么可能不大杀功臣,导致分崩离析?最好的结果,是他既打下了天下,大杀功臣之后又能守住天下。但是人心离散,他死之后,天下还会易主。

  所以从历史上看,李密也就一时之俊杰。他确实比张须陀、裴仁基、王世充、杜伏威强,但不一定强多少。如果在明主手下成为一员优秀的儒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的政治眼光和胸怀,还不足以号令天下。

  机会转瞬即逝。617年4月,李密率大军围攻洛阳。为了解救洛阳,隋炀帝派出了大将王世充,率领两万江淮精锐呼啸而来。此时的李密早已名扬天下,隋军和瓦岗军作战如临大敌,事先无不谨慎谋划,奋勇作战。王世充就是这样。事后证明,王世充(?~621)这个西域胡人的后代不仅凶残狡诈,而且极为善战,手下的江淮劲旅更是和一般隋军不同,和李密缠斗了很久,虽然败多胜少,但仍能苦苦支撑。最终,在瓦岗军火并之后人心离散的情况下,战胜了李密。

  与此同时,就在李密兵围洛阳不久,617年农历5月,镇守太原的李渊(566~635)准备起兵,他杀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农历7月,李渊率军三万,正式起事。这三万军队中的一部分,包括相当一部分战马,还是问突厥借的,由此可见此时李渊的实力远不能和李密相比。但是他仅凭几万人马,一路攻克关隘,11月份就占领了长安,用时仅仅四个月。如果李密在617年春天出兵,恐怕用不了一两个月就能占领长安了吧?那时李渊还来不及举兵呢。面对已经有百万之众、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占领关中和中原的瓦岗军,面对胸怀宽广、善于用兵和用人的李密,李渊会不会俯首称臣呢?那时19岁的李世民(598~649),还会力劝李渊起兵吗?历史上还会有李世民这个名字吗?

  可惜啊,可惜。

  不过,也没什么可惜的。李密回答柴孝和的一番话,已经充分证明他没有夺取天下的能力和胸怀。他没有能力抓住机会,机会就属于别人了。

  但是在公元617年春天,天下还不知道李渊和李世民有多大能量,如日中天的是李密。如果说还有能和李密争夺天下的人,一定是河北的窦建德(573~621)

  那么,窦建德有什么本事,可以和群雄争夺天下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