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4)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上回书说到,窦建德有什么本事,可以和群雄争夺天下呢?
窦建德(573~621),贝州漳南县(今邯郸临漳县)人。此人非常注重承诺,非常仁义。他年轻时,有个同乡的父母去世了,家境贫寒,无力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耕田,听到后直叹气,立刻放下农活,主动送去办理丧事所需要的全部财物,安葬了对方的父母。此举深受乡亲们的极度称赞,得到了人心。后来他父亲去世,送葬的有一千多人。但只要有人送礼,窦建德一概不收。
由此可见,窦建德非常仁义和慷慨,自然也非常得人心。这样的人如果拉起一支队伍,不愁没人跟。
公元611年,隋朝第一次征伐高丽,郡里挑选勇敢优异的人当头领,时年38岁的窦建德被挑上了,被委任为二百人长。此时山东来了一条壮汉来投奔他。此人叫孙安祖,家里赤贫,因为发洪水,家里财产都被冲走,老婆孩子都饿死了,县里就把他选进了北征高丽的队伍。但没想到孙安祖不想去,漳南县令大怒,狠狠打他。孙安祖被打毛了,一怒之下杀死县令。激情杀人之后发现,这下子不跑也不行了,于是投奔了素有仁义之名的窦建德,窦建德就收留了他。
窦建德是有点文化的人,看到天下有秦末的景象,于是对孙安祖说:“隋文帝在位时,天下是多么富裕兴旺!但今上派百万人马征讨辽东,不仅被高丽打败,而且今年发生水灾,百姓贫困,皇上不体恤民情。加上往年西征,损伤的元气还没有恢复,百姓疲劳困乏,长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酿成动乱。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该建功立业,怎能去当仓皇逃跑的俘虏呢?我熟悉高鸡泊面积辽阔方圆几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里去隐藏起来,找机会出来抢劫,足够生活、积蓄,拉起人马以后,等待时局动荡,必然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孙安祖非常赞同。窦建德又招集引诱了逃避兵役和没有家产的穷人数百人,让孙安祖率领,躲进高鸡泊当草寇,孙安祖自称将军。
连窦建德这种手下只有几百人的小头目都想图谋天下,由此看来,隋末想图天下的怎么可能只有几个人?估计几千几万都不止。李密不尽快占领关中,真是太失策了。
顺便说一句,高鸡泊是在邯郸附近的大沼泽,方圆达数百里,在宋朝时仍然很大。但是清朝以来随着不断的填土造田,已经消失了。
回头继续说窦建德。他也没有去高丽。当时,高士达(?~616)兴兵造反,招集了一千多人,在清河郡一带活动,烧杀抢劫,但惟独不到窦建德的家乡骚扰。因此,郡县里认为窦建德一定跟盗匪们有勾结,就拘捕了他的家属,全部杀掉了。窦建德走投无路,只能率领他手下的两百多人投靠了高士达,从此落草为寇,开始了图谋天下的路程。
窦建德全家被杀,确实够惨。虽然他没有勾结高士达,但是他之前怂恿孙安祖落草为寇,并为孙安祖拉人,也不是无辜的。只是他一家人,实在是太惨了。不过既然全家身死,窦建德也就不用再脚踏两只船了。他,依然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窦建德投奔高士达之后,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公元616年,涿州通守郭绚率领一万多人马到高鸡泊讨伐高士达。高士达感觉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如窦建德,于是就提升他为军司马,把军权全部交给了他。也就是说,对付郭绚的难题,高士达推给窦建德了。
那么,窦建德该怎么迎敌呢?
兵力对比:高士达万人左右,郭绚一万多人,何况郭绚的部队都是正规军,而高士达手下都是没打过大仗的草寇。而且,郭绚并不是一个草包,史称此人在当涿郡(北京)丞的时候“吏人悦服”,几年后升迁为通守。等到山东盗贼群起后,郭绚逐个抓捕,不管是一个还是一群,郭绚从不手软,抓了很多人。当时山东、河北诸郡都是盗贼遍地,只有涿郡治安很好,这都是郭绚的功劳。因此郭绚被提拔,开始在河北、山东一带剿匪了。显然,如果正常交战,窦建德和高士达基本上输定了。
面对这样的强敌,窦建德怎么办?
难题啊。但如果不是难题,高士达能把军权都交给他吗?
窦建德想了半天,想出一招苦肉计。
首先他挑选了精兵七千人,然后假装跟高士达闹矛盾而叛离,高士达又宣扬说窦建德叛逃,还拉出一名俘虏来的女人,说是窦建德的妻子,也就是窦建德到他这里之后娶的新老婆,当着大家的面杀掉了。事情闹大之后,窦建德装假痛苦和愤怒,派人送信给郭绚,请求投降,并愿意当先头部队攻打高士达。
这样的计策,高不高明?
一般来说,这种计策很难识破,因为面对强大的一方,弱小的一方闹矛盾,甚至有想投降的,太正常了,何况又是一群不入流的草寇。所以郭绚当然相信了,他带领军队跟随窦建德来到长河边界,准备跟他订立盟约。
其实,郭绚相信窦建德也没太大关系,疑神疑鬼总不是个好事,但是郭绚错就错在他放松了武备,过于相信窦建德,把隋军带入了险地。此时窦建德的伏兵突然杀出,利用有利地形大败郭绚,杀死并俘虏了几千人,得到战马一千多匹。郭绚仓皇逃走,随行只有几十人。但窦建德派人紧追不舍,一直向北追到平原县,斩下他的首级进献给高士达。
郭绚死了。由于他之前深得涿郡的民心,“人吏哭之,数月不息”。但在高士达和窦建德这方面,不仅获得了巨大的补充,而且窦建德的威望更高了。
但是此时高士达和窦建德的实力还不够大。他们身边还有另一支起义军,首领是张金称(?~616),手下几万人。张金称体貌壮伟,611年就揭竿而起,多次击败隋军,已经发展到几万人。而且他生性残忍,喜欢杀戮。比如前面说过的孙安祖,他就被张金称消灭了。孙安祖是窦建德的嫡系,只是窦建德离开了他,投奔了高士达。现在孙安祖败亡,于是他的上千名部众又全部投奔了高士达和窦建德。起义军之间没什么同盟之类的关系,其实都是巨寇。而张金称,则是山东西北部、河北中部的巨寇。
张金称十分蛮横骁勇,隋军也越来越不敢打他。不过,就在窦建德击破郭绚之后,隋朝又派太仆杨义臣(?~617年)率领一万多精兵讨伐张金称。杨义臣谨慎忠厚,能征惯战,比郭绚更厉害,可以说厉害得多。杨义臣年轻时就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其中,他也不负众望,屡破突厥,后来又打败了几路叛军和起义军,可谓隋军将领中的翘楚。
面对悍勇的张金称,杨义臣到了之后坚守不出。张金称以为隋军畏惧,就放松了警惕。看到这种情况,杨义臣挑选精锐骑兵二千多人,夜袭张金称大军。张金称迎战,杨又分兵一路从背后袭击,抢夺了张金称的辎重。辎重被抢,军心大乱,于是张金称大败,带领残兵败将逃到了清河东。隋军随后追击。一个月后,张金称被隋军俘虏,他这一路起义军败亡了。由于张金称杀人太多,隋军把他绑到木头桩子上,他的很多仇家一拥而上,把他给割食掉了。
割食必死的罪犯,是隋唐的一个习惯。后来武则天的酷吏来俊臣被处死后,由于仇家太多,老百姓一拥而上来割他的肉,很快他就变成了一副白骨。武则天听说后连连庆幸:幸亏自己杀了他,顺从了民意,否则老百姓还不认为是她在保护来俊臣,从而把仇恨发泄到她身上?
张金称灭亡后,他的几千残部都投奔了窦建德和高士达。杨义臣乘胜进军来到平原县(今山东省西北)。而此时的高士达什么事都听窦建德的,窦建德的威望,已经超过了高士达。所以高士达和窦建德的关系,是不是很像翟让和李密的关系?
的确很像。但是,窦建德的这些经历比李密稍早。所以我们现在不知道李密的做法是不是从窦建德的做法中获得了灵感。
而且接下来,就不一样了。
杨义臣剿灭了几路起义军之后,还想来攻打高士达。那么,面对多次得胜的隋军和能征惯战的杨义臣,高士达和窦建德又该怎么办呢?
窦建德对高士达说:“数遍隋朝的所有将领,会打仗的只有杨义臣。他刚刚打败张金称就来进攻我们,锐不可当。请让我带着军队避开他们,使他们想打又打不到,拖他几个月,等他的将士们疲惫了,再乘机打他个猝不及防,可以大胜。如果眼下跟他争个高低,只怕我们抵挡不住。”
可惜,这次高士达不听他的意见了。不知道是想树立自己的威望,还是觉得现在得了很多人,实力已经可以和隋朝正规军一较高下?如果窦建德能击败郭绚,他高士达凭什么不能击败杨义臣呢?于是,高士达便留下窦建德守卫大本营,自己率领精兵迎战杨义臣。结果呢?杨义臣诈败,高士达中了杨义臣的骄兵之计,大摆宴席庆贺。窦建德听说后说:“东海公还没有打败敌人就自高自大,灾祸过几天就会来了。隋军乘胜追击,必然会直捣我们的老巢。那时人心震恐,我怕守不住了。”于是留下人马守卫军营,自己带领精兵一百多人占据险要位置,以防高士达吃败仗。
但是窦建德的人太少了。过了五天,高士达果然大败,他被隋军在战场上当场斩杀。杨义臣指挥隋军奋勇追击。窦建德的大本营守军本来就少,听说高士达已死,纷纷逃命。窦建德也带着一百多人逃奔饶阳县。
惨败!
此时的窦建德,混的那叫个惨啊!高士达不听他的话,不仅兵败身死,而且把两个人辛苦积累的一万多人都败光了。
窦建德的运势已经跌到谷底,他该怎么办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