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7)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运势(1)  运势(2)  运势(3)

  运势(4)  运势(5)  运势(6)

  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如果说在617年,李密在中原实力最强,也最有夺取天下的机会,窦建德最有夺取天下的素质,那么还有一位,或者一个国家,它的处境更好,这是谁呢?

  李渊?错错错。

  这位最有实力的爷,是东突厥。

  要想了解后来李渊、李世民的做法,必须先说东突厥!

  “突厥”这个词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已不可能考。但在史册上,最早出现于公元540年,也就是南北朝末期。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中国北方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但这个名字出现在史册之后,就显示出勃勃的生机和一往无前的力量。公元550年,突厥破铁勒(我国西北和中亚);552年,突厥建立汗国;公元553年,灭柔然(我国西北和蒙古一带);公元554年,统一铁勒以及整个漠北地区,逐渐征服大兴安岭到里海之间的广阔土地!这样的统一和扩张速度,丝毫不慢于后来的成吉思汗。南北朝后期的突厥,其疆域如下图所示。

  但是,突厥兴起很快,分裂也很快。公元567年,突厥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西突厥在新疆、中亚一,东突厥在现在的内蒙、外蒙一带,对中原威胁最大。但分裂后的突厥毕竟实力有所减损,给了后来的隋文帝杨坚(541~604)机会。

  突厥消灭柔然后,成为北方唯一的强大国家。当时的北齐、北周尚未统一,为了自保和统一中国,不得不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当时的突厥佗钵可汗(?~581)愈益骄横,但自得意满,也没有南下大举入侵。佗钵可汗死后,内部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实际上已经分裂。杨坚建立隋朝后,不再给突厥礼物,东突厥怨恨,起兵入寇。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可汗(?~587)尽起本部兵马十余万,和所属四可汗兵马共四十万人,大举入侵长城以南。开皇三年(583年),突厥又深入武威、天水、延安(今甘肃、陕北一带)等地,大肆劫掠。

  面对北方强敌,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出击,大破突厥。突厥失败后又发生内乱,各自攻战不息,各可汗反而主动和隋朝和好,主动遣使入朝。所以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隋朝摆弄突厥各部了。

  面对大好形势,杨坚利用突厥各部的矛盾,继续执行强硬政策,多次击败突厥。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一度与隋定约,承认隋皇帝为真皇帝,自己是藩属国,受隋保护。杨坚一看北方安定,于589年灭掉南陈,590年又平定岭南,统一中国。不久沙钵略死,继位的可汗再次和隋朝开战,仍然失败。突厥各部尊隋文帝是“圣人可汗”。杨坚不仅是隋朝皇帝,而且兼任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为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牛人就是牛人,杨坚建立隋朝后东征西讨,平定四方。最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减损隋朝国力!这是因为杨坚统一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

  这里必须简要说一下杨坚的伟业,因为他不仅是杨广的榜样,而且更是李世民的榜样。杨坚让李世民看到: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奇迹,是可以发生的。李世民要超越杨坚,必须做得更好!

  杨坚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结束了中国270多年的分裂状态,再次统一中国。

  2、轻徭薄赋,稳定民生,在全国推行均田制。

  3、虽然北周、隋朝皇室和高官多有鲜卑人,但杨坚把鲜卑人改为汉名,军与民的表面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4、废除魏文帝曹丕始创的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这是唐代三省六部制、以及后来一千多年封建王朝的政府结构基础。

  5、军事上改进了府兵制,士兵在和平时期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极大减轻了政府和老百姓的经济压力。

  6、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据统计,杨坚时期朝廷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大约是南北朝时期开支三分一而已。

  7、编纂《开皇律》,修订刑律,废除各种前朝酷刑。死刑只设绞、斩二等,以示隋朝对民之宽大。

  8、澄清吏治。杨坚性格刻薄,励精图治,严惩贪官污吏。

  9、开科举制度之先河。遗憾的是他在位时没有实行,隋炀帝实行的时间也不长,真正大规模实行的是唐太宗。

  杨坚当皇帝二十多年,隋朝国力强盛,史称“开皇之治”。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就达到891万户,4602万人。这样的人口总量,唐朝直到开元盛世后期才超过。

  杨坚牛不牛?这个几百年一出的超级牛人,短短二十年就为隋朝建立了空前雄厚的基业。只是他儿子杨广太想超越乃父,治国能力又不逮,前所未有的大举措变成了前所未有的大败家,否则怎么会有李世民呢?隋文帝的各种重大改革措施,后来也被唐太宗效仿和超越。唐太宗更是青出于蓝,在胸襟和气魄上更是远胜于杨坚,这让唐朝的气魄,超迈古今。

  杨坚死后,杨广仿效乃父,继续对外用兵。他平定了吐谷浑,但在远征高丽时遭到惨败。对于突厥,杨广胜少败多。这不仅因为隋朝的国力已经被杨广消耗了,而且东突厥此时的可汗是处罗,此人能力非常

  杨坚之后,东突厥的事情也特别乱。隋炀帝以及唐高祖初年,东突厥主要有四位可汗。

  第一位是启民可汗(?~609),也叫突利可汗。他在突厥内部斗争中失败,599年兵败于塞下,只剩下部众数百人,不得不投奔隋朝,被隋文帝赐名启民。601年,隋派杨素协助启民可汗北征。当时漠北大乱,许多部落归附启民,启民便成为东突厥大可汗。此时启民可汗的东突厥是隋朝帮助恢复的,完全是隋朝的属国。启民对隋朝也很恭顺。大业三年(607年),启民可汗南下榆林,朝见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再去洛阳朝见炀帝,但同年去世。

  启民可汗死后,其子咄(duō)吉继位,是为始毕可汗(?~619年)。他对隋朝的恭敬之心就少多了。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听从了大臣裴矩的建议,想分化突厥势力,设计杀害了始毕可汗的宠臣史蜀胡悉,始毕可汗因此怨恨隋炀帝,逐与隋朝断交。同年八月,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北巡之机,亲率数十万大军在雁门郡包围隋炀帝。站在城头之上,面对突厥大军,隋炀帝一度失态痛哭。后来炀帝采用汉朝陈平的计策,向始毕可汗之妻、隋朝义成公(?~630年)求救,义成公主派人对始毕可汗说北方边境告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可汗于是解围而退。

  始毕可汗围攻隋炀帝,是东突厥重新崛起的标志。当时隋朝各地反隋起义多如牛毛,很多躲避避乱的汉族都逃到了东突厥,导致突厥的人口和国力大增。突厥部众百万,别说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服于东突厥,而且隋朝北边的割据势力薛举、李渊、刘武周、梁师都、高开道等人,名义上都是东突厥的藩属,连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范围和东突厥没有接壤的人,也向始毕可汗称臣。

  当自己拥有雄兵百万、面对周边各路诸侯都向自己称臣的情况下,始毕可汗该怎么做呢?

  当时的隋朝太乱了,但大乱之后往往有大治。这是因为能在大乱中统一中国的人,能力必然是超强的。这样的人如果统一了中国,对周边民族必然是巨大的威胁。所以,在东突厥面临最好的形势时,其实危险已经潜伏了。这就是运势。

  那么,始毕可汗应该怎么做呢?


  上策,就是像过去的鲜卑一样,进兵中原,建立国家。虽然以后面临汉化的“威胁”,但统治汉族并被“和平演变”,总比身死族灭要好得多。

  中策,就是像当年的隋文帝一样,对中原割据政权分而治之,决不能允许其中一家能统一其他诸侯。

  下策,就是享受中原诸侯的恭维和贿赂,眼看其中一家做大,然后东突厥重新回到过去向隋朝称臣,东突厥像东北、西北其他游牧民族和国家一样,被中原统一王朝合纵连横,玩弄于股掌之间。

  遗憾(或者庆幸)的是,始毕可汗选择了下策,虽然他貌似很想选择中策。例如,李渊在617年起兵太原、同年11月份进占长安、618年称帝建立唐朝之后,始毕可汗开始威逼唐朝。也就是说他不想让李渊做大,这明显是想对中原各路诸侯分而治之。所以在619年,始毕可汗与梁师都、刘武周合谋,自北向南袭击唐国,尤其是李渊的老巢太原。但是,他在行至夏州(今陕西北部的靖边县)时病逝。

  其实对于东突厥来说,中策和下策都是灭亡之道,这不仅因为以后中原统一之后必然会讨伐东突厥,而且游牧民族自身的政权,具有内在的深刻不稳定性。游牧民族的机构简单,地域广大,首领的命令很难传到其他部落,所以必须以赫赫武功让其他部落臣服。一旦首领死掉,下面各个部落往往自行其是,导致分裂。所以游牧民族的政权往往勃发很快,但衰落和灭亡也很快。始毕可汗如果有历史知识,对本民族的前途有更长远眼光的话,应该利用隋末乱局入主中原,至少要在中原建立一个国家,仿照汉族政权,为东突厥建立一个更稳定的政权机构。如能统一中国,则统一,否则就和别的割据政权搞合纵连横,让中国重新陷入分裂。

  但是始毕可汗没有选择上策,他死的也稍早。始毕可汗死后,他的弟弟俟利弗设继位,这就是处罗可汗(?~620)。

  处罗可汗在位只有一年。他与王世充和窦建德都有联系,后来又和唐国联合讨伐刘武周,但东突厥并没有直接和刘武周冲突,而是派军队到并州与唐军相会,然后在并州劫掠三天。处罗可汗本想夺取并州,安置隋朝败亡政权,说“不忘隋朝帮助他的祖先立国之恩”。但后来生病,不久疽疮发作而死。义成公主立其弟咄苾(duō bì)为可汗,这就是颉(jié)利可汗(579~634)。

  仔细看文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义成公主又出现了。义成公主是隋朝宗室之女,被隋文帝嫁给了启民可汗,是炀帝萧皇后的小姑。后来义成公主随启民可汗返回大漠,又嫁给了始毕、处罗、颉利可汗,是四个可汗的妻子。但是后面三个可汗,实际上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父死之后娶继母,兄死之后娶嫂子,是游牧民族的习惯,目的是尽量繁衍后代。义成公主不仅救了隋炀帝一次,而且在东突厥立汗的过程中多次起作用。义成公主对隋朝的感情很深,她恨所有隋朝的叛逆,包括李渊父子、窦建德、宇文化及、李密、杜伏威等人。当唐国强大后,义成公主多次帮助东突厥打击唐朝。630年,唐太宗的大将李靖消灭了东突厥,义成公主视死如归,被李靖所杀。

  回到东突厥。620年,41岁的颉利可汗继位。此时的唐国虽然已经吞并了西北薛举(?~618)、李轨(?~619)的地盘,站稳了脚跟,实力比过去强得多,但仍然没有统一中原的实力。此时颉利可汗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支持中原其他割据政权,并且是大力支持,尤其是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人,以消耗唐国实力。甚至颉利可汗应该亲提大军南下,至少出动十几万人,也把政权建立在中原,而不是只想来中原劫掠一把。可惜,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留给他的时间不多。当北方雄豪刘武周在620年、以及王世充、窦建德这两个最强的中原政权在621年被消灭之后,颉利可汗基本上失去了机会。

  说了这么多,本系列的主角垫场 —- 李渊,该正式出场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