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势(8)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现在该说李渊了。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把李渊(566~635)写成了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彷佛一切都是李世民(598~649)在推动,这是错误的。李世民在当皇帝时要看史官的记载,此举破了例,所以历史多有美化李世民的成分,加上李渊后来偏向于太子李建成,让李世民不满了很长时间,直到晚年自己立储,才充分体会到父亲当年的心情。加上玄武门之变,所以史书对其父兄有意遗漏和疏忽。这当然是不对的,不过既然历史已经写成,很多第一手资料已经缺失了。
但即使如此,仍可以从其他辅助史料中找到证据:李渊绝不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他是个能吏,而且充满心机。一个重要的辅助史料是李渊起兵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温大雅(约572~629)提供的,他是李渊的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写了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了李渊自起兵直到占领长安、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天历史的过程。这么一个人写的起居注,可信度是足够高的,只是和《旧唐书》、《新唐书》有一些出入。那么到底谁更可信呢?温大雅是参与者和见证人,是李渊的贴身幕僚,而《旧唐书》是五代十国编撰的,《新唐书》是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编撰的,虽有文豪欧阳修的参与,但离唐朝更远。所以现代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可信度要高于《旧唐书》和《新唐书》。温大雅的这本书在当时并不重要,但幸亏传下来了,并受到所有研究唐史的人的日益重视。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可以看出,李渊为了成功起兵,各方面可谓深思熟虑,李世民当时只是处于辅佐地位。
实际上,在杨玄感起兵、隋炀帝二次征伐高句丽失败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13年天下无数人已经蠢蠢欲动、想逐鹿中原的时候,这里面就有李渊。而当时李世民才15岁,如果15岁的李世民就有很深远的谋略,能指导李渊行动,那就太神奇、太反智了。
613年,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 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这段时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还和隋朝重臣宇文士及(?~642)有过一段密谈。历史没记载这段密谈的内容,但根据李渊后来对裴寂(573~629)的说法,他当时和宇文士及谈的是天下大势,核心内容是如何夺取天下。所以李渊很早就胸怀天下了。他能兵进长安,他认为宇文士及的功劳排第一,“公辈皆在其后”。李渊或许有拿宇文士及打压其他功臣的意图,但我们不能否认,根据当时李渊的做派来分析,他是雄心勃勃的人。而且后来他把隋右卫大将军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命为宰相,可见宇文士及对李渊确实有帮助。
李渊不仅有能力,而且运气也不错。最大的运气,是他躲过了隋炀帝的“追杀”。
当时的隋炀帝在不断失败之后,猜忌之心日甚一日,而且擅杀大臣。他不仅在杨玄感失败之后杀了将近三万,株连了很多人,而且从614年开始,洛阳开始流传一个?言“《桃李章》”,说什么““桃李子,得天下”,还有一些变体,如“杨花落,李花开”,意思是李姓将取代杨姓,夺得天下。隋炀帝起疑,开始惦记朝内的李姓大臣。
隋炀帝开始重点排查。当时的关陇贵族很盛,从北周到唐朝初期,关陇贵族都是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关陇贵族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姓李的有三支,一是李弼,重孙子是李密,当时投奔了杨玄感叛乱失败,正在逃亡路上,还没有投奔瓦岗寨,是朝廷的通缉要犯,抓住后一定杀死。二是李虎,孙子是李渊;三是李远,孙子是李敏。在这三个姓李的人中,隋炀帝最怀疑李敏,因为李敏有三大过人之处:一是家世显赫,西魏贵族出身,还有个叔爷爷李穆,是隋朝重要的开国功臣。二是跟皇帝关系亲近,李敏是隋炀帝的外甥女婿。三是他也是隋炀帝的心腹。比如督运粮草这样的活,当杨玄感造反之后,继任者就是李敏,由此可见信任。
越受信任,就越可能遭遇物极必反。当隋炀帝开始排查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敏。以前杨坚当皇帝时做了个梦,梦见洪水冲了大兴城,也就是杨坚建造的长安。恰好李敏的小名叫洪儿,本来没什么忌讳,已经叫了三十多年了。但是当谶语出来后,想象力丰富的炀帝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了。怎么办?炀帝睡不着觉,他先让李敏改名,李敏很恐慌,找族人商量。后来引出一大堆事情,比如李家内斗、奸臣趁势落井下石、公报私仇等等,加上炀帝的猜忌心,把事情搞得越来越严重。最终,隋朝开国功臣李远的孙子李敏、李穆的儿子李浑被杀。炀帝下令把李远、李穆宗族32人处以极刑,其余流放岭南。后来隋炀帝又杀了姓李的高官以及亲属,前前后后大约有1000人。
所以,炀帝不可能不惦记上“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三李的最后一李:李渊。
雄心勃勃的李渊也知道《桃李章》,这已经是风传天下的政治?言了,所以李渊知道自己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当时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之地觐见,李渊因病没有去。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王氏把这话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
那么,李渊该如何化解这场灾难呢?
难道现在就起兵吗?时机明显不成熟,一旦起兵,肯定是另一个杨玄感。但难道坐以待毙?那也不行。想了半天,李渊开始了每日饮酒作乐,收受贿赂。他自甘堕落,并且贿赂隋炀帝身边的大臣为自己说好话。这样经过了一年多,隋炀帝听说李渊现在已经如此堕落,放心了。
能想出自污和贿赂的招数,说明李渊至少不是一个傻瓜。
所以说,英明的皇帝身边,往往都是英明的大臣,而如果皇帝多疑,那么大臣也不敢表现得锋芒毕露,甚至自污以躲避嫌疑。作为一个系统,基本上就坏掉了。能干的大臣开始加强自身的实力,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时机成熟时有本钱争夺天下。
此时的李渊,就在加强戒备,暗中准备。
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败了两支起义军,收编几万人,后又释放。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此时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太守王仁恭(558~617)一同北御突厥。但此时李渊、王仁恭的部队加起来不到五千人。兵马很少,该如何完成皇帝的命令呢?
两人想了想,有了主意。李渊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让突厥看他们没事时经常射猎驰骋。于此同时,两人将其他三千人作为射箭兵埋伏起来。等之前的两千骑兵和突厥兵遭遇时,骑兵退却到射箭兵埋伏之处,射箭兵万箭齐发,打败了突厥。
所以打仗李渊也是有一套的。当时的东突厥可汗是始毕可汗(?~619年)。他显然没有派重兵南侵,否则李渊和王仁恭的五千人不可能抵挡住。否则就算东突厥暂时失败,也要派大军来报复。但是之后突厥居然没什么行动,由此可见只是小股部队。但不管怎么说,能击败突厥的劫掠部队,说明李渊不含糊。
王仁恭也是一员名将,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名动一时。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成为当地最高长官。与此同时,王仁恭在他北面大约120公里的马邑(今山西朔州)任太守,两人平级。隋炀帝把王仁恭和李渊留在山西北部,目的就是防备突厥。
但是在617年二月,王仁恭却死了。
王仁恭的死因是没有及时开仓放赈救济灾民,导致民怨沸腾。被手下的刘武周(?~620)抓住了把柄,煽动部下杀害(另一种说法是刘武周和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发现,正巧利用这个机会,以贪贿之名杀了王仁恭)。至此,刘武周正式登场。
《隋唐演义》中的刘武周(漫画)
刘武周生于豪富之家,此人年轻时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英雄豪杰。612~614年,隋炀帝曾三次进攻高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军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东征师还,刘武周返归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他手握兵权,在那个乱世当然也胸怀大志。说野心也好,雄心也罢,总之,刘武周也想有一番作为。但王仁恭是隋朝忠臣,刘武周要想起兵,必须杀掉他。王仁恭没有放粮赈灾,给了刘武周利用民意起兵的借口。
刘武周起兵后取代了王仁恭,自称太守,开仓赈粮,民心大振,老百姓踊跃参军,很短的时间内就有了一万多人。而之前王仁恭才多少人呢?他和李渊加起来才五千人,所以合理估计,王仁恭时的马邑顶多只有三四千军队。现在刘武周把军队快速发展到一万多人,显然是有图谋的。刘武周一边快速扩军,一边依附了突厥。很明显,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行,所以必须依靠突厥。而他的做法也很快有了成果。
刘武周杀王仁恭之后自称天子,把国号定为“定杨”。这引起了周围隋朝官吏的愤怒。于是雁门郡(山西右玉县南)丞陈孝意、虎贲将王智辩,一起合兵征讨刘武周,将他围困于桑乾镇( 今山西山阴南)。刘武周自知实力不济,投靠了突厥,他一边固守,一边向突厥求救。始毕可汗发数千突厥骑兵从背后袭击隋军,刘武周出兵接应,陈孝意和王智辩兵败被杀。刘武周顺势占领了两人的地盘,并袭破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县),进取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势力逐渐壮大。
下图就是刘武周的势力范围。朔州就是马邑,楼烦(静乐县)已经快逼近太原了。而太原,是李渊的老巢。
汾阳宫里有隋炀帝留下的一些宫女,这当然是炀帝穷奢极欲的又一个证明。为了进一步得到突厥的扶持,刘武周将俘获的汾阳宫宫女献给了突厥。始毕可汗得到美女,很高兴,就送给了刘武周很多战马。刘武周兵威更盛,又攻陷定襄(忻州市东北)。征战了几个月之后人困马乏,又回到马邑休整。始毕可汗见刘武周对自己颇为恭顺,于是封他为“定杨可汗”。也就是说,此时的刘武周已经成了东突厥的藩属。
刘武周纵横于山西北部,几个月就获得了这么多成果。与此同时,李密正在中原节节胜利,围攻洛阳,隋炀帝在江都被孤立,不愿意回中原和长安。此时坐镇太原的李渊会怎么想,他还坐得住吗?
刘武周之前不过是一个六品校尉,虽然手握兵权,但比太原留守李渊低好几级。现在一个校尉已经占领了半个山西,居然自称天子,明显有逐鹿中原之势,豪门望族的李渊,内心能不冲动吗?
此时的李渊有三种选择:
1、做隋朝忠臣,讨伐刘武周,抵挡突厥的进攻。
但李渊明显不是这样的人。既然有李姓代替杨姓做天下的?言,李渊必然不愿意为隋朝卖力。别说李渊不一定是做忠臣的料,就算他想做忠臣,恐怕也很难做。因为李渊平定叛乱的功劳越大,以后炀帝杀他的可能性就越大,谁让他姓李呢!所以做隋朝忠臣,失败了可能会被灭族,胜利了更可能会被灭族。
2、投靠刘武周,一起反隋。
这更不可能。刘武周是什么人?在李渊眼里,刘武周就是个靠战争起家的暴发户而已。身为关陇贵族的李渊如果不是山穷水尽,怎么可能投奔这种人?看看李渊过去的所作所为,屡次逢凶化吉,打仗也有两下子,太原又是天下雄城,所以李渊不可能投奔刘武周。
而且,刘武周在起兵之后就自称天子,老谋深算的李渊肯定看不上。刘武周这么做,不仅会遭到隋朝旧臣的围攻,而且东突厥的始毕可汗能愿意吗?天子是随便称的?一造反就自称天子,这种人往往不能成事。这种人造反是想及时享受的,事后刘武周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点。李渊真正忌惮的是李密,李密在中原势力那么大,他也才自称魏公,明显是想一步步来的。但是李密又没有及时进入关中,会不会让李渊又对他有所轻视呢?历史上没有揭示。
3、自己起兵争天下。
既然前两条都不行,那么只能自己起兵争天下了。
可能有人说:能不能急流勇退?辞官还不行吗?
急流勇退,这是大丈夫所为吗?!
那么,万一争夺天下失败,还不是一样被灭族吗?
并非如此。一旦发现争不过别人,可以投靠能成功的人嘛!只要投靠得足够早,得高官厚禄的概率是很大的,这一点历史上早有很多成功的事例。当然,被人忌惮乃至屠杀功臣,这种事也不少。但什么事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既然前两步明显不行,只能参与到争夺天下的竞争中。
天下!
但是,李渊自觉实力还远远不够,此时他手里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尤其是身边有隋炀帝派来的王威、高君雅两位大臣,名为辅佐他治理太原,实则在监视他,向炀帝汇报他的一举一动。那么,怎么既壮大自身,又不招人怀疑呢?
李渊想了想,有了主意。
在刘武周要占领楼烦之前,李渊叹息说:“最近强盗遍天下,攻城略地,但还没有自称王侯的人(他大概忘记或者不知道窦建德此时已称长乐王)。而刘武周这小子生在边关,一朝得势就轻易窃取大名,自称天子,就像陈胜让人假装狐狸鸣叫(“大楚兴,陈胜王”)一样,最终被刘邦给驱除了(这一点他记错了,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后,被自己的车夫杀死)。“显然,李渊一点都看不起刘武周。
我们这里不必计较李渊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力。他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好像是忠于隋朝的。宣扬了自己的态度后,李渊对王威、高君雅说:“刘武周虽然没什么能耐,但他僭称尊号,一旦他进驻皇帝的汾阳宫,而我们不能剪除他,我们就会被灭族啊!”一番话把王威、高君雅吓傻了。炀帝是个什么人,他们也清楚得很,一旦怪罪下来,大家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两人力请李渊集结兵力。
但李渊反而不急了。他说:“等刘武周占据楼烦不迟,那时我们可以稍微提高戒备,假装对刘武周没有防备,以便让他宽心,别攻打我们。”李渊一直在装孙子,假装怯懦,假装不想扩充军队和领兵打仗,因为他知道王威、高君雅会给炀帝打小报告。
617年三月,刘武周果然攻破了楼烦郡,进据汾阳宫。李渊召开会议,对左右说:“士兵令行禁止,太原守备充分,军民粮食充足,这三点缺一不可。现在必须要做准备了,请大家做决断吧。”王威等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拜请李渊说:“今日太原所有人的性命都悬在明公您的手里,您要是不干了,谁还行啊?“
李渊见大家都请他主持一切,知道火候到了,于是从容地对王威说:“朝廷命将领出师,将领要有自行其是的权力。刘武周占据离宫,自称天子,威福赏罚都很灵活。他要攻城,何城不克?这里离江都(隋炀帝所在地)有三千多里,一路上还有其他贼兵占据关隘,所以要是做什么事,如果之前都告知皇帝,时间不知道会耽误多少,那时候恐怕根本来不及了。现在我们要团结一心,以除国难。大家都要一心为公,不要互相猜忌。”王威、高君雅等回答说:“您的英明大义,远近都知道。我们团结本地贤明,与国家休戚与共。您不尽力,还有谁能尽力呢?恐怕大家都要疑惧了!”
这就是李渊:王威、高君雅越急,他越不急,目的是打消二人的疑心。要让王威、高君雅主动请他主持一切,这样,两个人就不会主动给炀帝说他的坏话了。
从此,李渊可以名言正顺地招兵买马了。仅仅过了十天,李渊就招募了几千人。李渊私下对李世民说:“有三千纪律严明的士兵,足以成就霸业!”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是胆小怯懦的人吗?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吗?李渊不仅一直在对王威、高君雅演戏,而且忍功十足!
但在起兵之前,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把李建成(589~626)、李元吉(603~626)招回来。李渊有四个儿子,三子李玄霸(就是《隋唐演义》中李元霸的原型)614年就死了,死时年仅16岁。此时只有次子李世民(598~649)在李渊身边,而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仍在河东蒲州(今山西南部的永济市)办事。于是李渊秘密派人到蒲州催两个儿子回来,免得起事时被隋朝官吏杀死。
考虑问题如此周到的李渊,让人更佩服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