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到底还有多大发展空间?—-兼驳某大V的“韭菜都割完了”论调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国房地产到底还有多大发展空间?这是我早就想写的一个题目。正巧,近期某个喜欢舞刀弄枪的某个大V数据控写了篇《购房刚需?别做梦了,韭菜都割完了!》(以下简称《韭菜》),严重看空房地产。对于该大V我很佩服,因为他能文能武,因此顺便给个链接帮他宣传。但是该文存在较大硬伤,正巧借这个机会,不仅谈谈我的观点,而且反驳一些看空房地产的说法。

  再说一句:我很喜欢这个大V,但是对于他的很多看空观点,尤其是看空房地产的观点,并不赞成。

  先看宏观数据。在《韭菜》一文中,也首先给出了两组数据:

  1、从1995年中国启动商品房地产市场,到2016年,总共22年时间里,中国总共竣工了99.1亿平米的商品住宅。其中峰值年份是2014年的8.1亿平米,2016年的数据是7.7亿平米。

  2、从1995年至2016年,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从35147万上升到79298万,新增44151万人。其中峰值年份是2010年的2466万,2016年的数据为2182万。

  我核实了一些年份的数据,总体来说是靠谱的。99.1亿平米 vs 4.4151亿新增城镇人口,这是作者的立论基础。

  但是,《韭菜》完全忽视了另一个数据:房屋的拆除面积。

  也就是说,房子既有新建,也有拆除,新建减去拆除,才是净增面积。

  中国每年拆除多少房子呢?

  2015年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表文章说:中国每年过早拆除房屋面积达4.6亿平米,大约占每年拆除面积的一半。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拆除9亿平米。该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十一五(2006~2010)期间共拆除46亿平方米建筑,5年间被拆城镇建筑占到30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的被拆建筑寿命小于40年。”

  那么,十一五期间我国一共建了多少房子呢?

  根据2011年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中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面积为33.2亿平方米,其中住房竣工面积为27亿平方米,分别比“十五”增加了13亿平方米和10.5亿平方米。到2009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约30平米,比2005年多了4平米。

  这两组数据,大家发现问题没有?

  十一五期间拆除了46亿平米,竣工了33.2亿平米,难道经过了五年,中国反而少了大约13亿平米的房子?好像很不合常理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是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2011年房地产高峰论坛上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其中的数字也不可能是随意杜撰的,那么我们信谁的?

  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定性结论:房地产净增面积远远没有那么多。我认为,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十一五期间共拆除46亿平方米建筑”的数据,被严重夸大了。那么到底拆了多少、新建了多少呢?尤其是对于住房来说,这些数据非常关键。

  全面的数据我找不到,但根据我对几个城市数据的分析,粗略的估算是:住宅拆除面积大约相当于竣工面积的1/2,新开工面积的1/3。也就是说,每拆除一平米,新开工3平米,其中竣工2平米。

  这个数据简单明了,而且绝不离谱。那么根据《韭菜》中的数据,1995~2016年底,净增住房面积最多是66亿平米。

  现在来分析城市净增人口。《韭菜》中是怎么算的,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根据中国城镇化率来算。用2016年的总人口乘以城镇化率,减去1994年的总人口乘以城镇化率,就是新增的城镇人口。具体式子是:

13.83亿×57.35%-11.98亿×28.51% = 4.5161亿

  由此可见,这个数据和《韭菜》中的4.4151亿非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过去20多年,中国新增城镇人口是4.5亿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不算过去的人口,就算这新增的4.5亿人,享受新增的66亿平米面积,平均每人14.67平米,够吗?

  很明显是不够的。且不说1995年之前人们住得比较逼仄,就算把新增面积都给新增人口,人均14.67平米,肯定是绝对不舒适的。

  《韭菜》一文还有两个观点:

  1、认为每人30平米才“住得很舒适”。

  2、认为农民工都会回农村。原文作者用新增城镇人口减去2016年的中国农民工总量2.8171亿,得到1.5980亿这个数据之后,说“这1.6亿人,才是商品房市场上的真正刚需。”然后,“1.6亿×30平米=48亿平米。呵呵,这就是首次置业者理论上的总购房需求,只相当于已建成的99亿平米住房的48.5%”,所以,“韭菜都割完了!

  这两个观点都错得离谱,可以轻易反驳。

  先看第一点,人均30平米就住得舒适了?如果你家有3口人,90平米是否感到舒适?4口人120平米是否感到舒适?答案是显然的。

  老邓认为,中国房地产的长远前景,是人均50平米才刚到舒适的及格线,80平米以上才算真正舒适!

  由此可以算出,如果中国城镇人口要达到9亿以上,城市的住宅面积必须达到450亿平米才算几个,720亿平米以上才算真正舒适!

  但是2016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怎么样的呢?

  2016年,住宅(咱们只说住宅!)新开工面积11.59亿平米,住宅竣工面积7.72亿平米。如果未来都保持这个速度,或许还需要四五十年才见顶。

  四五十年?扯淡不是?再说了,你怎么认为我们人均80平米才算真正舒适?那不是和美国差不多了?要知道日本和我国香港,人均面积都很少的!

  你说得对,就是要和美国差不多!美国4亿人,一家四口住三四百平米的房子才觉得舒适,凭什么我们不能达到?在座的每一个读者,摸着自己的心口问问自己:你觉得一家四口住120平米舒适吗?是不是要达到300平米,或者分成两套150平米的房子,才算真正舒适?

  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目前你达不到这个水平,你想达到吗?你想为之努力奋斗,并且在经济条件合适时,继续买房吗?

  答案是显然的。

  这,就决定了中国房地产还将有极大的潜力!

  至于有人拿日本和我国香港来比,那是扯淡。日本长期人多地少,很早就形成了房子逼仄的文化,哪儿能和我国相比?为了节约空间,日本的榻榻米下面是放衣物的,我国有这种传统文化吗?作为一种文化,日式榻榻米有其美感和吸引力,中国人偶尔在一个房间中这么布置,感觉也很不错,但是哪个中国人不想拥有人均80甚至100平米的居住面积呢?

极为节约空间的日式榻榻米,座椅、书桌甚至床,都在同一个空间

  至于我国香港,人多地少,不得不如此,可以和日本比,但和大陆比,有可比性吗?正因为香港人也想住得宽敞,所以房价剧高!地王价格是京沪的三倍以上。

  为什么人均80平米才感到舒适?因为现代人的东西多,更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间!

  不展开论述了,这些道理如果还不能说服你,我也不必要说了。

  所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空间仍然极为巨大。所谓的限购限贷,都是一时的举措,而且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潮流相悖。如果未来国泰民安,每年竣工10亿平米住房,那么再建500亿平米(包括拆除面积),中国房地产还能继续发展50年!

  50年太长了?我也承认。但在可预期的未来,比如十年八年,房地产仍然具有光明前景,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韭菜》的第二个观点“农民工都会回农村”,更是不值一驳了。如果农民工都回农村,广大农村还会那么凋敝吗?按照《韭菜》的计算,城市本身新增的1.6亿人口,难道都是原来的城里人新生的孩子?过去20多年,将近3亿的原城镇人能新生1.6亿孩子?这得多高的出生率啊,而且这还没考虑老人的死亡,如果考虑过去20多年,城镇里的老人会去世8000万(按中国的平均寿命估算),难道原来的城镇人口会新生2.4亿青少年吗?

  所以,城镇新增的数亿青少年,既有原来的老城镇人生的,也有新增的城镇人口所生!这些新增的城镇人口,当然就是原来的农民工!

  农民工长期在城市打工,当然想留在城市。

  这,也是春运高峰这几年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量的农民定居城市,他们回农村过年的频率越来越低,最终,他们会把父母接到城市,在城市过年。最终,中国大量的农村将极为凋敝。这些空旷的农村,不是被改造为农田,就是被少数民族占领。

  对于中国房地产的长远前景,大陆的房地产企业看得很清楚。恒大、万科、碧桂园、融创、绿地,都无惧严厉的限购,在大力增加土地储备。而且恒大、碧桂园还在香港大力增持自家的股票。不是严厉限购限贷吗?不是收紧货币吗?怎么这些房地产企业这么有钱呢?不仅有钱继续拿地,而且居然还在不断增持股票!

  自2017年3月份以来,恒大斥资60亿增持自家股票,这个大家说的比较多。本文就说说碧桂园的情况。今年以来,碧桂园的老板杨惠妍和高官,多次增持自家股票。2016年1月1日~2017年5月12日,杨国强之女杨惠妍、杨子莹姐妹,先后37次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增持公司股份1.66亿股,合计斥资达6.8亿港元。这还没完,之后又有以下新闻:

  详细的统计工作还是留给记者吧,因为这些增持可能每天都在发生。

  看到碧桂园、恒大都在大力增持自己的股票,看到融创仍在疯狂拿地,并且想吞并其他公司的地产,看到万科宁愿70年不卖,也要拿下佛山的一块地,我就奇怪了:是他们更了解中国房地产的前景,还是某些财经评论人更了解房地产前景呢?

  我只能说:一直看空下去,看空一百年,总有对的时候。

  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在之前99.5%的概率下,加息了。之前我国发布了5月份的金融数据,M2同比增长“只有”9.6%。于是很多人欢呼:M2下来了,房价上不去了。我,当然也很希望M2下来,希望钱能进入实体经济,但是我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越来越大。解决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是减少政府规模。但是政府规模的减少,又必然把很多人推向社会,那么就业怎么办?

  还是重启基建吧。

  基建一直在大规模增长,M2和基建投资暂时放缓之后,还会大规模增长。

  邓元杰过去重要的房地产文章:

地产股大涨的逻辑和其中的潜力股研究

操,中国恒大疯了!

为什么国家要死磕房地产?一二线房价以后还能涨吗?

规则 or 情理:从一个8000万的房地产案子说起

房地产的大棋与去库存之后的趋势

京沪房价凶猛的真实原因与对策

今年北京二环房价将突破20万,你信吗?

少打赏,点zan和转发,关注本特色小号就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