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腐败就是教育的腐败!—-封建科举制度的几大好处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最近山东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炒得很厉害,先是“陈春秀被冒名顶替”,然后又爆出在2002到2009年,有242个冒名顶替者取得了学历。然后又爆出苟晶被两次顶替,然后大家又深挖苟晶的事。截止到6月27日,最新消息是因为苟晶,山东淄博教育局副局长自首……
最后这个消息,是唯一的亮色。
我上一篇《比缪可馨跳楼更令人悲伤和愤怒的,到底是什么?》恰好写的也是教育。
顺便说一句,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说打赏截止到6月30日,七月初我要去常州亲自去送钱。迄今为止,大家已经打赏了文章将近5000元,如下所示。
大家对此文的所有打赏,加上1000元,我将送给缪可馨父母。
好了现在回到本文题目:《最大的腐败就是教育的腐败!—- 封建制度的几大好处》,我这篇文章可不是为封建制度歌功颂德,而是说,和当今世界的某些制度相比,我国封建制度的几个亮点。
最大的亮点,是教育公平。
这当然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带来的。
唐代的科举还不算公平,因为统治集团为了照顾自汉代延续至少四百年的门阀贵族传统,还接受“推举”,然后改卷的把被推举者捧成进士甚至状元。最著名的例子是王维通过岐王、宁王结识了公主,从而得到了状元头衔。虽然王维是很有水平的,但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制度下,有多少传统门阀子弟可以得到进士。
但是科举制度到了宋朝,就非常公平了。因为自宋朝开始,科举考试有专门的人誊写卷子,这样通过笔记就不可能找到关系户了。誊写卷子还不够,还要“糊名”,这类似于现在的高考,用钉子把姓名那部分都钉起来,改卷者不知道是谁,改完了打开才知道谁中了进士。
在这种制度下,考生能考上进士甚至三甲,虽然仍有改卷者乃至皇帝主观评价的因素,但主要看考生的水平。
伴随这个制度的,是对考试作弊极为严厉的惩罚。一旦发现作弊,永久除名是轻的。包括考官在内,杀头是经常遇到的事。
清朝曾经有三次因为科场舞弊而大开杀戒。第一次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丁酉科场案”,正副主考被正法,妻子家产籍没入官;考官叶楚槐等处以绞刑,妻子家产籍没入官。
第二次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辛卯科场案”,这年江南乡试九月发榜,中举者除苏州十三人外,其余大多是扬州盐商子弟。清代盐商是最富的,现在他们的子弟又不正常地大量中举,于是舆论大哗。后来案子被揭开,副主考官等五人被斩首。
第三次是咸丰八年(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当时太平天国如火如荼,北京科场舞弊案爆发,清朝权臣肃顺力主乱世用重典。咸丰含泪杀了军机大臣、大学士柏葰,这是中国有史以来因为科举考试作弊杀的级别最高的官员。一共斩首五人,七人发配新疆。
由于年代较近,在北京菜市口杀柏葰有生动记载。当时人山人海,很多人都不相信会杀柏葰,觉得最后皇帝一定会下免死诏书的,因为历史上从来没因为科举而杀过一品大员。监斩官和刀斧手们也知道掌故,所以对咸丰帝的宠臣柏葰都很客气。
但没想到的是,最后一刻免死令也没来!于是被杀的几个人按职务从低到高,依次被斩首。柏葰最后被杀,他在场的几十名亲属全都哭倒在地。加上其他被斩首的人的亲属,一时菜市口哭声震天。
自此之后到清朝灭亡,科场再无人敢作弊。
各位看官,难道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就仅仅于此吗?
错。封建王朝还有另一个制度: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不能参加科举。
这从根子斩断了皇亲国戚、世袭勋臣和平民百姓争夺名额的可能。
这当然是因为,如果皇亲国戚参加科举,即便有“糊名制”,但皇亲国戚的滔滔权势有多少人能抵挡?所以必须从根子上斩断。
可能有人会说:万一皇亲国戚中确实有很有才学的人,他也很想参加科举呢?当时也没身份证,真要弄个假名参加科举,谁也拦不住啊。
此时有两个解决办法:1、考不上还好说,考上了就撸下来。2、放弃世袭地位,做个平民。
例如,宋徽宗的三皇子赵揩很爱读书,也极有才华。由于宋徽宗儿子多,赵揩并不受老爹重视。于是赵揩隐瞒了身份去参加科举,最后竟然得了状元。宋徽宗倒是记住他了,但也把他给撸了下来。
又如,我国现代书画家启功,他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孙,他的八代祖弘昼,是乾隆的弟弟。但由于爵位每代降一级,所以到了启功的曾祖辈,他们这一枝已经不行了。恰恰启功的曾祖很爱学习,他觉得与其要个很低的爵位,不如在科场搏一把。于是他放弃爵位,参加科举,居然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启功的爷爷也是进士,雍正这一脉真是厉害。
那么,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有以下巨大好处。
一、考试是基本上公平的,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在这里我们不用抬杠,说只能选出精通八股文的人。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学文还是学理,都很厉害。进士中的前三名是“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明代中后期,能进内阁的大多数都是三鼎甲,人才中的人才。
二、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人,始终有机会当上大官。
这是因为考上进士后,最低都能当个县令,如果政绩不错可以逐级上升。如果是“三鼎甲”,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升官的速度更快。
很多家境不错、才华横溢的人,如果进了翰林院,或者在地方上由于历史机遇,做出了突出政绩,往往会火箭班蹿升。这批人往往自视甚高,如果再有一身正气,根本不屑于攀附权贵。
道理很简单,这帮人会想:
老子是凭本事考上的,凭本事升官,哪儿用得着拍别人的马屁?!
所以我们在明清官场上,始终都能看到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人,从朝代开始到结束都是这样。我国古代清官可远远不止海瑞、包拯这么几个,也不是只有几十个。如果细细去读历史,会发现每个朝代都至少有几百人。
这些清官的作用还不只是造福一方、给皇帝提意见、监督其他官员。俗话说“物以类聚”,他们在当高官时,往往也会提拔一大批清官,并给下级官员做出榜样,扩散正直清廉之风。
所以,科举时代的官场上始终有清官,他们始终是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三、皇亲国戚、世袭勋臣,往往也是朝廷大员,他们和科举上来的大员相互制约,让皇帝的皇位做得更稳。
明代的世袭勋臣主要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因为朱元璋已经把他的勋臣基本上杀光了。清代是满汉各半,满族大员一般都是皇亲国戚和勋臣后代。对皇帝来说,勋臣或满族子弟最容易信任,但通过科举上来的人,平均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最高的。
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科举考生,都有机会当上一品大员。于是在朝堂上形成制衡,最有利于皇帝统治。
这也保证了官员来源的多元化,在官场内部也形成了各种鄙视链,从而保证了官场始终充满了内斗,有利于皇帝统治。
这种竞争,既可能是恶性的,也可能是良性的。比如勋贵子弟自感知识不如进士,于是更加努力,要表现得不比进士们差,以免让进士们看不起,也是有可能的。
实际上,官员之间的竞争到底是恶性还是良性,归根结底看的是皇帝。难道进士官员之间就不存在恶性竞争吗?其实一样存在。比如北宋、明朝后期的党争,主要都发生在进士之间。和现代某些制度完全不同
和古代科举制度相比,今天的某些制度,弊病却多得多。
例如,某些制度有以下严重弊病:
一、教育严重腐败,冒名顶替者时有发生。
山东就是个例子,但肯定不止山东。
二、官员凭借权力读硕博,导致假硕士和博士泛滥。
博士是最高学历,过去都是学霸中的学霸才能考上的。但大扩招之后不仅硕士泛滥,连博士都泛滥了。
更糟糕的是官员凭借权力读硕博,处处被照顾,导致假硕士和博士泛滥,其实一点水平都没有。但在外人眼里,大家都是博士,于是成了博士的官员,晋升之路就更顺了。
三、权贵也靠博士镀金。
皇亲国戚和勋贵子弟,在古代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在现在,大量权贵靠博士镀金,各种好处全占,把平民百姓上升的机会都剥夺了。
当然,现在谁也不能禁止谁读博。我支持所有人都可以读博士,但无论是高考还是硕博考,一定要看分数,也只能看分数。
四、顶级官场单一化。
当教育界已经深度腐败后,相当于古代一品大员的顶级官员阶层,来源就单一化了。因为表面上看,高官们大多是博士或硕士,看起来都挺有学问,此时选谁啊?
所以这时,靠的还是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关系。
因此,平民或背景一般的子弟达到一定级别,一定会遇到天花板,再也升不上去了。
五、刚正不阿的人,在官员中已经成了稀有动物。
我不敢说没有,但我敢说,现在刚正不阿的官员,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这当然是因为现在是学霸又怎么样?读了博士又怎么样?现在的学霸远不如过去的进士稀有。如果要从政,还得从基层干起,先是科员,然后是处级,这样一级级上升。而在古代,三年选一次进士几百人,每个进士放今天就是超级学霸,一当官至少是县令,然后是知府。加上前文我说的官场上始终有清流,清流会提拔清流,皇帝有时也愿意提拔清流,所以官场上始终都有刚正不阿的官员,甚至高层也这样。
在战争年代,官员更新换代快,而且只有相对正直和不怕死的人才能省得上去,所以战争可以筛选出一大批正直能干的官员。
但和平年代呢?现在呢?平民学霸得从基层干起,而且上升的层级要比古代多得多。不溜须拍马升得上去吗?要升到较高层,必须保证遇到的都是好官,这个概率太低了。
所以要想升上去,学霸在基层就得学会玩关系,善于溜须拍马。这样长期“隐忍”,如果中高层还有善于玩关系但还能有点底线,真正为国为民的官员,真得烧高香了。
所以,现在某些国家的官场,已经远远不如封建社会了。
因此,教育界的反腐败尤其重要。下一步是官员的选拔制度,但这超过本文的话题,不再多说了。
笔者建议:一定要严格高考、硕考、博考、以及其他考试制度,严格毕业制度。一旦有腐败现象发生,要从重从严处理。对于冒名顶替、松进松出者,相关人员或者枪毙,或者判长期徒刑。总之,一定要从严从重惩罚。
如果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连封建社会都不如。和平年代,平民子弟主要就靠读书,靠学历出头了,权贵们如果连这点都剥夺,对于大多数平民子弟,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
关注本号,阅读风云野精品文章:
两本书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态人生大观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