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公开举报一年后,前董事长郑俊怀终再度入狱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2019年11月4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此前已经依法撤销对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的两次减刑裁定,并对伊利前董事长、黑龙江红星集团现任董事长郑俊怀进行收监。
此次收押时间从2019年11月4日持续到2022年2月16日。对于即将迎来“古来稀”之年的郑俊怀,恐怕再也不能像十几年前那样轻松逃过法律的制裁。这是郑俊怀“二度进宫”。
早在2004年,时任伊利董事长的郑俊怀因涉嫌挪用公款而首度入狱。
2004年6月,郑俊怀被举报“侵吞国有资产”,证监会内蒙古监管局核查小组进驻伊利集团展开调查。
随后,郑俊怀与当时伊利的一些高管成立公司,采取灰色手法,收购一些国有企业所持的伊利法人股,试图通过控股将伊利掌控在自己手中的事情被披露出来。
2005年12月31日,根据包头市法院宣判:郑俊怀等5名原伊利高管,成立华世商贸,两次分别挪用伊利集团1500万和150万,购买伊利社会法人股票,犯挪用公款罪,郑俊怀被判刑6年。
在服刑期间,郑俊怀利用在狱中表现良好两度减刑,减掉两年半,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2010年,郑俊怀高度宣布回归乳业,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2015年升任红星集团的董事长。
至此,在大众看来,郑俊怀跟伊利之间的已经毫无关系,各自安好。然而,郑俊怀对伊利的报复才刚刚开始,只是一切都在暗处,直到2018年才浮出水面。
2018年10月24日,“伊利谣言案”宣判。
2018年3月,邹光祥、刘成昆先后发表关于伊利的集团和高管的不实消息而被捕,该案在在内蒙古呼市公开宣判,相关涉事人邹光祥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刘成昆被判有期徒刑八个月。
谣言案宣判后,为了让大众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伊利集团在自己官网以及官方微博发布题为《常年屡遭破坏 伊利苦不堪言 被迫公开实名举报信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的万字举报信,实名举报前董事长郑俊怀。
举报信称,2004年前后,时任伊利董事长的郑俊怀意欲将超2亿伊利资产挪为私用。在款项尚未落实到个人名下时东窗事发。而在出狱后,郑俊怀起诉呼市投资有限公司索要非法财产,但是败诉了。于是开始对伊利集团各种施压,依然无法得逞,然后开始进行报复。
郑俊怀开始纠集一批网络写手,一方面炒作包装自己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对伊利以及伊利管理层进行攻击、污蔑……无所不用其极。举报信中不仅详细列举了造谣伊利的写手的具体身份信息以及事实,还给出了郑俊怀与网络写手的合同证据。
另外,举报信还揭露了关于郑俊怀另一重磅消息:2004年郑俊怀挪用公款2.4亿的案件证据确凿、犯罪分子供认不讳。但是在郑俊怀强大保护伞的阻挠下,依然无人敢处理,并谎称“还未结案”,以及郑俊怀的减刑涉嫌造假等问题。
根据资料,郑俊怀当初获得减刑是因为“发明节水专利”和“表现好”。而郑俊怀为大专学历,中文专业,从未学习过机械等理工知识,何以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在监狱的环境条件下发明出节水设备并获国家专利发明?这不得不让人打个大大的问号。那又是谁帮忙运作了这种虚假的专利来骗取减刑?
可以说,伊利明知这封举报信会让自己处于更大的舆论风波之中,却还是选择举报。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很明显就是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揪出背后的保护伞,使罪人罪有应得。
然而如今,距离伊利的举报信又过去了整整一年,不仅背后的保护伞,如向邢宝玉检察长以及马永胜检察长施压的最高检某原副检察长没有得到处理,就连郑俊怀的挪用巨额公款也没有得到处理,仅仅只是处理了减刑的问题。
2018年1月,我们开始进行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要求“扫黑除恶”与“基层反腐败”结合起来,收起黑社会组织“保护伞”,铲除组织犯罪滋生土壤。
而且这两年来打黑除恶的转向斗争确实做的不错,例如今年4月,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云南,处理了罪行累累却依然大摇大摆经营夜店的孙小果以及其背后的各级保护伞。
这向我们释放一个信号:那些违反程序规则、一时逃避刑罚制裁的犯罪分子,无论身份有多么特殊,无论时间过去有多久,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这是一个良好的势头,而如今扫黑除恶转向斗争才进行到一半,只有一直保持这种势头才能让这项行动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如果半途而废,只会滋生更多的“保护伞”,让那些犯罪分子更加猖獗。
今天包头市对郑俊怀减刑案的“再算旧账”就是对这项行动的考验,如果不能依法惩治违规违法之人,恐怕将要失去民众的信任,甚至制造混乱。
只有秉公执法,依法惩治违法之人及其背后的保护伞,才可以取得大众的信任,让他们一直相信: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从来都不会缺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404厂锅炉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