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之辩:B站营销与群体“撕裂”?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编辑:佐治

 
 
01
后浪之辩

 
“后浪”演讲火了。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由中年演员何冰出场献声,以国内视频网站bilibili为制作方,名为“后浪”的演讲,登上了网站日播放量排行榜的榜首。
 
视频中,妆容靓丽或精神焕发的年轻人的身影,与作为70后的演员何冰的形象,交替出现。滤镜下妍丽精致的妆容,精心安排的摄影手法,本已常见,并不新奇。
 
但在人声和背景音乐的融合间,不论观者年龄几何,多少都能够觉察到几分澎湃的心潮。


不过,对于这一青年节里打包奉送的大礼,青年朋友们显然并不一定买账。
 
5月4日视频上线之时,朋友圈内对“后浪”的质疑声就已不鲜见,而bilibili弹幕网站的评论则相对支持;
 
但截至5月5日,bilibili官方视频的评论下也有了不少批评《后浪》,认为其无法体现当下青年状态的评论。
 
有人说,对《后浪》的评价,体现了中年与青年团体间的撕裂;有人说,《后浪》里中青年人的【共感】,展现出一种精神的承继。
 
《后浪》究竟是一场70后的自我陶醉,还是代际交替间精神传递的表面剧目?
 
这似乎是一个罗生门式的问题。
 
但,在细访事件中的各方之后,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答案相同么?未必。
 
但,惟有细察了事件的细枝末节,我们才能够保有趋向同一的可能;如此,前浪也好,后浪也罢,都不至于有成为“孤浪”之虞。



02
《后浪》背后,是B站的商业野望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纪念青年运动的节日里,《后浪》作为“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出现,并迅速被推上榜首,并非偶然。
 
《后浪》不仅仅是B站向其年轻化的客户群体抛出的纪念日礼包,精心设计的剪辑下,更潜藏着B站的商业野望——由单一化的动漫网站,走向多样化的视频分类,成为:“中国的YOUTUBE”。
 
《后浪》的视频简介下,着重提及了在B站推出《后浪》视频的同时,与其联合播放此片的新闻媒体。央视,作为其中的巨头,更是被反复提及。
 
从一个“为爱发电”,以动画为主要观看内容的粉丝网站,到现今和央视联动,囊括数码、科技、影视等多方面内容的大型商业化网站,B站走过了漫长的旅途。
 
在昨日,它曾因良好的体验,吸引了众多动漫粉丝,从另一弹幕网站Acfun的备用站,成长为泛二次元网站界的一哥;
 
从“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的宣传口号中,我们可以窥见B站在用户层面吸引年轻人的努力。
 
而在彼时,众多的青年人也因此乐意回应B站的这份好感,在其上寄托了超过商业买卖的情感。
 
B站用户的自我认同,曾经是B站足以自豪的一份资产。

B站用户的自我认同,曾经是B站足以自豪的一份资产。

而今日,B站依托长期培养起来的用户粘性,迅速扩展自己涉足的领域。B站不再是居于一隅,偏安动漫的那个粉丝网站,而在商业化的路程上越走越远。
 
B站不是当年的那个B站,青年们也远非当年的那些青年。
 
B站大刀阔斧走向商业化的改革,原先由投稿人上传,免费观看的动画视频,变成了会员制,这让B站曾经作出的“永久免费”的宣言显得苍白无力。
 
部分正版漫画在被B站购买后,长期不进行更新,翻译质量甚至也不如民间汉化组,部分用户也笑谈,自己成了“正版的受害者”。
 
由粉丝行为走向商业行为,本就无可厚非;但青年们却痛感,自己当初满怀的期冀,最终成为了商业利益交换的棋子。
 
换用言情剧里流行的说法,青年们的认同感,终是“错付了”。
 
随着年岁渐长,走上工作岗位,青年们不再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虚幻的“B站认同”上,而是将期望放到工作与自身的建设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体会了不少辛酸。
 
商业的归商业,热爱的归热爱,二者终究是两分的。
 
而,借由《后浪》这样一个契机,青年们发现,曾经那个以自己伙伴声言的B站,成为了对自己进行教导的前辈;演讲中展现出的曼妙鲜活的青年图景,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有着不小的差别——大多数青年的生活,和宣传片里面插入的美丽光鲜的图景,区别甚远。
 
大多数青年的生活,和宣传片里面插入的美丽光鲜的景,区别甚远。

因此,前浪对后浪的教诲,变成了“中年人拿着虚假的绘图,向年轻人进行鼓励”的糟糕图景。旧隙在先,又添新柄。
 
由此,《后浪》掀起了一股或许不曾预想到的新浪潮。


 
03
不愿被定义的青年

 
坦率地说,《后浪》演讲本身的内容,实际上还是比较中肯的。
 
与其说其在中年与青年之间产生了撕裂,倒不如说,其在平台与平台间,用户与用户间,青年与青年间都引发了分歧,而这分歧本就不可避免。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层,正在迅速的复杂化。与之相应,和你聊天的网友,可能是小学生,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从业者。
 
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识;未曾体会过同样的事情,是无法真正“感同身受”的。
 
青年本身,就是数类人众的集合体。其中,有尚未踏入工作的青年,也有初入社会的青年,更有业务初熟的青年。
 
他们之中,有的正在寻求自身认同,有的正在思考谋生之策。
 
年岁略大的青年,已经走过了自身认同的阶段,再塞给他们同样的鼓励,在其看来,未免失之真实。
 
而对于年龄尚小的用户而言,适当的激励是必要的。尽管这激励可能有出离现实的地方,但和老师“考上大学就可以随便玩”的鼓励一样,尽管失实,但也有必要之处。

青年本身,就是数类人众的集合体。不同境遇下的青年,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文化激励。



04
作为后浪的青年,会依循前浪而行吗?
 

作为《后浪》演讲的主体,青年们对《后浪》不买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为主人翁的青年,在《后浪》里,却并没有出场的机会,更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与之相映,网友制作的恶搞视频“前浪”,可以视为对《后浪》的回应。

网友创造的恶搞视频“前浪

这一视频融合了当下网络亚文化中的诸多热点,通过“正义演讲”、“抽象话”等当下流行的元素,创造了新的话语体系。
 
尽管在不熟悉的人看来,这些元素比较怪异,但这怪异是出于解构权力符号的目的而架构的:

相较“前浪”对自己的定义,青年们更喜欢由自己来对自己加以定义。
 
有趣的是,我们所习惯的“某某后”的称呼,本身是文学领域的称谓。为了纪念文坛文风的改变,有一代作家,被给予了“80后作家群“的称谓。
 
然而,在此后代代相异的情况下,此前恒久的不变被打破了。
 
每一代的风格,都有所不同,“某某后”也从八零后过渡到了九零后,直至出走出文学圈的藩篱,成为社会共用的习惯语词。
 
其下所掩藏的,则是生活际遇、社会图景的不同,所引致的差异。这一差异并非某一年引致的特定状况,而是代际交替间必然出现的状况。
 
 
同样,浪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纵然有“潮信”一说,不同时节的潮水,其出现时间亦各不相同。
 
有人说,不论是前浪还是后浪,风向一变,浪潮的方向就会改变;风向变了,后浪未必能够追及前浪。
 
这话固然有其道理。但,不要忘了,风向之外,潮汐更由引力法则所掌控。任风向遂意流转,后浪终当接续前浪的步伐,向前开启新一波的浪潮。
 
这,是后浪的归宿,也是浪潮的接续,更是未来浪潮的新生。


1

2


3

4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404厂锅炉房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