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祖制的祸害丨《万历十五年》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鲍震下书房(Smart_Zee)
知道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我上高中的时候了。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一看。前段时间在家整理书架,竟发现家里有一本95年版的此书,立刻开始翻阅。
而一读,当即有一种1968的美国人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游》的震惊——原来史书竟可以这么写!
这本书对所有的历史人物,不做一点的道德判断。而是用一种极其理性的方式,单从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导致的后果冷静地讨论历史。不问其初心,也不问其目的——这让道德在历史中失去了所有意义。
中国的历史学家,似乎历来很难越过“道德”这一个坎。即使是我非常崇拜的袁伟时老先生,也不可避免地在他的书中,即便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仪式性地“夸赞”几句晚清末年那些祸国殃民的顽固大臣的“爱国情怀”。
在没有道德的限制下,作者黄仁宇教授成功地构绘出万历十五年时的图景。事实上,那是一个皇帝奋发图强,大臣兢兢业业的时代。万历皇帝早年,算得上明代少有的明君;同时,朝廷有张居正、申时行这样的名相、地方有海瑞这样的清官、边疆有戚继光这样的名将。但他们都不能改变明朝必将灭亡的命运。
*上-张居正 下-申时行*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救不了明朝。甚至于越是努力,反而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其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整个国家的体制与社会的需求和现状完全脱节。而只要这一体制不被推翻,明代无论如何都难逃灭亡的结局。
这一体制,不单是国家的官僚体制、税收体制、征兵体制、司法体制,还包含整个上层统治集团的个人操守、言行举止等琐碎的规矩。而这些所有的东西,都被笼统地称为“祖制”。
但当“祖制”不再能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危险的东西。在明朝的中后期,全社会的人都只能在违背“祖制”的前提下,才可生活。
比如明初流传下来的针对贪腐的禁令——这些禁令看起来清廉,然而从现实出发,明朝中期白银的购买力与明朝初年相差甚远。但官员的工资却并没有增长。因此,如果官员不贪,其俸禄根本不足以谋生。所以自上而下,无人不贪。而皇帝本人也深知官员的难处,所以对贪腐一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朝纸币与白银之间的汇率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安格斯·麦迪森(英),2003年11月。
若再举一例,明代的征兵制度,叫作“军户”。而这一制度,也彻底成为了笑话。
明代的军队,并不是由面向全体人民的征兵而建立的。而是由世袭的“军户”人家,每一代人,都必须出一名男丁参军。但参军并不是所有人都情愿的,所以就会有“军户”人家花钱雇人替自己参军,而其所雇的,又多是流氓地痞;加之“军户”自己也有虚报参军的情形。
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当时的军饷,并不是由中央统一调配。而是每一个军区,有一固定的对应村镇。待那个村镇收齐税收之后,自行运付交给军区。这就让军饷的定期供应成为了难题——遇到灾年,税收不足,军饷不能送达的时候。“兵”就立刻变身成了“匪”。
因此,当时明军的战斗力极差——最严重的案例:
一股仅五十人左右的倭寇,登陆后途径杭州、安徽芜湖、南京、江苏宜兴等多地劫掠。而这几处的驻军,仅南京一地,便有十二万人。但这一支倭寇竟可一路杀人越货,杀伤明军四千余人。
然而,虽然整个社会都不再相信“祖制”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但在道德乃至于法律上,违背“祖制”都是极其严重的“罪行”。所以,人们越是不相信“祖制”,反而越要让自己表现得最为维护“祖制”。这就让“祖制”成为了政治斗争中最为实用的武器。
而更为可怕的是,又并没有任何一部文件,详细记述了《祖制》所涵盖的范围。所以凡是对体制任何的修改,甚或是仅仅某个个人自己所看不惯的行为,都可以用“有反祖制”来进攻。
如,自新组建“雇佣兵”打击倭寇的戚继光,就因为违背了“军户”的祖制。在其靠山张居正失势之后,立刻被弹劾革职。
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评判一个官员是否成功的,就不再是他的能力与功绩。而是他能否维持“祖制”与“现实”的平衡。
这样一种平衡,常在官员的断案中体现出来:如果哥哥与弟弟打官司争夺一块土地,那么不论这块土地在实际上具体归属于谁,最后都会因为传统的道德而被判给哥哥。而如果两家人打官司,如果第一场官司甲赢了,那么第二场官司,也常常不问证据,会偏向于让乙赢。以体现大老爷的“公平”与“公正”。
面对这样的局面,难道有为的皇帝与精明的大臣都视而不见吗?其实,他们各自都在不断为“祖制”所导致的问题做修补——但这样的修补,不但于事无补,还常常拆东墙补西墙,导致更多的问题。
所以,最后大家都放弃了,选择了妥协。大家都努力追求“祖制”所带了的“平衡”。但最终,成也萧何败萧何。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边境地区的酋长,正在开疆拓土,吞并其他部落。他当即决定出兵镇压,但以失败收场。他立刻参劾其下属,认为这次失败是因为其下属不听其号令,坚持自己改剿为抚的主张。而这位下属,却得到了朝廷言官的同情。所以他们又帮助他参劾主张剿匪的巡抚。
只不过,在当时的首辅申时行看来,这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不应当为此破坏文官集团的平衡。所以他迅速压下了此事。双方的参劾都被驳回,但出兵一事也为了平息事情而不可再提。
所以这一部落得以继续发展壮大,而其酋长,名叫努尔哈赤,若干年之后,他被后人追认为清太祖。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