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再出大师?【幸福的人生不靠鸡汤】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怎样给孩子一个幸福未来?

如何教孩子读经典?


什么时候再出大师?

【幸福的人生不靠鸡汤】


不删节独家首发

鲍鹏山 2013年保定演讲全文(完结篇)


童年鲁迅在浙江绍兴、童年胡适在安徽绩溪、童年巴金在四川成都、童年钱钟书在江苏无锡、童年钱穆也在江苏无锡,他们的基础教育,都是从入私塾读“四书”开始的。这就是大师的起步,大师之始。《南方日报》采访时问我,中国现在有没有大师?我说没有。再问,什么时候可以再出大师?我说,基础教材不改变,中国永远不可能再出大师了。1917年,在北大,曾经有一群这样的教授,梁漱溟,25岁;刘半农,27岁;胡适,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徐悲鸿,23岁;校长蔡元培最大,50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那个时代过去了。今天,还用再多说大师问题吗?


是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再以培养大师为目标了。但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彻底阻断了大师出现的可能,这种教育是可怕的。一个民族,不可能人人都是大师,但是,一个民族不可以没有大师。从1949年到今天,快70年了吧,放眼看去,出过几个大师?已有的大师,都是1949年前培养出来的。钱钟书先生一去世,中国就再没有大师了。


现代的基础教育不以培养大师为目标;但是,如果基础教育彻底断绝了大师出现的可能性,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因为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侏儒之群。


现代的基础教育不以培养精英为旨归,但是,如果基础教育不能为精英的成长奠定文化基础,这种教育是可悲的。因为这种教育会使一个民族成为奴隶之邦。


现代基础教育不以杰出的个人为培养目标,但是,假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掐灭了受教育者“成就杰出”的理想,这样的教育是残忍的,因为它使一个民族沦为平庸之辈。


现代基础教育不以培养道德人格为全部,但是,假如教育没有了道德人格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训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人格,这样的教育是下流的,因为它使一个民族成为小人之薮。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溥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溥江学堂成立。


敬请关注:北京朝阳区图书馆朝阳书苑文化精品项目鲍鹏山“溥江学堂”国学“峻阳班”2015年北京招生信息。


媒体联络:010-58481659/15313298421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