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现惊世宝物,神秘买家竟是他!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是读书日,很欣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孔子,但大家总说我们写的孔子太学术。而我最近看到了一篇好文章,就是在介绍一本给年轻人看的孔子书,又是由年轻人所写,颇为有趣,推荐给大家:
潘家园,中国最大露天博物馆,是文玩买家这辈子绕不开,逃不掉的劫。哪个去潘家园的人不想淘个宝物呢?哪个玩收藏的人不指望在潘家园捡个漏儿呢?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潘家园,这里的宝藏也一点点被搬空,被骗的多,大赚的少。现在再想收到大师手稿亦或元清宝物可谓是难上加难了。
但谁知,有本先秦宝书竟然被鲍震淘到。
鲍震是一个时不时爱写点东西的人,可惜写的那些零碎鲜少发表在杂志报刊上,更别提出版成册了。这于是便成了他的一个心愿。
直到三年前,事情有了转机。
在他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寒假去北京实习。他本想约着当时在北京念书的两位朋友晨煜和大饼一起游玩,可北京该玩的景点他们全玩过了,所以都不肯陪他再去一遍。
小哥仨拿着全北京的地图瞧了半天,唯独一个潘家园没有去过,且勉强愿意提起兴趣陪鲍震去一趟。但到达之后,这三人都十分失望——用他的原话来说,那就是感觉上海再不济的菜场也比之干净数倍不止。(没有挑起地域纷争的意思)
逛了四五家店,老板也都不很友好,哪怕只是标价二三十块的八十年代旧书,他们也要嘴里含着半口水一般,不耐烦地用京腔喊道“不买别碰啊!”。于是鲍震决定,再去最后一家店就撤,省得再受这个气。
不过,也是凑巧,在这第六家店,竟被他翻到了一本不知什么年代的旧书,封皮也已遗失,故没有书名。头一页上大大的版印一排字:“第零回·吾师孔子”。
鲍震小时候背过四书,看到有孔子二字,自是免不了好奇,故拿起来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是个自称任不齐的孔子弟子所著,拿起手机一搜,这位他从未听说过的弟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还位列七十二贤。
想细读几页评估一下这本古书的价值,但奈何它实在是年代古久,已是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十分吃力。此时晨煜大饼早已没了耐心,两心急着催他回去。而鲍震又不想空手而还,况且这本书还配有孔门高足子游作的序,里面又夹着几张污损了大半的藏书票——想来一定是价值连城了。
暗下决心定要拿下此书,可惜鲍震既不会京腔,也不会砍价,最后只得被人宰,高价购回。
鲍震人傻还要嘚瑟,买回这本书后,每当朋友来访就要拿起炫耀——“你看我从潘家园淘来的古书!”——但大家似乎都兴趣不大,还用各种委婉的方式暗示他被骗了钱。
最后的转机,要到去年我去他家。他也照旧给我炫耀了这本古书。看到他那幅傻样,我不忍嘲笑,遂鼓励他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若能翻译出来更好。
译书工作开始之后,我们发现鲍震的钱花得并不冤枉。这本书将其他古书中有关孔子的零散故事串成了线,颇有些考据的价值。
全书共计二十三回,从孔子去世开始,任不齐回忆了孔子与学生交流的日常,均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视角下的可爱鲜活的老师孔子;看到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充满趣味的互动细节。读完这二十三篇文字,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这群优秀的人要选孔子做老师?
至于鲍震译得如何,就用一句唐吉诃德的话来说吧:也许别人会唱得更好。
但谁让这本书最初让他给买来了呢。
最后,各位朋友不论是捧场或是不服,都不妨点下方“阅读原文”买一本看看。毕竟随书还附赠我和鲍震一起复原的原书藏书票一张呢!(共有七张,随机赠送)
*更多藏书票欢迎探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