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比古代的孩子笨吗?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来,让我们先来看一段鲍鹏山教授讲《论语》的视频。
再来看一段鲍鹏山教授的演讲稿:
我下面谈的,是教育的四个基本原理,这是我做小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给大家分享,看讲得有没有道理。没道理可以不听。
一、起点原理
现在小学教材为什么编成了这样,就源于对起点的认知。我的观点是,学习的起点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线段。固定一个点,则必须从这一个点开始,而一个线段,可以从这个线段的任何一个点开始。
那么,最好的起点,不是从最低点开始,而应该从最高点开始。所以在这个区段里面,区点越高,起点就越高。孩子的智力和接受力、理解力,是一个域,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注意,孩子的智力和接受力、理解力是一个域,而不是一个点,是有相当大的空间的。
现行的小学教材,过低估计孩子的学习能力,把起点定在区段中较低的点上。如此,不仅浪费学生时间,教师水平也得不到提高,天天教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教十年,老师能提高水平吗?
以前老秀才为什么受人尊敬,他天天子曰子曰,普通老百姓不懂,现在,你天天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谁都懂,凭什么让人尊敬你?他就不尊敬你。所以现在教材一个最大的问题,不仅把孩子教坏了,老师也会迅速平庸化。
好教师与差教师一样,无法显示自身水平的差异。但一本《论语》,交给一个好教师或交给一个差教师,效果肯定不一样;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什么老师教,效果都一样。
假设大家从下学期开始教《论语》,第一次教可能有点吃力。我告诉大家,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至少大学中文系毕业,教《论语》有教材,有注释,有翻译,一开始不要求做过多阐释,主要是给学生做基本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去学习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很快乐,讲到这一步就够了。
然后带着孩子更多地读下去、背下去就可以了。教三轮下来,《论语》就很熟悉了,就全会背了,你的水平难道会没有提升?十年教下来,在座的诸位,你们全部是《论语》专家啊!
我曾经说,做专家是最容易的,长期做一件事情,反复做一件事情,做到最后就是专家了。这是我总结的起点原理。
二、堆垒原理
堆垒原理是什么?越是始者,越是基础;越是基础,越要质量。小学阶段的学习就是始者,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文化含量的高低,关系着后来整座大厦的质量。
在这一点上,今天的教育恰恰弄反了。在开始阶段,在孩子记忆力最强、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在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最有效的时间段,在他们为未来夯实基础的时间段,我们让他们学的、背的却是几乎没有文化含量的东西。
古人学习从“四书五经”开始,就是因为里面有极高、极纯的文化含量。
为什么我做浦江学堂教《论语》,一定要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为什么不从初中开始?因为,到初中再去教,那个阶段,孩子开始处在叛逆期,一个基本特征是自以为是,心理学上叫逆反。
那个时候你教他,他不信,他老以为自己是对的。要克服他的逆反心理,让他背《论语》,很难。但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有一个特别可爱的特点,在座的老师肯定也都注意到了,就是他们特别愿意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家长说好就说好,老师说好就说好,就像童年的味蕾不够发达,品尝味道的能力比较差,你说好吃他就吃了,如果家长无意中说出一句这个菜不好吃,他就不吃了。
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所以在小学二三年级教《论语》是最好的。你每次跟他说,同学们,我们看看谁背得最好?看看谁背得最快?他就全部跟着你来了,像小树苗一样,齐刷刷的,很容易就把他育直了。
2001年我在青海做暑期《论语》教学实验班,30多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坐在我的右手第一排,个子很高,一个小女孩,可能智商有点低,别的孩子全部都能背了,她永远背不好。
我很和颜悦色地跟她说,下次你就别来了,你上其他班去吧。小女孩放声大哭,劝都劝不住。我问她,你为什么哭?她不说话。
我说你是不是还想来?她不哭了,说:我还想来,我就是想来。现在研究孩子的教育心理,常常片面地强调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低,但是忘记了一点,教育心理学上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喜欢穿大人鞋的。搞教育不懂心理学肯定不行。
孔子讲学,开宗明义
三、爬坡原理
学习如同爬坡,在孩子学习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坡度越大上升越快。学习,一定要有难度,一定要有坡度。教育,要让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要让学生的心智不断趋于成熟。
所以要在教材中迅速撑大学生的智力空间,使其智力的展开有逐级而上的台阶,学习上有适量的吃力感。当他克服了这些,他才会有成就感。成就感,来自于对困难的克服。
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往往从第一课到最后一课,除了生词量的增加和文字篇幅略微加长之外,在心智与认知水平上几乎没有台阶可上。
四、80分原理
就教学而言,让学生考100分好,还是考80分好?我说考80分好。假如编教材的人依据两种不同的理念编两种教材,一种是编出来让学生考100分的,还有一种是就定位学生考80分的,那么哪一种教材好?定位于考80分的那种好。
为什么?在座的都是有经验的老师,肯定知道,100个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要求考100分,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反复抄写生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得100分。
好,现在我们换一种思路,200个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但只要求考80分,花同样的时间抄写,可以不为写错别字挨罚,结果呢,他如果得80分,意味着他掌握了160个字,得70分,掌握140个字,得60分,掌握120个字,即使他得50分不及格,他也掌握了100个字,效果和考100分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被搞得那么痛苦,一个字不会写,老师罚他写50遍,就是因为定位为考100分,到最后把孩子折腾得要死,老师也累得要死,家长也疲惫不堪。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让一个考50分的成绩提高到80分,和让一个已经达到80分的提高到100分,哪个容易?提高到80分容易。
由50分提到60分就更容易了。由50分提到60分,他认了多少个字啊?120个字,比考100分还超了20%,所以,完全不应该要求学生考满分,而是应该增加教材的容量,尤其是增加一些高文化含量的内容。
现行的教材难以变动,老师们也没办法,学校应该考虑自行增加课外阅读量,特别是传统文化元典,同时降低对学生考试的分数的要求。看起来学生分数是考得低了,但是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所得增加了。
所以我说,今天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水平。
以上节选自:鲍鹏山教授2013年保定演讲稿
什么才是好的基础语文教材?
鲍鹏山教授提出了语文教材的三个标准
1 |
必须体现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
2 |
必须是最经典的母语、成体系的阅读 |
3 |
必须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上述两个目标 |
鲍鹏山教授创建的浦江学堂正在尝试用五年的时间,教孩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7部书,给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孩子打下“童子功”的底子。
今天的孩子比古代的孩子笨吗?
“二年级的孩子读《论语》,没有任何障碍。
古代小孩启蒙也是读‘四书’,为什么今天小孩会读不懂?相反,有的事情小时候没读懂,长大了就真的读不懂了。”
鲍鹏山教授说:“现在的教材误区在于认为孩子只听得懂‘小兔子’,听不懂‘孔子’,而事实上,在教育的起点阶段,不存在难易区别,让孩子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读‘小白兔白又白’是一样的”。
编辑 | 朱轩宇
排版 | 吴燚暇
鲍鹏山
元典教育丨传统文化
文学历史丨花时间读书
做事之余 可来读书
读书之际 随时做事
花时间学堂
HUASHIJIAN ACADEMY
青少年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系统教育
传统文化美育
专注做青少年高品质
有价值的经典教育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