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风流去》明天的历史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共读《风流去》
三千年来浪淘尽
一声叹息风流去
明天的历史
“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时间的洪流无情地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封印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而读过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后,我感觉那些闪光的人名不再遥远而冰冷,那些曾经滚烫的生命、闪耀的灵魂都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风流去》中涵盖的人物形形色色,有将军也有隐士,有圣贤也有小人,它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观望历史,看到的更加立体、更加全面。书中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每一个人的评价都十分巧妙。例如评价孔子为黑暗王国的残烛,一下便让我感觉到孔子负重前行的艰辛以及他的学说对当世的重要意义。从庄子的“人在江湖”看出庄子避世的那种潇洒与不羁。形容宦官为“道德的唾液”更是将宦官丑恶、善弄权术的小人嘴脸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感觉到其中充满幽默温情却又不失尖锐犀利。他用他的深情去感悟那些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用他的理性与逻辑去精准解剖那些历史、制度和思想。他描绘人物时,文字总是慷慨激昂,使读者看得畅快淋漓。他从不吝啬写出自己的态度,也不介意文章中带上自己浓厚的感情色彩。“庄子有大癖,所以他的文章中有大深情,深不可测;孟子有大疵,所以他的文章最有天真气,真气淋漓。”先生的文字里或多或少的带了些偏激,所以读他的文章确实有一种过瘾的感觉。
而先生面对残酷的历史、弊端重重的体制时,便少了诗意,多了冷眼。他毫不留情地指出封建制度中的矛盾性与弊端,如封建的体制本末倒置,令人民为体制服务而非体制服务于人民,从而扼杀人民的个性;再如封建官场的流氓特征,以及封建制度对宦官这一角色的无奈等等。对于那些传统学说与思想,他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细心分析它们的来龙去脉与优劣之处。先生指出:儒家学派重稳定而轻发展、因礼规范国而非因国制定礼;墨家学派信鬼神实质上是在为掌权者寻找约束;道家学派用“柔胜刚”守住了发展的生机。这令我对于这些伟大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先生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的观点,他对于许多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惮偶尔与某些传统的认知唱唱反调。他写儒家时,指明孔孟热衷于自己理论的完美,而缺少了改造现实的实用性,荀子又缺少了骨气与正气。写到董仲舒,他毫不留情地表达其理论中的荒唐、对科学毫无帮助以及对文化的消极影响。提及朱买臣,更是直抒对他的厌恶,称他没有自尊心、丧失现实感。而写到被人们称为“滑稽之雄”的东方朔时,又不吝对他的赞美之词,深入挖掘他滑稽诙谐背后的深谋远虑、忧国忧民。他的《风流去》使得我眼中的人物不再是单面的、只有一种色彩的,也使我懂得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对大众的评价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
《风流去》看起来都是在写历史、写古人,但实际上每一篇中都饱含着对现代人的启示。司马迁一篇中的结尾“死亡是人类集体对个体的背叛。但假如这死亡的个体是‘自裁’呢——那当然是个体对集体的背叛。集体因之蒙羞。因之负罪。我们一直负着这笔血债。”这段话简直是给人当头一棒。一直以来我们读历史,都是以看客的视角俯视着那些历史。然而这段话却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只是看客,我们也是历史的主角。原来,我们不曾走出历史,我们一直在历史中行走。我们是时候该反省了。历史不该只被当作知识去了解,纵身历史你更能体会,明天的历史就是今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阅读《风流去》,我们看到了那些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也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生活,窥见了自己的影子,惊悚了自己的命运。
历史是昨天,历史又何尝不指向明天……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高二(3)班 邓润萱
??点击图片还可以购买作者签名本噢!
鲍鹏山|推荐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