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风流去》风流未去,常伴吾身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世界

读书日

共读《风流去》

  World Book Day 



三千年来浪淘尽

一声叹息风流去





共读《风流去》

北京高二学生读后感 05





风流未去,常伴吾身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高二(3)班  于潇依


“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作为一部史学兼文学著作,《风流去》讲述了从春秋时期老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为止近一千年的文人命运史,书中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无不闪耀着思想的烛光。


《风流去》,这样的叹息背后所蕴含的是耐人寻味的历史,在叹息之后,带给人的有压抑、无奈和惋惜,更有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闪烁其中的惊喜、欣赏和敬佩。从老子的思想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逐渐呈现出来,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种豆南山下”,都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人。


何谓风流,风流是那些有特点,有个性,有所成就,并且背后还有一段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的一群文人;也是这群文人流传千古的文化财富和思想追求,他们在历史中行走,使中途的历史熠熠生辉。


鲍鹏山先生在书中提到,《道德经》曾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生活里面经常听到,意思是“治理国家的真谛就是不折腾。”不仅是治国,我认为用在教育子女身上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家规严格的家庭还是教育观念松散开放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始终有同样的原则,而不是今天跟风严厉管教,明天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如老子所言,培养子女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平和安稳的家庭环境,以四两拨千斤的巧,举重,若轻,也许更能够帮助孩子发挥他自己的潜力。




我尤为欣赏的是鲍鹏山先生品读屈原之透彻,他说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也不是他的事迹,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我曾很仔细的看过屈原的传记,但是对于其人生命运的思考,绝对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由此我意识到自己看书只能到达看热闹的程度,而完全到不了看门道的境界。这也许是许多人读书虽多,却终不能读懂书的原因。《风流去》一书异彩纷呈,在鲍鹏山先生的带领下,我穿梭于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先贤之中,了解到的不仅仅只是浅显的历史故事,更随先生一同品悟先贤们的精神遗产,轻嗅他们的灵魂气息,走进了历史的内核,达到了思想的高度。让我发觉这些和我们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了解他们,即是了解自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页总要翻过去。人去了,历史也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随之而去,依旧在我们身上延续着,历史的车轮总归是要前进的。鲍鹏山先生以他的深情和寂寞,辨析文理,更像是忧患者的审视和反思,由远及近的展示了一场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繁华又寂寥的人文风景。风流从未离去,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








??点击图片还可以购买作者签名本噢!




鲍鹏山|推荐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