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论教育:《论语》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导 读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基本气质是什么?原来特征很明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面打躬作揖,谦恭有礼。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文雅、儒雅。今天中国人没气质了。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的价值观。教育的另一个使命,是培养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有一次,上海电视台一个主持人问我: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变成好人,可是我们去接受美国式教育,信基督教读《圣经》不也可以成为好人吗?我说,回答正确。你到美国去接受《圣经》的教育,也会成为好人。问题是,你通过孔子、孟子的教育成为好人,是中国式的好人,认可的是中国文化;你通过《圣经》的教育成为好人,你是西方式的好人,认可的是西方文化。做好人没有问题了,但是民族没有了,民族的认同感没有了。当然,信教总比不信教好,甚至迷信都比不迷信好。但是,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民族意识。民族要凝聚起来,不能人心散了。所以教育不仅要让人成为人,教育还要让一群人通过文化认同,凝聚为一个民族。


就个人的价值观培养来说,确实是用中国文化也行,用古希腊文化也行,用基督教文化也行,用伊斯兰教文化也行,但是从一个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培养来说,必须选择本民族的文化。云南靠近越南那个地方有个建水县,建水县有个据说是中国第二大的文庙,那年祭孔他们请我去做讲座,我说,在中国西南边陲,过去有这么一座文庙抵得上十万大军。为什么?因为有孔子,有《论语》。在那样的边陲之地,只要孩子们读书,翻开的课本是《论语》,张口读出的是“子曰”,主流文化认同的就是孔子。因此,虽然它离越南近,离北京远,但是只要孔子在他们心中,他们就只会认同北京,而不会认同越南。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幅员这么辽阔,人口这么众多,还有56个民族,几千年没有分裂,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有过“分久”,但是最终必合。合久必分,合久了要分,那是因为政治与利益发生了冲突,但是,分久后为什么又必合呢,原因就在于有文化的认同感。维护中国几千年的统一,最重要的力量,不是朝廷,不是体制,不是军队,最重要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过去遍布中国乡村的那些老秀才们。


这些老秀才,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老师。他们或者在云南,或者在新疆,或者在青海,或者在东北的哈尔滨,他们拿着一本《论语》在私塾里教弟子,教着、教着,就把弟子们的心教成了中国心了。当人人有了一颗中国心的时候,中国再分久,也分不掉了,所以我说,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最大的力量,是中国历代那些遍布乡村的、看起来很寒酸的可能衣衫都不整的老秀才们。同样,现在,老秀才们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了,我们今天看起来穿得要比他们体面得多,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还被纳入体制了。古代的老秀才,都是体制以外的。这个接力棒,我们接得过来吗?


说到底,伟大的力量,来自文化经典的价值。人的素质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必经之路在于文化经典。老秀才们如果像我们今天这样拿一本西瓜大、芝麻小的教材肯定不行,只有拿一本《论语》才行。因为,《论语》是经典,是元典。元者何?始者也,经典中的“源代码”。一本《论语》,只有五百多则,不到一万六千字,却包含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文化体系。


举《论语》第一篇为例。第一篇只有16则,多少个字?标点符号去掉,500多个字。各位老师知道这五百多个字,一个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孩子背下来要花多长时间吗?五节课。一节课40分钟,五节课200分钟,就能背下来,再回家复习一下,早上再读一读,全背下来了。只要这么一点时间。我不是掐指一算,是我亲自做过。我现在做浦江学堂,纯公益的,带二年级以上的孩子读《论语》,一分钱不收,也接着这么做,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趣。用五节课,200分钟背掉这500多字,会得到什么?


先说知识体系,孩子们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夏商周三朝文化史,还有历史人物——有子、曾子、子贡、子夏……这些人,凡是中国古代读书人都对他们耳熟能详,像自己朋友一样熟悉,比活着的人还要生动。还能了解很多历史名称的含义——什么叫邦,什么叫国,什么叫君。还有礼仪知识——古人名与字的区别在哪里,长辈和老师称呼学生和晚辈,才能直呼其名,而平辈之间,都称字。孩子们还能学到很多语言知识,比如成语,犯上作乱、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和为贵……这些成语的源头都来自这里。现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成语来自成语词典。里面不仅词汇丰富,还有很多格言,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很多格言是一辈子可以用得着的。你看,500多个字,这么多的知识含量。对比一下今天小学语文课文,就知道我们浪费了孩子多少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


再说价值体系。这500多个字里,比如,涉及到如何做一个好人,应该有心胸,应该有气质,应该有道德,应该有修养,应该有价值判断力,里面都有。还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政治、好的社会,比如,和为贵。里面也包括做人的很多处事原则。孩子们学了很多知识之外,价值观的培养也有了。


除了价值体系之外,还有文化体系,通过获得这样的价值观,孩子们会认同中国文化。作为个人,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认同,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精神的归属。作为一个民族,关系到他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识别性的文明符号。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基本气质是什么?原来特征很明显,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面打躬作揖,谦恭有礼。这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文雅、儒雅。


哪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气质呢?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气质,英国人有英国人的气质,法国人有法国人的气质,德国人有德国人的气质,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气质,韩国人有韩国人的气质。全世界只要是有文化、有历史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非常明显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气质,这是传统文化养成的。原来中国人这个文化气质最为明显。今天呢?人们常说,日本人谦恭;韩国人强悍;美国人大度、开放、天真;英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请问,今天中国人呢?是什么气质?找不到了。今天中国人没气质了。为什么?几代人没文化了。没文化,怎么有气质呢?


全世界没有哪个民族不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大发展了,学校的教材却严重缺乏文化含量?诸位可以想一想,我讲的是不是事实?老师很辛苦地教了,孩子们很辛苦地背了,西瓜大、芝麻小,背完后,他最终留下了什么?南怀瑾先生曾经说,我们以前读的书,小学读的一辈子都有用,今天小学读到初中就没用了,初中读到高中就没用了。我说南怀瑾先生你可能讲错了,现在小学一年级读的,到小学二年级就没用了,除了认得几个字。小白兔啊,跳三跳啊,跳八跳也没用啊,是不是?我讲的是不是?为什么我们的教材搞小白兔啊跳三跳,猴子尾巴长啊兔子尾巴短,老师们,这不是你们的责任,我不是批评你们,我是说我们的教育教这些干什么?是哪一帮人把这个东西编到教材里面去的?


(根据2013年保定演讲录音整理,之四)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浦江学堂成立。


敬请关注:北京朝阳区图书馆金台书院文化精品项目鲍鹏山“浦江学堂”国学“德金班”2016年春季开学信息。


媒体联络:010-58481659/15313298421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