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教授受邀浙江丽水学院谈”孔子的读书与人生“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他是孔子,他和他的大学是怎样跨越千年历史让后人效法学习?


昨日下午,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做客浙江丽水学院三岩讲堂,与在校师生共话“孔子的读书与人生”。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余德华主持。




人生的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谋生、谋智、谋道,而大学正是一个人通往人生最高层次的关键时期。


鲍鹏山教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孔子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始人,并且孔子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现代的教育体系。鲍鹏山把人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谋生,人需要依靠“技术”来养活自己;二是谋智,人需要学习“知识”来认知世界;三是谋道,人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达成更高的人生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鲍鹏山表示,孔子之所以较常人有更高的人生境界,是因为孔子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而是更注重精神追求。


“把‘小人’培养成‘大人’就是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大学’。”鲍鹏山表示,大学就是“谋道之学”,它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强调“教人长大、教人做人”。他认为,“大学”的内涵就是“学大”、“大人之学”、“大成之学”、“成人之学”,一所成功的大学要让一个人“心胸学大”、“眼界学大”、“志向学大”、“境界学大”。


现代的素质教育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记忆的相加或者知识的总和,《诗经》中的“兴观群怨”才是真正有素质的体现。


鲍鹏山教授介绍到,孔子传授的“大六艺”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他表示,现代提倡的素质教育关键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志向和生命力,而不是一再地强调记忆和知识的重要性。“素质不是记忆的相加或知识的总和。”鲍鹏山表示,《诗经》中蕴含的“兴观群怨”就是对“有素质”的最好诠释:一是“兴”,即有情怀,热爱社会;二是“观”,即有洞察力,了解社会;三是“群”,即有领导力,融入社会;四是“怨”,即有独立批判精神,批判社会。


鲍鹏山教授随后详细地阐述了“兴观群怨”的要义:“兴”意味着“感发志意”,即把人培养成有情怀、有热情、有性情、有温度、有爱有恨的人;“观”强调“考见得失”,即把人培养成有观察力、洞察力、判断力,有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人;“群”即“和而不流”,把人培养成有群体意识,有公共意识,能维护公共福祉而不是专注个人一己私利的人;“怨”则是“怨而不怒”,把人培养成有独立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独立判断,敢于面对自己真实情感的人。




要给人生留点“虚”,若是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实”,人生就会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意味着没有灵气、机遇、惊喜。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抚今追昔,鲍鹏山以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诗切入,介绍了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的民族情怀:鲁迅弃医、天华蹈海、觉民就死、秋瑾洒血、锡麟挖心……鲍鹏山表示,一群有情怀的年轻人,才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鲍鹏山教授谈到,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不应该过早学会世故老成,不要把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实”,不给人生留一点空间, “要在人生的碗里先放核桃。”鲍鹏山认为,要给人生留“虚”,即留发展空间,让机遇、惊喜有机会降临,,要牢记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 做一个有情怀、有判断力、有责任感、不满足的人。


鲍鹏山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现场听众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赢得全场掌声连连。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