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庄子东郭子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本文共1586字,阅读需约3分钟。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问庄子说:“您老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
这显然是一个智商不足的问题。智商不足的人,只能让他理解那些可以看见摸见和、听见或摸见的有形之物,道是看不见的形上之物,所以东郭子不理解,他不是不理解那个看不见的道,他是不理解这世界竟然有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智商有限之人,一般好奇心也不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一项特别保护,免得他们被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弄得大惊小怪心烦意乱。唉,读书阅世,我越来越觉得,这世界上真正值得操心的问题是人的智商,而不是人的道德——上帝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千叮咛万嘱咐亚当夏娃的,是他们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而不是他们的男女勾当。其实,东郭先生的错误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关心了他不该关心的东西。
庄子回答他说:“道无所不在。”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准答案。也许庄子有些意兴阑珊,他可能对与东郭子这样的人对话提不起兴致:当东郭先生问“道在哪里”的时候,就已经暴露了他的智商,智商是可以测出来的,并且不难:如同子贡说的,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一句话就可以了。给智商不足的人以标准答案,是双赢的策略。预设标准答案的考试,就是为那些平庸的“标准件”设置的,而以识记标准答案为目标的教育,其基本特征和最大问题,是:没有激情。
没有偏至,便没有意外,没有意外,便没有创意。
没有片面,便没有激情;没有激情,便没有创造。
但是,这个东郭先生却连这个标准答案也理解不了,他固执地要庄子给他一个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道”。这当然很难,但是,对庄子不难。庄子一眼瞄见了地上忙忙碌碌的蝼蚁:喽,道在蝼蚁身上。
东郭先生眼睛瞪得好大:您老那个无上崇高的道,怎么在这等低下的东西身上?
和人说话时,一个人眼睛睁开的大小与其智商成反比:眼睛瞪得越大,智商往往越低。但是,却和一个人的道德成正比:眼睛瞪得越大,道德上越单纯天真。推崇天真的庄子突然觉得这个东郭先生其实很可爱。孔子讲过,笨人如果忠厚,那就可以接受。庄子突然来了兴致,他发现,东郭先生把道的自然崇高理解为伦理崇高,把道的逻辑在先理解为伦理优先——这其实是智商不足者的基本特征。于是,庄子顺着东郭先生的思路,每下愈况——每次都用更低的生命形式来比况,以打破东郭子对道的伦理崇高的迷信,而理解道之无偏无党无所不在:那好吧,道在稗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相较于野草,蝼蚁毕竟是动物。东郭先生可能觉得庄子在和他寻开心。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相对于砖瓦,野草毕竟是植物。
你感觉到这位东郭先生的可爱了吧?他的眼睛越睁越大,表情也越来越迷惘和焦虑。
庄子也是这样的感觉吧。看着东郭先生越来越惊讶的表情,他可能有一种隐含的快意,一种把笨人折磨到底的快意。但是,庄子其实是仁慈的,他用足够的耐心来纠正东郭先生的错误,虽然看似逗你玩,其实却一本正经:道既然无所不在,那当然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正确的表述应该这样:一切事物都是道,得蝼蚁之道者为蝼蚁,得稗草之道者为稗草,得砖头瓦块之道者为砖头瓦块。德者,得也。有得才有德,万物之德,得之于道。
庄子对“道”的解释每下愈况,东郭子的理解力也每下愈况。看着这位可怜的东郭先生,庄子最后对他的接受力予以终结性的一击:
道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他一定不应:这超出了他的接受度:无论智力,还是忍受力——他觉得庄周先生太过分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确实存在的东西,是无法也不必提供什么证据的。一切要求“实证”的“学术规范”,不仅显示出规范制定者的智力有限,而且,最后,他们大概都会得到人们端给他的一盆屎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鲍鹏山|推荐阅读
鲍鹏山|推荐书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