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有君不如无君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本文1747字,阅读需约4分钟。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大约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已经辉煌不再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朝代。周朝建朝之前,天下部落宗之,周朝建朝之后,天下诸侯共之;周朝既衰之时,天下文人从之,周朝既灭之后,历朝历代颂之。这样的成功,后来几乎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过它。


周朝的伟大,在于对社会的培育——它养育了一个民族的文明。


商朝,其实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国家,它只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天下是由分布在广袤土地上的无数大大小小的部落——所谓“天下万国”——组成的共同体,我们可以叫它“部落天下”。


周朝建立之初,即打破旧有的格局和体制,把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夏、商以来一直延续的“部落天下”打碎重铸,建立 “家天下”,实行分封制。获封之人,除了少数襄助灭商的功臣、部落首领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主要乃是武王、周公的自家血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一家血脉涵盖天下,变“部落天下”为“家天下”,周天子作为诸侯国国君权力的来源,成为“天下共主”,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不仅彻底解决了部落战争问题,而且让国家权力中心得以确认,家国认同得以强化,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认同自然实现,民族共同体逐渐显形。“家天下”还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理念、体制和规模,奠定了天下一家的传统价值观。

与“分封天下”几乎同时进行的,是“制作礼乐”。周公“制礼作乐”是周王朝最为伟大的政治工程。礼的本质是什么?是“自卑而尊人”,周人知道了自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唯我独尊,知道了敬畏。相较于殷人,周人不仅尊天事鬼,还懂得了尊人事人,懂得了对具体的人的尊重和取悦,被尊重被取悦的人,是父母子女,是兄弟夫妻,是君臣朋友,以及由此延伸开去的一切人。即使有竞夺,也要“其争也君子”。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什么?是建立人类文明的生活。做事有规矩,有方圆,文明就出现了。文明不是做事的结果,文明是做事的过程和手段;文明不是社会运作的目标,文明是社会运作的方式。礼乐,就是周人所遵循的社会生活的方式,而文明,就体现在这种方式里


礼乐文化最后都积淀在被称为“六经”的著作里永垂后世,孔子是这样评价的——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礼记·经解》)



如果说“分封诸侯”是确立天下的权力格局和框架,“制礼作乐”则是建立社会文明的运行方式。周王朝最伟大之处,不是打下江山,确立自己的统治,不是强化政府,而是培育社会,使社会有自我运行的能力。


一个社会,最终做到了其人民:为人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洁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这是何等民族气象!这是何等人类光荣!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有君而无文明,诸夏无君而有礼乐。周朝衰落了,周王冷落了,但几百年来,周朝积淀的文明已经变成了民族血液,有此血液,即便无君,诸夏仍然有规矩方圆。


周朝,就是给一个民族千年规矩的朝代。


周朝的伟大,不是它把自己的政权弄得很强大,而是把社会弄得很强大,强大到可以没有君主而自行其道。


孔子感叹的,就是:文明胜过政府,社会文明比政府职能更重要,一个有良知的政府,应该致力于培育健全的社会,而不是强化政府权力。一个强权的政府,不但不能领导社会,恰恰是社会百病丛生的根源。



遗憾的是,明清以来,法家思想借尸还魂,从朱元璋开始,就一直在努力建设强势、全能的政府,让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巨量的体制挤榨社会的所有空间,让冷酷的行政霸占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结果是:权力膨胀,社会萎缩,政治腐败,文明凋亡,道德沦丧,人民堕落。


让我们记住周朝政治家伟大的政治良知,让我们回味孔子的深沉叹息和谆谆训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鲍鹏山|推荐阅读





鲍鹏山|推荐书目



鲍鹏山|推荐关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