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要教谋生技能,更要为孩子安一颗“好”心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今天的教育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只有专业知识,只有技术技能的教育。学知识是为考试,考试是为升好学校,为找工作。到最后,所有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到最后,中国的教育定义,就是打工仔的教育。
人生有三个境界;教育有三个层次。
人生第一个境界,谋生。要谋生,过去靠手艺,现在靠专业。因此教育需要教授人们谋生的技能、谋生的专业。今天的大学,讲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就是谋生教育。谋生非常重要,是一个人生存的底线。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总需要有一个职业,即使研究纯哲学,也得有教职;即使不以哲学研究为职业,也得首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谋生,是人生第一个层次,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全世界的教育,都有基本的谋生教育。古人有句话讲得好,“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懂一门专业,自食其力,考好大学找好工作,非常重要。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一技在身”。一是什么?是限定,是说不必很多“技”在身,一技足矣。“一技在身”,是精,是专,是“一招鲜吃遍天”。现在很多人热衷搞多头学问,热衷拿双学位,甚至几个学位,结果,什么都半吊子,什么都做不到位。文学搞不过专一学文学的;哲学搞不过专一学哲学的,谁都搞不过。这是综合能力吗?今天的世界,社会分工很细,你要综合到哪里去呢?举中文专业为例,一套《四库全书》,一个人从生下来第一天就开始读,不吃不喝不睡,一天24小时,他到84岁也读不完。大学只有4年时间,一个人能拿好几个学位,还考了很多证,驾驶证都有,他的专业怎么可能学好呢?所以,“一技在身”,是要把“一技”学专了,学精了,能解决谋生问题,然后,才能把人生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上去。人生之所以成为人生,不仅在谋生。谋生教育很重要,但是,谋生教育也有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谋生的需求降到最低,人生才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孔子自传,只写了38个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关注的,全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什么是圣人,看他怎么写简历就知道了。一生总是在谋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乞丐,一天不讨饭,一天没饭吃;还有一种,是什么人呢?是买了房子买别墅,买了别墅买独栋;买了独栋买游艇,买了游艇买飞机……永远在物质层面追求。人生首先是谋生,但如果一个人始终停留在谋生境界,那跟自然界的动物有多大距离?动物也在谋生,动物也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养猪喂野菜,有一天给它一碗剩饭,它吃得香,连续喂一个星期剩饭,它不会再吃野菜了。人在这方面跟动物跟猪差不多。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孟子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很少一点点。这一点点,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有的。
这一点点区别是什么?人之作为高等动物区别于低等动物的这一点点区别是什么?那就是,人生还有第二个境界,到达第二个境界以后,人才跟动物之间拉开距离。
人生的第二个境界,是——谋智。
古代智慧的“智”字,与知识的“知”同用。这说明两点之间有联系。当然不是必然联系,有知识之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建立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一个人首先对这个世界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对这个世界产生认知。一张白纸,一辈子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智慧哪里来?有人说,为什么有的人从没受过教育也很有智慧?那是因为那些人非常有阅历。阅历也是知识。知识的样态太多了,不仅仅在教室里课本上。智慧的前提,一定要有知识,要有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有基本分类,不能相互取代。学语文、学英语,让人有最基本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学数学,训练人的抽象思维,懂得世界万物之复杂但最终能抽象为数。人没有抽象思维,便无法总结、概括世界万象。但是学数学,决不能像现在这样一味做题目。我认为,数学学到初中就差不多了,高中不要再做题目,而是教数学史,让学生懂得数学如何一路发展陪伴人类一直走到今天,还将走向未来,懂得数学给人类解决什么问题?数学如何拓展了人类的眼界,提升了人类思维?人类史上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如何提升了整个人类的进步?高中教数学史,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现在这样埋头教、埋头做繁复的题型,像训练动物一样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反复训练,以便到高考碰到同类题型时,不用动脑筋而产生快速反应,像小狗听到铃响就知道吃饭一样快。但是,这种训练到最后,会变成洗脑。很多智商很高的孩子,经过这样长期的反复训练,智商最后被抹平了。洗脑会让人变成只有条件反射的动物。解剖学说明,这样的动物,它的大脑褶皱很平滑。褶皱越平滑,智力越低。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让每个人将来都从事数学工作,而是所有人都需要具有数学思维。学物理,也不是让人一定会解释很多物理现象。不会解释也没有关系,人可以允许自己无知。学物理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宇宙世界、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理,都有规律。物理到最后,就是哲学。物理最终也走向抽象。而化学,即变化之学,与物理相对。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理,但是这个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物理,是常理哲学;化学,是变化哲学。
还有历史。为什么学历史?让人明白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历史感,动物没有。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历史?我说,这不是人的问题,这是猪的问题。猪不会问,所以它不是问题。但问题就在于,我们今天谈教育,很多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被变成了问题。为什么说学历史不是一个问题呢?因为人自然地有一种历史感,有追寻历史的冲动。譬如,谁不想知道自己父母是谁呢?这就是人的历史感。去问一头猪它的亲生父母在哪里,那是笑话。历史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是由人类的属性决定的。动物只是生物学的产物,人类除了是生物学的产物之外,还是历史学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产物。一旦把人的这些属性去掉,它跟动物何异?最后,是地理学。学地理,是学习对自我空间,甚至历史空间的超越。
所有这些,都叫知识。人类掌握知识。动物只有物的世界,人类还有知识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动物只有具体的物可感、可视、可触摸;人还有一个符号构成的世界。人类用知识重新构建着另一个世界,一个超越具体的物的世界。
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谋生,对应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教给他谋生的专业与技能。人生第二个境界,是谋智,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搭建人生的知识框架。
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什么?是谋道。谋生、谋智、谋道,人生的三个境界中,谋道是最高境界。
道,即价值。知(智)与价值区别在哪里?“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这是知识。“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这是价值。
对知识的定义,各种辞典里很多。我的定义只有一句话:知识是对事实的认知。九个字,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要素一,事实。知识的对象一定是事实,不是事实不构成知识。“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是知识,因为这是事实;“孔子是唐朝人”,不是知识,因为这不是事实。没有所谓错误的知识。
要素二,认知。知识一定是已经认知到的,没有被认知的不是知识。“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是事实,是被我们认知到的事实。知识是过去完成时。
所以,做老师只教知识,只教“对事实的既有认知”的危险在于,学生为什么非得通过你的途径呢?他不能去问百度吗?老师的价值如何体现?
孔子讲过,什么人才能做老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什么是温故?什么是知新?很多人把“故”解释为旧知识;“新”,解释为新知识。这种增字译法,其实是翻译古文的一个大忌。把“故”字、“新”字后增加了“知识”这个名词后,本来作为名词的“故”与“新”,作为中心词的“故”与“新”,变成了一个形容词,变成了一个限定词,因此完全抹杀了孔子“故”与“新”的本义。“故”,就是一个名词,“新”,也是一个名词。这两个名词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如果再来看对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事实的认知,那么这里的“故”,就是知识,是已经完成了的对事实的认知。是知识,一定是“故”。知识没有“新”概念。“新知识”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所谓“新知识”,其实是我们在借用、指代“新近获知的知识”。知识本身没有“新”,只有“新近获知”的。知识之新,只有在“新近获知”概念上才成立。“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这个知识本身,没有新旧,只有何时获知的问题。
因此,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并非人们以为的“温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之意,而应该是:“温故”,有知识;“知新”,能在知识基础之上做判断。这里的判断,不是对知识的判断,而是对价值的判断,能如此“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老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教知识,而在能教给学生做价值判断。
考试考“孔子是什么时代人”,是考知识;考“孔子是什么样的人”,才是考价值判断。孔子是伟大的、腐朽的、保守的、先进的?每个人可以有不同观点。现在考试,大家对只有标准答案不满意。标准答案不是答案的错,是试卷的错。考知识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因为知识是有标准的。要改变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卷子,为什么不少出“孔子是什么时代人”,多出“孔子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题?卷子不改,标准答案问题解决不了。同样历史课,中国学生考“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发生”的知识题,日本学生考“甲午战争可不可以避免”的价值判断题。考知识,是考记忆力;考价值,是考判断力。不同的教育,培养不同能力的学生。
人可以无知,但是,不可以无良知。人若无知,也是无奈何。因为知识无限,而人生有限。这不是我说的,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告诉我们,若用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你就废了。追求知识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境界的提高也与知识总量的积累不成正比关系。对于人生而言,知识积累的确要有一个必要的量,温故而知新的“温故”,就是知识的必要的量的积累。做老师,首先,必须有知识量的积累。孟子说“知人论世”。但是,知识积累并不需要充分的量。如果论知识量,后来人都比古人多,但能说后来人都比古人境界高吗?人的境界不是由知识量这一项决定的。决定人的境界的,是判断力,而非记忆力;是“知新”,而非“温故”。
人类有了科学,为什么还需要哲学?因为哲学给了人类整体认识、把握世界的方法。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实还隐含另一层深意:知识很繁杂,甚至很多知识很繁琐,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跟繁琐的知识打交道,最后,人也会变得猥琐,这也是哲学对个人的意义所在。
现在流行很多知识竞赛,无用、无趣、无聊。中国历史上哪个时代太监可以娶妻?厕所在中国古代有哪几种叫法?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有人会问,这些知识难道没有用?我说,知识不成体系就没有用。研究中西交通史,当然要了解胡萝卜传入中国的时间,不但要了解胡萝卜,还要了解胡瓜、胡椒、胡桃、胡豆……但不成系统,装了一肚子七零八碎的胡萝卜知识,你可能顿顿饭都点胡萝卜,就因为老想炫耀一下,老盼有人能来问你。结果可能点一辈子胡萝卜,一辈子都没人问,憋死了。知识到最后,就是这样变得很琐碎无聊的,人也渐渐变得猥琐。孔子学生子夏曾经警告过:“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小知识小技艺,纵然有些可观之处,但君子决不浪费生命在细屑琐碎上。
知识就是力量吗?不,知识未必就是力量,判断力才是力量。我们需要警惕知识。人生需要谋生、谋智,但人生最高境界,是谋道。
反思我们教育工作者,能不能在这个境界上为学生答疑解惑?能不能经得起学生在这个层面上的追问?有人动不动说孔子是个普通人。我以为这是小人之言。君子之言应是“体圣乃得真孔子”。试问,不能体会圣人境界,就把圣人与凡夫俗子拉平吗?孔子天赋高,孔子有更大的道义担当,孔子一辈子都没有停止精神世界的自我提升,而我们搞搞项目,评评职称,打打麻将,喝喝小酒,到70岁了,拍拍70岁孔子的肩说,老孔,咱俩境界一样——如此“去圣”,能得“真孔子”吗?天地生人不齐。普通人可以过普通的生活,不必为此自卑。圣人不是天天产生的,天天产生圣人世界也麻烦。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定有人比我们境界高,一定有人比我们伟大。孔子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一个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那么,说孔子是普通人的那些人,我们是否可以也像子贡一样,问你一个同样的问题呢:“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不犯错误?”请注意,只能回答一个字,并且,不是指一个人终生奉行不犯错误,而是所有人在所有时间里都能遵循这一个字去做而不犯错误!这样的一个字,孔子给出来了。现在做老师的,谁能给出来?谁能经得起学生这样追问?孔子给出了这一个字:“恕”——“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回答,两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今天仍然找不到除“恕”字之外的第二个字能替代,这个字仍然是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群体和平相处的黄金法则。学生子贡问的,是价值问题;老师孔子答的,也是价值问题,这才叫“知新”,是孔子之前没有人能回答的,是孔子心中的良知给出的答案,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给出的答案。这就是圣人,这就是平凡我辈者与圣人的差距。
谋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价值判断,则是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有两个基本功能:传承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传承发展人类的科学与技术。人类教育最初的功能,就是传授文化与文明,而非技能。
早期人类生活需要的技能很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学校来教。《论语》中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孔子学生樊迟问怎么种庄稼。孔子肯定被问得有点蒙,说我不如老农,你去问他吧!樊迟又问怎么种菜,孔子大概这时才反应过来,这小子今天有点犯浑,是来砸场子的,就说那你去问老菜农吧,我也不如他!这个故事,其实还传递了另一层信息:那个时代,种庄稼也好,种菜也好,是不需要专门的农业技术学校来教的。那时的农业生产技能、手工业技能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学会,即使比较专业的技术,可以找一个师傅学,老木匠带小木匠,老裁缝带小裁缝,自古以来,通过师徒授受传承技能。
还是来看孔子。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驾车随行。孔子感叹卫国街上熙熙攘攘人口真多。冉有问老师,人口多了再做什么?孔子说,让他富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怎么办?孔子答:教之。在孔子的观念中,使民富,很重要;富而教民,十分重要。那么,教什么呢?
这个问题暂且放下,再来孟子这里看看。孟子跟齐宣王、梁惠王谈话都谈过一个问题,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使人民收入有保障,使人民拥有恒定的私有财产,人民才有恒久不变的意志。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没有私有财产,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上世纪50年代后期提倡消灭私有财产,好像消灭了私有财产就消灭了资产阶级。列宁在苏维埃革命成功后一再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所以在“文革”时期,农村的自留地全被取消,农民在门前挖一片土种一颗瓜秧,都要被“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结果,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几乎陷于崩溃。其实,孟子早就发现,如果一国的国民没有自己的私人财产,则“无恒产者无恒心”,就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什么都敢做,做什么都无底线。列宁说,无产阶级之所以是最革命的阶级,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是列宁对革命的认识。但是,一个国家总不能始终在革命之中吧?总要安定和谐,繁荣发展,所以,一国之民不能都是无产阶级,不能整天在大街上闹革命;所以,一国之民一定要有恒产,有恒产者有恒心,社会才稳定。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仅仅有恒产,足够了吗?不够。孟子说,还要教育。孟子继承了孔子“庶、富、教”的思想。于是,问题还是回到了教育的功能上,教育,教什么?教育的功能,首先是什么?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设立乡校,“皆所以明人伦也”,教育的首要功能,在“明人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乡校教育,在于教导百姓孝悌之义。孝悌之义不是知识;孝悌之义也不是技术。孝悌之义是什么?是文化、文明与价值观。
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稳定的?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有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队,还有人民的信任。信,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明。子贡接着问孔子,如果这三者必须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再去掉一个,去什么?去食。最后不能去掉的那个,便是民信。民信就是文化、文明的表现。
好的教育,不仅仅帮助人们搭建知识的框架,更要帮助人们建立一个精神的世界与一个信仰的世界。今天的中国,纵然“足食”,纵然“足兵”,却无“民信”,在于价值教育的失败,在于传授文明与文化教育功能的失位。就知识技能教育这个功能而言,今天全社会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且在教育实践上已经做到极限了,甚至已经让今天的教育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只有专业知识,只有技术技能的教育。学知识是为考试,学专业是为工作。考试是为升个好大学,也是为工作。到最后,所有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到最后,中国的教育定义就是打工仔的教育。到最后,父母只会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干什么?将来上好小学;上好小学干什么?上好初中;上好初中干什么?上好高中;上好高中干什么?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干什么?找好工作。孩子可怜啊,那么小就要好好学习,好找工作。有一个大学老师的女儿,才上小学,她曾经这么回答:爸爸,学习好也是要死的。
真是神回复。
她让我们思考:人总是要死的。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更好的人生?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浦江学堂成立。
敬请关注:北京朝阳区图书馆朝阳文化大讲堂精品项目“金台书院”携手鲍鹏山教授创设的“浦江学堂”国学“德金班”2016年北京招生信息。
报名联络:010-58481659/15313298421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