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孟子的中华——刀锋与笔锋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01

之一 截然不同的两副时代面孔

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多年,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为什么说孟子的时代是大时代?为什么孟子的时代有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孟子又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从今天开始,分三期发表鲍鹏山教授2015年8月在广州专题演讲《孟子的中华》整理校勘稿。


站在这个地方,今天我还是有一点压力。我一看到“岭南”这两个字就怦然心动,因为太有文化了。我们知道中国近现代最有革命性的地方就是在岭南,即使在传统文化里面,岭南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因此,我对岭南这个地方一直很向往。我在其他的地方也做过一些演讲,但是在这里,对诸位还是第一次。


刚才主持人对我的题目做了一个分析,为什么叫《孟子的中华》?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觉得一个民族,它往往是由这些民族的先驱塑造出来的。因为我们有孟子这样的一些人,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民族,有这样一个民族的风度和气派。它跟我们古代伟大的先人有关。我今天讲一讲孟子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大时代。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魅力的一个时代,一个战争的时代。我们讲到中国历史的时候,一讲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不得不向春秋和战国投去我们特别尊崇的目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最有原创性的时期,而且可以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元素都是在这个时代里面被建立起来的。


有一个德国的思想家叫雅斯贝尔斯,他曾经把人类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称之为“新时代”,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在这个时期里从蒙昧的状态进入了现代。人们用系统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人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人类自己,来认识人类自己,并且能够从道德的角度来确立人以及整个人类的历史使命。这个时代在西方就是古希腊时代,在中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孟子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我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大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两个基本特点,我把它称之为“孟子时代”的两副面孔。哪两副面孔呢?第一个,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残忍的时代,是一个血腥的时代。杀伐征战,合纵连横。我们看看司马迁《史记》上记载的在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的规模,以及每次战争死亡的人数是触目惊心的。长平之战,除了放走200多个小兵回国报信,最后坑杀的俘虏就达40多万。现在西方的很多学者怀疑《史记》中的这些记载是否真实。但是,我在这儿说一下我的观点,我对于司马迁是非常信任的,我相信司马迁对于战国时期双方战争投入的兵力的规模,以及战争结束以后双方死伤人数的记载,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司马迁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所以,在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死伤是非常巨大的,孟子对此也有他的描述。


即使在战争以外又是怎么样的呢?孟子对于他那个时代的诸侯们做的道德的判断是什么?这些诸侯,在那个时代都集体犯了一种病。什么病呢?嗜杀。杀人对他们来说不是军事需要,是心理需要。他们一天不杀人他们一天不舒服,已经变成这样了。而且孟子还讲了这么一句话,“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这就是孟子对他那个时代做的评判,“王者不作”。那老百姓是怎么样的呢?老百姓是“憔悴于虐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说这个时代仅仅是的一副面孔,我们怎么能够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大时代呢?这个时代还有什么魅力呢?为什么这个时代还值得我们去尊敬呢?


因为,这个时代还有另外一副面孔,就是“处士横议,众说纷纭”。与诸侯放恣同时相对应的,还有这个“处士横议”。“处士”是什么呢?处士就是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孟子就是士,庄子就是士,荀子、韩非子都是士。这些“士”在那个时代干什么?横议。横议就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诸侯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读书人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正因为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以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所以,这个时代才有自己的光荣——不光有残忍,还有人道;不光有诸侯的刀锋,还有这些处士们的笔锋、词锋;不光有诸侯们的残忍,还有孟子、庄子的仁义道德。


历史已经走过了那么多的时代。那些诸侯们曾经泼洒的血腥早已消失了。但是这个时代处士们所创造的文化,依然深深植根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面。这就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伟大的文化遗产。孟子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大时代里面,我们刚才讲到了“处士”,所谓“处士”就是没有官职的读书人,读书人在这个时代偏偏非常有地位,从我们中国后来的时代看,大家都不能理解,因为在中国后来漫长的时代里面,一个读书人如果他没有做官,没有考中科举,没有做官的资格,他在社会上是一点都不受人尊重的。一旦做官了,相邻、士绅都很尊敬他,纷纷给他送钱、送礼物。中国后来读书人受人尊重,是因为有权,或者说你将来有可能掌权。中国古代人尊重读书,是将来有可能做官。但是,在孟子这个时代非常有意思。这些读书人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官,所以他们才有特别的自由,才特别受人尊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有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颜斶,有一天他突然来了情绪,想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是战国时代非常有名的国君,跟孟子的关系非常好,孟子的一生就主要跟齐宣王打交道。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国君,读书人进去了之后站在门外,国君却高高在上,两个人讲话相互听不见,因为距离很远。后来齐宣王就说,颜斶,你走近一点。可颜斶站在老远的地方也说,“王,前”。齐宣王一听,脸色就不好看了。齐宣王是那个时代的国君里面最有教养的一个,为什么孟子在他那里呆的时间比较长?就是因为齐宣王能够忍受他。所以,此时此刻他只是脸上不悦而已。齐宣王手下的人就看不惯了,说你这样做可不好,你看我们上面是国王,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你怎么能让国王走近呢?难道你认为一个读书人比国君尊贵吗?颜斶说,当然是读书人尊贵,诸侯不尊贵。回答得非常干脆,一点犹豫都没有。这个时候齐宣王就生气了,你要讲出根据来我就放过你。读书人就说:以前秦国亲王带着大军来讨伐攻打齐国,齐王下了两道军令,一个是针对死去多年的读书人柳下季。秦王对他的军队说,“有敢去柳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你们要敢到这个人的坟墓周围五十里砍柴就杀无赦。另外一道军令就是“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颜斶说:“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陇也。”从秦王军令就能看出,一个死去的读书人的坟墓比一个活着的国王的脑袋还尊贵。齐宣王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请颜斶做老师,说这样一来你的妻子、儿女都可以穿名牌服装了。读书人颜斶怎么说的呢?他说我没有兴趣,我还是要做我的乡野之民,我也不需要车,“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没有肉吃,我饿的时候再吃饭就香了,吃饱了以后我安闲地散步,我不需要有权有势。我不知道这个读书人今天来见齐宣王是来干什么的?好像就是为了来教训教训他的。


齐宣王后来还碰到另外一个人叫王斗,这个人就更糟糕。有一天他也跑去见齐宣王,他也站在门口。齐宣王一听很高兴,赶紧让王先生进来。手下说,我们的国君请你进去。王斗就说,请你们的国君出来。理由是什么呢?我要进去见他,我就是趋炎附势,如果他出来见我,就是礼贤下士。与其我趋炎附势,不如他礼贤下士。齐宣王的手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跑去跟齐宣王说那个王先生让你出去。齐宣王一听,就赶紧说,你们跟王先生说等一下,我马上就出去。齐宣王赶紧走到门口,很亲热地拉着了王斗的手,说,王先生你这么远来教导我,既然来了就不要有什么忌讳,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可是,王斗怎么说呢?他说,我哪敢正言直谏,因为我的上面是一个昏君,我哪敢跟你讲真话?齐宣王一听不高兴了,两个人就冷场了,也不知道说什么了,我虚心跟你讨教,你说我是昏君,我们下面就没有办法对话了。后来王斗就说了,你们齐国以前的齐桓公有五个爱好,就干成了大事业,做了霸主。齐桓公是齐宣王最崇拜的人物。王斗说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就是因为他有五个爱好,你已经有了四样了。


齐宣王听了特别高兴,说那你说一下我到底有哪几样爱好是跟齐桓公一样的。王斗说,齐桓公喜欢马,你喜欢马;齐桓公喜欢狗,你喜欢狗;齐桓公贪财,你也贪财;齐桓公好色,你也好色。最后一条,齐桓公爱好人才,这一条你不行。我看到《战国策》这一段,也在想,这王斗也不知道今天跑去见齐宣王到底是去干什么?因为他的话说完了,这个故事也结束了。


那么,他们到底来干什么呢?我告诉你,那个时代的这些读书人,他们就是干这个事的。


我刚才举了两个齐宣王的例子,我现在举一个魏国的例子,魏国魏文侯,他的老师,他的儿子,这三个人的关系。有一天,太子驾着马车在大街上走,前面来了老师田子方的马车,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两者相遇,地位高贵的人先行,那么太子的马车应该先走。但是,战国时代的太子一般都比较懂事,一看到老师的车来了,他赶紧让他手下的人把马车赶到路边避开,自己从马车上下来,非常谦恭地站在路边上,拱着手让老师先过去,但是田子方看都不看就高昂着头过去了。这个时候太子觉得很没有面子,礼尚往来嘛,我恭敬你你也应该恭敬我,怎么这么傲慢呢?就拦住老师的马车问他,你要告诉我,到底是富贵者可以骄人,还是贫贱者可以骄人?太子问这个话的时候,他心里是有一个答案的。他认为这个选择题的答案一定是富贵者可以骄人。其实就是告诉你,贫贱的人应该谦虚一点。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把这个选择题交给了田子方去做,田子方马上就回答:贫贱者骄人。贫贱人才真正有资格傲慢。太子有一点想不通,说你跟我讲一下道理,为什么呢?田子方说,很简单,像我这样普通的读书人,我到你们魏国,你的父亲对我好,你对我很尊敬,我呆得舒服我就呆下去,我呆得不舒服我下午就走了,我到齐国去,到哪一个国家都可以,到时候我扔掉魏国就像扔掉一只破鞋,你们对我来说就像一只破鞋,我现在穿得舒服我就呆在这里,但是,你现在不舒服了你可以到哪里去呢?


所以,那个时代的士为什么可以如此傲慢?在我们后来看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骨气?是因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无产。他没有产业,所以他没有顾忌。我们都记得列宁曾经讲过,无产阶级为什么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因为他没有东西可以失去,而他革命后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第二,无国。朝秦暮楚就是描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早晨还在秦国,帮着秦国打楚国,后来觉得秦王不够义气,晚上就帮着楚国打秦国。无国就表明他们自由,他们没有国籍。假如说荀子是赵国人,庄子是宋国人,孔子是鲁国人,我们只是说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祖国的概念,他们都是周游列国的。所以,以前人讲屈原是爱国主义,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像孔子,他是鲁国人,他周游列国跑了那么多国家,他到晚年才回去呆一呆,他年轻的时候,自己能干的时候他跑到齐国,跑到宋国,跑到卫国,他从来不会跑到自己的国家去,他都在帮别人的国家出主意,难道我们可以说他是叛国吗?所以,在那个时代因为无国,所以他们很自由。


当然,光有这两点还不行,但即使有这两点,仍然不能说明士为什么受人尊重。普通的老百姓也无国、也无产,为什么国君不尊重他?因为还有一条:有用。有什么用?他们是高级智囊。谁有智慧,他在那个国家就有重量,因为他有更多智力的资源。所以,在那个时代有很多人都在自己的家里面养士。我们今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那时代怎么样呢?恰恰相反,甚至到了最后,这些战国君子们养的很多人都算不上士了,比如说孟尝君,别人跑到孟尝君家说我到你们家来当门客,孟尝君说你有什么专长?我会学鸡叫,也行,那你来吧。然后就去了。突然又来一个人,你有什么专长?我没有什么专长,我偷了几年东西,我会钻狗洞。也行,那你也来吧。鸡鸣狗盗说的就是这些人。又来了一个人,问你有什么专长?他说我什么专长也没有,我就会扫门档。那好吧,你也来吧。


所以说从这里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哪怕你不是士,你冒充士都可以有一碗饭吃。因为士的地位很高,所以他们才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他们才自信、自大、自负,因为这样,他们才敢以一个匹夫的身份议论天下。孟子也好、庄子也好,他们谈论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自信?时代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自信。孟子就恰恰生活在这个时代。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