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文心雕虫】子为什么不语(二)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鲍子文心雕虫】 为你隔日推送——鲍鹏山旧文名篇;鲍鹏山第一时间首发新作;鲍鹏山推荐阅读的大家好文。




孔子做老师,虽然自称“诲人不倦”,其实他并非有问必答,也并非百问不厌,比如他就公开宣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没有主动性的,不教,还好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可能是智商问题,不教,就有点歧视了。要知道,能举一反三,不是一般的智商,连子贡这样的人,也才能“闻一以知二”呢(《论语·公冶长》)


所以,孔老师是有脾气的老师,绝不像我们今天的老师,天天陪着学生做题目,用一个原理或公式来套做无数个古怪百出的题目,这样弱智的教育,教育孩子如同训练狗熊猴子形成条件反射,孔老师是理解不了也耐受不了的。只有今天的老师,被这样弱智的教学方式搞得一点脾气也没有了,才可以称得上是做题千遍也不厌倦的“诲人不倦”,不过这样的“诲人不倦”,有时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毁人不倦。


在上一篇(《子为什么不语(一)》)里,我们讨论了孔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那是《论语》中明确记载的。其实,除了这些明确记载的“子不语”,还有一个更大的、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子不语”,隐藏在《论语》的背后。


我们知道,《论语》的最早编写者,是孔子的学生,《论语》的内容,也主要是孔门师生的问答。所以,读《论语》,就可以知道孔门师生平时讨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就可以知道孔子平时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孔子没说什么?不说什么?也许是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孔子没教(或不教)学生什么呢?


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孔门师徒讨论仁,讨论礼,讨论孝,讨论事君事父,讨论兄弟之道,讨论修身之途,讨论进德之阶,还有朋友之义、学习之法等等等等,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学生问孔子知识问题,看不到孔子教学生专业技术!


我这样说,也有些绝对。《论语》中还真有一个学生问了孔子一个技术问题,但是,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还痛骂这个学生为小人。这就是《论语·子路》篇中有名的樊迟学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在痛骂樊迟为小人,拒绝回答他的为稼、为圃的知识、技术问题之后,马上揭出三个概念:礼、义、信。礼义信是什么?不是知识,更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其实,人之一生,有三种需求,也因此有三种境界:谋生、谋智与谋道。谋生为养活自我,谋智为认知世界,谋道为认同价值。与之相应的学习或教育,则分别对应为技术(专业)、知识和价值。谋生、谋智固是为人之所必须,而无价值约束之谋生,无价值操守之谋智,其灾难性后果,今日之中国人,当感受更为亲切而痛切。今日中国社会之最大危险,乃是全社会严重缺乏价值判断力;今日中国教育之最大失误,乃是专注于技术、专业和知识,而忽略了价值认同与价值判断力的养成!


其实,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不少问题,有一次他甚至一口气问了孔子三个问题:“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孔子夸他“善哉问!”(《论语·颜渊》)认为这才是善于学习者真正要关心的问题。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夸林放:“大哉问!”(《论语·八佾》)林放不问有关礼的具体内容,不问一定场合下具体的礼节、礼数和礼仪这些知识性问题,而是问“礼之本”——礼之背后的价值问题,孔子以为这才是有关“大”的学问,这才是“大人”要关心的大问题。“大学”者,学大也!大人之学也!


教育,至少要以教出好人为第一目标。


做人,至少要以做个好人为最低标准。

本文选自《孔子如来》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