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9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与上海浦江学堂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学而篇第一
[今译]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丧葬之事,不断地追念祖先,这样做,百姓的德行就会自然归于仁厚了。”
[注释]
①终:寿终,指父母去世。
[导读]
在儒家看来,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并虔诚地不断地追念祖先,是“孝道”的重要部分。抓住了这个重要环节,通过丧葬仪式的不断强化,“孝道”就会深入人心,人民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
顺便说一下,曾子是出名格的大孝子,他的孝行和孝言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据说《孝经》就是他写的,《孝经》中有关孝的格言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句话是曾子说的。为什么我们要“慎终追远”?“终”和“远”,都指死去的人。“民”,指活着的人。慎重对待、不断追念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活人德行“归厚”——这里是说:生命有厚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
德,在古代的含义,要比我们今天复杂得多。今天讲“德”,只是单指人的道德、品德。古代之“德”,是一个人品性的总和。从老子的角度看,就比较容易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合二为一的。“道”和“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是共性的东西,人有人道,狗有狗道,人道就是符合人之共性,狗道就是符合狗之共性。道是整体概念,而德,是个体概念,是一个人各种品性特征的总和,以区别你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人。所以,孔子讲“民德归厚”的“德”,是指一个人内心中种种的涵养,是人的生命的厚度全部叠加在一起了。
这几年清明节开始放假一天了,这很好。在座的诸位,清明节有时间一定要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上个坟,磕个头。你说为什么一定要上坟磕头?这世界又没有鬼,又要烧纸又要磕头,都是迷信。但是,我说,你不要把它当作迷信,这是一种文化。这里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在里面。我们是从祖先过去那里来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现在。他虽然去世了,我们仍然怀念他,这叫人心醇厚。到祖先坟头烧纸烧香磕头,不是为死人好,是为活人好,是让我们活人感觉有根,有归宿感。这很重要。所以,这些都叫学。人有规矩了,做事情有规矩了,这都叫学,都叫有文化。
这个规矩,你可以说它好,也可以说它不好。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它传承下来了,是历史的一部分。我家乡原来有一座庙,明朝六百年历史的古庙了,后来被拆掉了。你说一个小孩一生下来,他旁边就有一个六百年的庙在,那他的生命,一开始就会蕴涵文化与历史的厚度、深度,是不是这样呢?
注意这个“民德归厚”,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的或者全体老百姓的道德品德好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是自足的,个体就能总和,人性的总和,“德”就是这种总和。“民德归厚”,就是使人民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变得深厚。
没有历史感的人,人性是浇薄的。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请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