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95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今译]


孔子评论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得到这种品德的呢?”


[注释]


①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宓,一作虙,《康熙字典》引皇甫谧云:“孔子弟子虙不齊,後人云濟南伏生,卽子賤之後,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爲宓也。”


②若:此,这,那。


③第一个“斯”,是代指子贱这个人。第二个“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哪里,怎么,怎样。  取:取得,获得。


[导读]


鲁国是君子之乡。其先祖,有周公;在当代,有孔子。子贱生长于斯,受其薰陶,而有君子之德,不亦宜乎!


孔子是在夸子贱吗?他是在夸鲁国哩!

[花时间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子贱,也是孔子的弟子。这一章中很多则都是孔子在评价他的弟子。“君子哉若人”,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评价真的很高。在前后连续评价几个弟子的“子曰”里面,孔子对子贱的评价可能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么说?和下面5·4则对照起来看。


下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句话,孔子评价了这么多弟子之后,子贡在旁边着急了,赶紧问老师:我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女,器也”。孔子有一句名言,就叫“君子不器”。所以当孔子对子贡说你是一个“器”的时候,明显对子贡是有一个贬低的,对照他评价子贱,“君子哉若人”,显然子贱境界比子贡要高,子贱是“君子”,子贡是“器”,既然“君子不器”,那“器”就是非君子。这是对照起来看。


但是,在这一则,孔子实际上重点不是在讲子贱是什么人,而是在讲一种伟大的文化土壤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为什么子贱能够成为君子?因为子贱生长于鲁国,成长于鲁国,而鲁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是君子之乡。那时,鲁国和卫国在文化上,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


鲁国,是周公的分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分封地。周公和康叔是兄弟俩,还是亲兄弟。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他们兄弟有好几个,老大是被杀掉了,周武王是老二,后面还有管叔、蔡叔、康叔,康叔排第九,和周公是同一个母亲生的。这对兄弟感情好,这两个国家也靠得近,他们的血缘关系也最亲。历史发展到孔子时代,这两个国家看起来国力也最弱小。但是另一方面,这两个国家文化也是最深厚的,有很多像子贱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比如卫国的蘧伯玉,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君子。孔子到卫国去,就住在这个人家里。这人一辈子都在提升自己,到50岁的时候才来问候孔子。


来看一下后面的14·25。孔子到卫国去了,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以前孔子还住过他家,后来卫灵公给孔子拨了一座公寓住,他就搬出来了,蘧伯玉还经常派人来问候孔子。那么今天,他又派了一个使者来问候,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孔子请使者进来坐下说说话。一般人不是随时能进孔子室内的,都要经过孔子弟子的报告与允许,进来了更不一定就能和孔子一起坐的。这说明孔子很尊重蘧伯玉,对他的使者待遇也很高。坐下后,孔子和使者拉家常说,“夫子何为?”你家老先生最近在家做什么?这话很平常,问的也是日常生活,但是使者的回答是,“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问的和答的,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我们是不是经常在家炼炼身体,写个字画个画?但使者的回答是什么?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有做到。这个回答真是太好了,“欲寡其过而未能”,想一辈子不断减少过错而“未能”。


未能,《礼记·大学》上的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个“止”,实际上是“不止”的意思。因为“至善”是一个不断向上的概念,让你“止于至善”,是让你不断向上,不断向上,便有“止”也“不能止”,所以,“止”也是“不止”的意思。“不止”,也就是“未能”嘛。所以,遽伯玉使者的这个话,讲的真是太好了!蘧伯玉家的一个使者,都能讲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我们说鲁、卫都是君子之国。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后来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意思,我们交往的人群很重要,常年跟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举个例子,你把一个人放到监狱里去,让他跟犯人待几年下来,你会发现什么?他会觉得犯人里面也有很好的人。当然,客观上讲,犯人里面是不是有很好的人?也有。但问题是,他在那个环境待时间长了以后,他的标准降低了。他在那里面也能交到好朋友。但是,孔子讲过一句话是什么?叫“无友不如己者”,他常年待在监狱里,他自然会调低交友的标准。调低对他人的判断标准没问题,但问题是,他随之给自己的标准也降低了。再比如,大街上你随口吐痰,正好给人抓住了罚款。你说,凭什么罚我,他不也吐了一口?对,他也吐了,但你把自己的标准降低,向他看齐了,还有人不吐呢,你怎么不向他学?你向吐的人学,标准取向就有问题了嘛。


同样,反过来,你常年跟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关键看你把什么当作标准。


所以孔子“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这句话重点不是在夸子贱,而是在夸鲁国,夸鲁国这个文明古国。也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人的成长,确实是需要环境的,很重要。后来孟母三迁,也是给儿子不断向上找标准。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