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86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里仁篇第四
参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时,(因其不得自作主张,便只能)考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他有了行动的自主权)则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够长期不改父亲在世时的为人处事准则,可以算是尽孝了。”
[导读]
鲁迅先生曾痛斥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他说,假如猴子都遒从这一原则,没有一个敢于下树来,则人类至今还是树上猿猴;更推上去说,人类原先来自海洋生物,如果这些海洋生物都不敢改变其父之道,没有一个敢爬上岸来,则人类至今还是海底的水族。人类总须不断革新,才会进步。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如此。
鲁迅先生的话当然不错,尤其是在他那个时代,针对那时的保守势力时。历史上,孔子这句话也确实成为一些人维护旧传统反对变革的理由。但是,就孔子本人而言,他此处只是在说一个儿子对于去世的父亲的感情问题,在他的观念里,孝顺,家庭的和睦,比发展进步更值得我们珍重,或者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选择家庭亲情。毕竟,一切发展、进步,都以幸福和谐为目标,都以人性的善良和仁爱为基础。对死去父亲的尊敬并由此引起的对父亲生前之道的维护,正是人性中柔软温馨的一面的表现,它也许不够功利,但自有其价值。
也有人为这“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辩护,说“道”,一般指正确的东西。
[花时间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学生分享:“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管把这三年解释为就是三年,还是解释为多年,我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宿舍的同学最近读《论语》,劈头盖脸问我的就是这句话,她跟我列举了N种情况,比如这父亲是个强盗,父亲没干过好事,我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即使父亲也不是坏人,我三年要按照父亲的那个方式去做事,那人生有几个三年?我三年就不能有自己的做法吗?我没跟她讲道理,讲了我的一个经历。我奶奶去世,是在我们家的一个祖宅里,这意味着我奶奶从18岁嫁进来,就一直是在那个院子里生活的,我父亲也出生在那里,一直到我出生,奶奶一直在那里生活,一直到最后奶奶在那里停了三天的丧期过后去下葬,一直都是在这院子里。农村其实有一个规矩,人刚去世的时候,屋里的陈设是不变的,水杯就那样摆着,里面的水也不倒,枕头和被子都是原样叠整齐了放在那儿不动。我在那个院子一直过了“五七”三十五天后才离开。那时候,我丝毫没有想到我是不是在守孝,我是不是在守一个规矩,脑子里没那根弦。我当时发了微信说,我对奶奶最大的纪念就是,我在你生活过的地方,过着和你一样的生活。这就是我的一个感触,像奶奶没走一样。我觉得,亲人去世的第二天家里整个就变了样,其实是很苍凉的一件事情。对,其实这就是我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最直观的一个理解。不是说你要三年守孝,守的是一个礼节,实际上是你不忍心去改弦易辙。它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情感,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做,是不忍心这样做。)
鲍老师:讲的好。
(学生分享:礼一方面是用来释放情感的,让你的情感达到一个点,就是孔子说的,临丧要哀,哀就是释放情感。但是哀也要恰到好处,你不能说父母一死,你也不活了,哭得昏天黑地,这也不符合礼。哀要释放,哀到一个程度,要收回一点。颜回去世了,孔子哭得很厉害,学生也都这么劝他,可见,礼是对情感的一个节制。)
(学生插话:守丧三年,现在的人没办法做到的。)
鲍老师:孔子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慢。今天要人守丧三年,显然是成问题了,所以礼制,不同时代,有损益,有增删,它会有变化,这就对了。但原则不会变,比如说“临丧哀”,这是必须的,不仅在自己家里,去参加别人的追悼会,你也不能高谈阔论、喜形于色吧。起码你的行为和这个环境不和谐。礼是什么,就是提醒人在不同的场合,要有适当的表现。表现一种情感,表明情感上的认同,还表示你是一个有规矩的文明人。实际上也是人对于文明的一种认同。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