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72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里仁篇第四
[今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哪怕仅仅在一天的时间里把自己的力量用于实行仁德的人吗?我还没见过力量不够的。这样的人大概会有,我没见过。”
[注释]
①尚:超过。
②盖:大概。
③未之见:未见之,没看到过。
[导读]
孔子常常有这样悲哀的叹息。他这是在鞭策世人,更实在鞭策他的学生们。真正一心向善,一心向仁而不求名求利的人在哪里呢?他的那些学生也做不到吗?冉求就当面告诉过他,他是“力不足”,做不到。
但“仁”真是那么难,离我们那么远,需要力气才能得到吗?实际上这只是一念之差罢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焉。”——只要我愿意行仁德,仁德马上就会附着在身上。我不愿意行仁义,那仁义也就远远的离开我了。
[花时间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段话也挺有意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力不足者”。你看他有两个“吾未见”。孔子经常讲“吾未见”或者“吾未闻”,他“未见”、“未闻”的下面说到的,往往就是一个正面的东西。孔子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普通的理解就是孔子在给学生一点压力。我没看到你们这么多学生里面有好好学习的人。每个学生听完都会很羞愧,对吧?有压力。从教育学生的角度看,孔子很少有鼓励式教育的。他都是打击式教育。
如果我们再放开一点去想,假如孔子不是故意给学生施加压力,那可能是什么?可能孔子对普遍的人性是有失望的。
孔子很有意思。比如孟子,他讲人性善;比如荀子,他讲人性恶。孔子呢?他没讲过人性善或恶,但是他老是说,吾未见好学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吾未见其明也……那么,是不是他对普遍的人性是失望的呢?我们不说人性一定是善还是恶,但如果我们完全顺从人性,可能真的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做事情可以顺其自然,做人不能顺其人性,人性总是好逸恶劳的。
按理说,在那个时代,孔子身边的人可以说是最上进的人了吧?不说最上进的人都在孔子周围,但肯定是“好学”“好仁”上进之人的比例是最高的了,不然他们跟着孔子干什么呢?即使这样,孔子还要说他“未见”、“未见”,一辈子没见过“好仁”之人,“好学”之人。当然可能孔子的标准比别人高,但对人性普遍失望的情绪,虽然表达得委婉,还是非常明显的。
喜好仁德者和厌恶不仁德者,是两种人。“好仁者,无以尚之”,是说“好仁”是最高境界,没有比它更高的了,一心追求仁德。次一点的,叫什么呢?就是“恶不仁者”,讨厌不仁者。一个人,他讨厌不仁的时候,他未必自己就追求“仁”;虽然他自己未必就能够“仁”,但是他可以做到什么呢?做到不使“不仁”影响自己,你讨厌这个东西,你肯定远离它嘛。这叫“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比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讨厌别人大声喧哗,一般来说你在公共场所你不会大声喧哗。
再看下面,“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孔子就更失望了,有这么一个人,哪怕能用一天的时间专注于做仁德之人,行仁德之事,心中一直放着仁德,或者把心一直放在仁德之中吗?没有,他一天都做不到。所以孔子后来说学生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称赞颜回可以做到连续三个月其心一直在仁德之中,而其他的人,是“日月而至”,什么叫“日月而至”呢?就是隔三差五,偶然哪一天想起来我要做仁德的人,忘了要做一个仁德的人。一般的人,平常很少用仁德来要求自己。比如我们早上一起床,想今天要做的工作,要把这个事做好,要把那个事做好,很少会想今天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这就是区别。
有人说这就是“力不足”。孔子说的“我未见力不足者”,这个“力不足者”,我认为孔子可能是有所指的。因为冉求曾经讲过一句话,叫“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喜欢老师你讲的道,但是我力有所不及,这则在《论语》的6·12,我们放在一起看,读论语就是这样的,交叉着看才能看明白。
你看,冉求在找借口嘛!肯定是孔子质问他,你小子怎么不努力,对吧?“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老师,我不是不喜欢你讲的这个道,可是我好像天赋不够,力量不够,悟性不够。冉求给自己找借口。孔子怎么说呢?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如果真是力量不够,那一定也是等到走不动了再停止嘛,这叫“中道而废”,可是你怎么样,你自己先给自己画了一条线,现在就不走了,先确定自己不行,干脆就不走,所以这不是“力不足”。“力不足”总要有一个过程,先做,做到一定程度发现做不动了再停止。所以孔子这里讲“我未见力不足者”,就是针对冉求这样的一类的人说的。这一类人,很多。
他们总给自己找借口。比如今天我们读圣贤之书,讲圣贤之道,很多人就说,我们不就是普通人嘛为什么要读要讲?你知道吗,你要是碰到孟子,孟子会说你什么知道吗?“自暴自弃”。圣贤也是普通人,但他鞭策自己一直往高里走,走到最后,不圣也贤,哪怕称不了圣,也成为贤;称不了贤,至少一辈子没有恶。一辈子没大恶也就算贤了。不圣也贤,人要往上走。所以这些人老是以普通人没那么高的境界为借口,你对高的境界都不向往,甚至还有点不屑一顾,就是孟子讲的典型的“自暴自弃”。
为什么孟子讲人性善呢?就是给大家确定个前提,所有的人性都是善的。你的人性和尧舜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尧舜可以做到,你做不到?那就是人家去做了,你没做。为什么你不做?因为你自暴自弃。“自暴自弃”的成语就是孟子给我们创造的。他就写了这样的一种人的状态,非常普遍的一种人的状态。那么孔子说“我未见力不足者”,也许有人真的不行吧,但是我还没有看见。在孔子看来,一般的人不上进或者达不到某种境界,都是由于自己不努力,而不是没有力。汉语“努力“这个词很好。汉语的诠释让人喜欢啊:力的前面,加个“努”字,是“努力”;加个“尽”字,是“尽力”;加个“竭”字呢,就是“竭力”,这说明什么?说明“力”,是有挖掘的空间的,是有“潜力”的——潜在的力量,再努力一下,还有力,用尽力,还有力,竭尽力,还会有潜力。所以有的时候我想,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就与此有关。很多人借口,哎呀我尽力了!尽力了不行,力是不会尽的,当你讲尽力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在找借口,因为力不可能尽,所以要努力,努力到最后还要竭尽全力,挖掘潜力。成功的人就是努力的人,最成功的人就是竭力的人。不成功的人就是动不动就说我已经尽力的人。你真的不断去努力了吗?
我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在生产队干活。我妈妈就给我讲过一句话。那时生产队成年男人劳动一天拿10个工分,成年女子劳动一天6.5分,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一天是3.5分。干活的时候,你会看到有的人很卖力气,有的人偷懒,这都能看得出来,真的是人性不一样。我妈就跟我说,你干活要卖力哦,不要省力气啊,力气没必要省!为什么?你今天用完力气了,一觉睡到第二天天亮,又有了。你今天没用完力气,第二天一觉睡醒和别人一样,你前一天的力气不会储存到第二天,尤其年轻人睡一觉就又有了嘛,所以要把力气用完,做事要不惜力气。这个话讲得我印象特别深刻。
《论语》7·30则有句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焉”。我们通常会把仁德看成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觉得要经过一辈子的努力才能达成。不是的。你今天想做一个仁德的人,你今天可能就是一个仁德的人。就在一念之间。就像我刚才讲的,早上起来洗漱后,穿戴整齐准备出门上班,想的不是今天要完成什么工作,而是今天我要做个仁德的人,那么,就在这一念瞬间,仁就在你心中,“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一种修养的体会。这种体会,不仅是孔子这样的人有,佛教是不是也是这样?基督教也是这样,对吧,就是为善一念之间,为恶一念之间,为君子一念之间,为小人也是一念之间。一念很重要。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浦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浦江学堂成立。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