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66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今译]


孔子说:“身居高位,却没有宽容的肚量,行礼却又不能恭敬认真,参加丧礼却没有哀痛,我拿什么眼光来看他呢?”


[导读]


大德容众,大道容下。居上位有权势者最忌苛酷,为其手中有权,可以为所欲为。有权势而又苛酷,小民就没有生路了。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一切敷衍而无敬谨,一切随便而无虔诚,此何人哉?惫懒人也,怠惰人也,无心肝人也。此种人,孔子能怎么看他呢?我们能怎么看他呢?  

[花时间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里显然孔子是在批评一个什么人,显然,这人还是在上位者。如果孔子这句话是在鲁国说的,那肯定是鲁国“三桓”家族的人了。这个可能性特别大。为什么?因为孔子遵守一个原则。“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到别的国家客居,不直接批评别国的大夫。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则理解为孔子在鲁国批评本国的大夫“三桓”,但《论语》记录时省略了这个背景。为什么省略?有这么两个原因。   


第一个,从书写条件上讲,古代的字是刻在竹简的,不像我们今天书写这么容易,所以写字记事一定要简略。第二,孔门弟子们最初编辑《论语》时,实际上彼此都知道这一句话的背景,事过境迁,我们不知道它的所指了,但在当时,甚至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明白。所以啊,假如你知道你的书能流传到100年后,那你最好别忘记把背景写一下啊。(笑声)


顺便有一个问题我也说一下。我一直觉得《论语》最早的版本,就是孔子的弟子们在给孔子守丧的时候编的。当然这种观点有一些人不同意。他们认为这里面好多的东西可能都是后人想象出来的。但是你看《论语》里的记载,有很多细节,有的真是非常细。这个不在现场、不熟悉现场的人,是编不出来。那你可能会说,后人也可以编啊。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编呢?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每个人不同的口气、动作,都特别符合身份,这种细节,没有经过现场的人有什么理由去编?编能编得这么真切吗?我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做判断的。


孔子这里一番话肯定在当时有所指。我们前面也说过,像孔子这样的人讲话,除了有具体的所指之外,还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有超越性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他可能是骂“三桓”中的哪一个大夫的,比如季桓子,也可以理解为骂一般意义上的在上位的从政者“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忘记是美国还是法国的一个电影,里面有句台词特别好,“最强大的政权一定是最宽大的政权”,“居上不宽”,什么都不能容忍的政权,一定是最虚弱的政权。“为礼不敬”,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祭天、祭地、祭祖宗的一些礼仪场合下不够恭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不讲规格、不讲品格。“临丧不哀”呢,儒家特别看重丧葬之礼,“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曾子讲的话,这个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


所以孔子对统治者这个评价,挺有意思。


扯开几句吧。说到孔子和鲁国“三桓”的关系,他们确实有政治观点、政治理念上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从各自的人品上讲,彼此还是互相尊重的。那时候的权力斗争,跟我们后来真的不一样。后来是赶尽杀绝,越阴险、越卑鄙、越下流越好。那时候真是有贵族风范。孔子在外面颠簸流离14年才最后回到鲁国。季桓子临死之前,让人给弄了一辆车,要到鲁国的城头,最后看一眼鲁国的山川、河流。他感慨说,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强大起来的,就是因为我不好,得罪了孔先生,让他走了,失去了机会。这是季桓子临死之前,非常真实的一种感情和忏悔。他还留给自己儿子季康子一个遗嘱,让把孔子找回来。这才是贵族风范。有贵族不会用下流手段。有人说鸿门宴,项羽这个人政治上太不成熟了、政治上太幼稚了,怎么能放走刘邦呢?他们说的政治成熟是什么呢?就是不择手段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项羽是有贵族血统的,是贵族作风,趁着人家喝酒把人杀了,有辱他的贵族门风,他一定不会干。这就是贵族的思维方式。什么样的人会干?刘邦。


把这视为政治幼稚,这都是没文化的人说的。孔子家族的祖先,那个宋襄公,说“仁义之师”的宋襄公,不也有一个故事嘛。宋襄公跟楚国打仗,楚国军队没摆好阵,他不进攻。楚国军队说我们要过河才能打,他就让楚国人过河。最后自己被打败了。毛泽东说这个宋襄公是“蠢猪”。不对,宋襄公是贵族作风。一切照规矩来。


(学生问):那《孙子兵法》不是讲谋略的吗?


《孙子兵法》是春秋后期出来的。《孙子兵法》实际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之前打仗都是有规矩的。以后打仗就不讲规矩了,就不择手段了。实际上《孙子兵法》是一个转折。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