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58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今译]
孔子说:“服事君上,认真按照为臣的礼节去做,别人往往会以为是谄媚呢。”
[导读]
敬重他人,并非就是为了巴结他人。
不巴结他人,更不是就要处处与他人对着干。
我们敬重君主,敬重领导,敬重长辈,是因为他们是领导,是长辈;更因为我们自己是君子——君子是懂得敬重他人的。
《礼记》讲“礼”之本质,是“尊人而自卑也”。所以,很多时候,按照礼节来对待他人的人,气质中总有一份谦恭,行为中总有一份尊人,眉宇间总有一份谦卑。这本来是一种儒雅谦和的教养,却常常为无礼傲慢不文明之人解读为“谄媚”。如果对象是君主,那就更是为他们所攻击了。
孔子居鲁,于大家纷纷尊三家之时,偏偏以礼事君,在他,固然是一种必备之礼节,还是一种矫枉纠偏之姿态,但是,他之不见喜于当时趋炎附势之辈,反为他们所攻讪,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花时间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孔子的话,要做多层次分析才有意思。这则,如果不看任何背景,那么你发现他讲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完全按照礼节、规规矩矩去侍奉国君,你们会觉得怎么样?会觉得有点谄媚,对吧?不光是对国君,你完全按照礼节侍奉父母、侍奉老师,比如你现在倒一杯水恭恭敬敬地端来给我,别人都可能有这种感觉。所以,去掉所有的背景,孔子也讲出了一种现象。
礼节本身,确确实实是在给你限定一种身份。当你完全按照礼节来对待国君,实际上你已经非常明确地限定了自己的臣子的身份,两者之间一下子界限就非常清晰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有点谄媚。尊卑出来了嘛,对吧。对父母、对兄弟,甚至对客人也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人非常谦恭有礼。老有人说知识分子文绉绉的,那实际上就是种礼节。有些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哪怕我们这样的晚辈去他家里,他待客礼节也非常周到,跟你说话小心翼翼的,给你端水,给你倒茶,给你拿烟,给你拿水果,非常周到的。这种周到,你感觉到有一点殷勤,但正是这种殷勤,恰恰是一种礼。很多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点头哈腰,给你感觉很谄媚,但是你要知道,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他老哈腰,老鞠躬,那也是在表示敬你。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比我们好得多,没有断层。那么,这是我们脱离具体背景后,从这则字面上看到的一种普遍的意义。
如果我们回到那时的背景中去,回味孔子自己个人的体会,那就更有意思了。当时鲁国的三桓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是怎么对待鲁国国君的呢?季孙、叔孙、孟孙掌管鲁国大权,非常傲慢,根本不把鲁国国君看在眼里。在这样情况下,孔子偏偏要表现出我就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看不起鲁君,我偏偏非常尊重鲁国国君,要给你们做个榜样,给全鲁国人做一个榜样,告诉你们国君是必须尊重的。那么,当孔子这么按照周礼规定来对待鲁国国君的时候,那些傲慢的三桓,可能对孔子也有一些诽谤和讥刺:你看那个孔先生,见到国君先在台阶下面磕个头,跑到台阶上面再磕个头,然后再到台阶下面鞠个躬,如此如此……如此礼节,在三桓家族那里都已经不见了,他们可能带把宝剑大咧咧就上去了,这样才有威风。但孔子跟他们形成鲜明的对照。
所以,第一,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孔和三桓家族之间有不同。这种不同里。也有一种他故作姿态提醒其他大夫要尊重国君的意思在。国君是诸侯,你们只是大夫。周朝的立国之本就是礼,礼乐文化就是礼。礼的本质是什么?前面我们讲过,首先是“卑己尊人”,把自己放低一点,把别人放高一点,卑己尊人。然后是什么,等级观念。我们今天常常有人骂等级观念不好,但是,等级观念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恰恰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有了等级观念以后,那时的社会秩序才会建立起来。你们一定要知道,周朝跟我们今天不一样,周朝之前的商朝,只是一个部落联盟,弱肉强食,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多少规矩可讲。周朝推翻了商朝,开始礼别尊卑。建立礼乐文化的目的,就是分别尊卑,分别亲疏远近,这样大家做什么事情都有规矩,文明就出现了。所以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偏偏按照这样的礼来做,礼别尊卑,天子第一,然后下面是诸侯、大夫、士。具体比较复杂,简单区分就是这四个等级。孔子作为一个士,当然要尊重大夫,但是大夫你也必须尊重国君(诸侯)呀。所以,孔子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提醒一种规矩,一种文明的存在。
但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人,在生活中总容易被人嘲讽,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喜欢嘲弄文明一样。凡是知识分子的作派,都叫它是资产阶级的酸,以我是大老粗为荣,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一开会TMDTMD都出来了,大家都鼓掌,说这个大老粗好。知识分子一讲话,鄙人如何如何,文绉绉的,常常被人嘲笑。实际上,那是一种文明啊,被嘲弄的文明。文明作为被嘲弄的一种对象,从古自今都有呀,连孔子也不免被嘲弄。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溥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溥江学堂成立。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