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55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原文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今译]

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礼呢?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道:“(每件事都要问明白),这正是礼呀!”

[注释]


太庙:古代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周公(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鲁国的太庙也就是周公庙。


②孰谓:谁说。鄹(zōu):也写为“陬”,“郰”,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一带。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在鄹邑做过大夫。“鄹人”即指叔梁纥,“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导读]


一般浅薄之人认为,既然你“每事问”,就说明你不懂。可是孔子认为,履行礼仪之前,“每事问”,再行确认,谨慎从事,万无一失,正是礼仪的环节之一,也是以此表示对礼仪慎重与尊重必须的做法。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这一则,很有意思啊,为什么?我们先把它读一遍。“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鲁国的周公庙,每一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人看到,跟别人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懂礼呀,我看他不懂,入太庙每一件事情都问一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听说了,说,这就是礼啊。因为在太庙那样的场合,必须谨慎,礼仪不能出一点差错。在太庙里祭祖不能犯错。这是字面上的理解。


但是,这一则为什么我说有意思?因为里面透露出几个暗藏的信息。第一,孔子当时岁数不大,至少在孔子30岁之前。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把孔子称之“鄹人之子”。一个人如果到30岁以上了,比如我们今天在座的那谁,我不会称你是某某人的儿子吧?你都多大了,事业有成。这是第一。第二个,我常常讲孔子30岁办学嘛,30岁之前他在鲁国做官。官做得多大?照孟子的说法,不大。孟子说孔子当时做官只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既然只解决生活问题,那就有个原则,叫“辞尊居卑”,不做大官做小官;“辞富居贫”,不拿高俸禄。因为官职不高、责任不大再拿高俸禄就不对了,责任和权益就不对等了。你只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不是为了发财,这是一个原则。所以孟子的讲法是孔子当时官做得不大,先是“委吏”,仓库保管员。后来做了“乘田”,掌管畜牧业。现在一般人认为,孔子掌管的是季平子家的畜牧业,但是我们知道季平子实际上是鲁国执政大臣。所以我们还不能理解为孔子只掌管了季平子家小小封地上的畜牧业,很可能是在鲁国“农业部”下面分管畜牧业。也可能孔子当时在鲁国实际地位要比这个更高。为什么?因为他能进入太庙参加祭祀。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战争是偶发事件,祭祀是常规项目,每年到一定时候必须要祭祀。在祭祀场合出现的一定是国家核心人物和主持祭祀礼仪的人。主持礼仪的人在古代地位很高,比如说巫师啊,是通神的,国君做决策要通过他们问祖先,所以地位非常高。所以,我说当时,第一,当时孔子岁数不大;第二,孔子能进入太庙祭祀这样的场所,说明他在鲁国已经有了一定政治地位,进入了鲁国上层社会。


这则,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看这句“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谁说那小子懂礼呢?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实际的潜台词是说,孔子当时在鲁国虽然年龄不大,但已是一个著名的礼学专家了,鲁国人都知道,哇,这个鄹家的小子!有人不服气,或者有人原来也服气,但是见到孔子在太庙“每事问”,也开始怀疑了。


你看,读历史做史料需要分析。我读大学时老师讲,某某人不看论文,就看有没有新材料,没有新的他就不看了。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对。有新材料固然好,但不能一切学问都靠新材料来做,就等考古的去挖坟。在旧材料里发现新问题,剖析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信息,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为什么读书有趣呢?你看出新东西来就有趣了嘛,没看出来当然没趣。


我讲《水浒传》时老有人说,哎呀,哪有那么多道理呀,那个施耐庵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成为施耐庵吗?举个《红楼梦》的例子,曹雪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写林黛玉哪一天突然爱上了焦大,可能吗?曹雪芹再有多大的创作自由他也没有办法写林黛玉爱上焦大。这就是当他把林黛玉的个性写出来以后,林黛玉就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和生命,决定了曹雪芹只能照着林黛玉的个性和意志来写。作者创造出来的人物,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了。所以别以为作者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想让人物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想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名著的伟大就在这里,好小说和孬小说的差距就在这里。《水浒传》里面,武松做事的风格跟林冲就不一样,武松、林冲两个人跟鲁智深又不一样,武松、林冲、鲁智深三个人跟李逵又不一样。


武松说的话,只有武松说得出来,换一个人,他就说不出来,换一个人,他就不是这么个说法。宋江第一次见到武松,马上拉着武松的手。拉着手,你们想一想这个动作。宋江拉着武松的手很自然,对不对?但是宋江拉着鲁智深的手就很怪,宋江拉着林冲的手也很难看,是不是?因为像林冲这样的人自尊心强,一个大男人拉着我的手很恶心的啦。鲁智深呢,更不可能吧,怎么挺娘娘的。一定是武松才行。为什么?武松从小没有父母,兄弟俩在江湖上漂,他就老爱找一个大哥一样的人。还有李逵,碰到二三流的作家,他说不定就写宋江拉着李逵的手了。宋江跟李逵关系好吧,他们就不拉手。拉李逵的手,多少还有点像,因为李逵也是江湖上漂的,来自社会底层,但他的个性,怎么可能被“拉拉”。(全体大笑)


所以好的小说家写到后来,他实际上跟这个人物已经很熟了。读书读到这样,是不是很有趣?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溥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溥江学堂成立。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