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54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今译]
孔子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后制定出来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是赞成周朝的。”
[注释]
①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在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
[导读]
孔子是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捍卫者和鼓吹者。他的思想,就来源于周公旦的礼乐制度。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个监字,实际上可以加一个金字旁,就是“鑑”,以镜为鉴的意思。古代镜子是铜做的,所以是金字旁。周监于二代,哪二代?我们常常讲三代,夏、商、周。周朝之前就是两代,夏朝、商朝。
夏、商都有圣人;夏、商也都有暴君。夏朝的圣人夏启,开国国君。启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开启的意思,中国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来了,禅让制度结束了,所以是个启。但是夏朝也有暴君夏桀。商朝有圣君商汤,也有暴君商纣。这两个朝代,也成功有失败,有圣明天子也有残暴之君,所以给后人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是从政治统治角度来说的,是后人的一面镜子。
那么,在孔子看来更重要的是什么?按照古人的说法,夏、商这两个朝代加起来一千多年了。一千多年里人类文明逐渐成型、成熟,礼仪、制度、服饰、音乐等,人类日常行为走向规范。比如服饰,我们今天可能只是穿得好坏的问题,有钱穿个名牌,没钱穿得保暖。但在古代,穿衣服和不穿衣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人先是裸体而行,再用树叶遮羞,然后开始有了衣服。衣服保暖当然是一个方面,但在像孔子这样的文化人看来,它更重要的,是文明的一个象征,所以服饰在古代它是一种礼。像服饰这样很多东西,在古代都跟我们今天的功能不一样。比如乐器,今天我们听音乐主要是为了娱乐,但是古代那个《诗》《书》《礼》《易》《乐》《春秋》中那个《乐》,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中的那个乐,是礼的一个方面。古琴原本是礼器,而不是今天我们概念中的乐器。它的功能,不是娱人的,是娱神的。古代的音乐,是娱神的而不是娱人的,我们今天的音乐只是娱人。所以,孔子讲究服饰,也特别讲究服饰搭配。你看《论语》第10·2则就是讲服饰上下内外和色彩的搭配啊,怎么穿法非常讲究。
讲究的是什么?是一种文明。那么,礼仪、制度、服饰、音乐等人类日常行为走向规范,就是在夏、商二代逐步走向成熟的,“周监于二代”,就是说周朝积蓄了这二代的文明成果,所以孔子说周“郁郁乎文哉”,周是文明最成熟的。周武王建周,我们在《尚书》上可以看到一个后来特别多出现的词,叫“殷鉴”,殷,就指商朝,鉴也同“周监于二代”的监,以镜为鉴,意思是:以殷商作为镜子。商朝为什么兴盛,商朝为什么灭亡,是我们周朝的镜子,以此为鉴,汲取经验教训,就能避免同样的命运。这个“周监于二代”,实际上主要是监于一代,主要是“殷鉴”。孔子在这里讲“周监于二代”,是他有一个历史发展的眼光,但是周朝主要汲取的教训,来自商朝。
还有个词,叫殷鉴不远。周朝是在商朝后面,周是直接灭掉商建立起来的,所以叫“殷鉴不远”,周距离商朝灭亡很近,可以随时去照一照,知道自己怎么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
“郁郁乎文哉”,文指文明。郁郁葱葱这个词也是从这儿来的。周朝汲取了前面二代文明的成果,因而繁荣昌盛。“吾从周”,这个相当于是孔子本人的一个政治宣言,或者是站队吧。你们知道,孔子是商人之后啊,他的祖先是商汤啊。周灭掉了他祖先的商朝,按说孔子应该恨周,我们现在一般人不都是“帮亲不帮理”的,对吧?但是孔子不一样,他站队,不以血脉,而是“帮理不帮亲”。周朝是最文明的,所以孔子“吾从周”,要继承发扬的是周的文化。
孔子从周,这是一个非常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基本特色,一些内在文化元素,都是从周朝开始奠定起来的。比如,西方人喜欢白色,婚纱用白色,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红色,喜庆之色,结婚穿红色。那么,这个红色,就是从周朝来的。因为周朝尚红,喜欢红色。这就是文化观念的传统。再比如说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我们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特别强调集体,对吧?这些也是从周朝来的。还有,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经济支柱是农业,这也是来自周朝的传统。商朝不是哦!现在我们把做生意人叫什么?
(众声:“商人”。)
叫“商人”。为什么叫“商人”?跟商朝有关。商朝人比较重视商业,也善于经商。我讲孔子是商人的后代。啊!难道孔子爸爸是做生意的吗?有人问我。(全体大笑)你们不会犯这个错误吧?说孔子是商人之后,是说孔子是商人的后代,不是“商人”的后代。
商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不一样。经商,靠省钱是省不出来的,一定要投资,有钱一定要花出去,一定要冒险,才能赚钱。但农业文明崇尚节俭,因为春种秋收,靠天吃饭是不大有保障的,尤其在耕作条件不好的那个时代,春天种了秋天未必能收,冬天没得吃,你不节俭,也许一年就过不去。因此农业文明就比较拘谨、比较节俭。你看中国人就比较保守,比较谨慎,比较小心。这些民族特性,都是从周朝来的。所以孔子宣称“吾从周”,为什么说是一个非常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呢?就是因为此后我们一个民族两千多年来都“从周”了。这是孔子的选择,他也代表了我们一个民族做了这样的一个选择。
这句话的意义就在这里。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溥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溥江学堂成立。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