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子私塾课堂】一天一则《论语》·第52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一天一则,读懂《论语》。
【鲍子私塾课堂】与你同步分享北京花时间读书社独家授课内容,陆续推出《论语》课、《孟子》课、《大学》课、《中庸》课、《老子》课、《庄子》课、《六祖坛经》课。
每天只花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系统学习国学经典,立品节、正心术、广知识,长见解,良知明澈,心智纯粹!
八佾篇第三
[今译]
孔子祭祀祖先时,好象(真有祖先)在受祭;祭神时,好象真有神在受祭。孔子说:“我若不真心诚意地去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注释]
① 祭如在,应是“祭鬼如鬼在”的省略。鬼为先祖,神为神灵,二者同为祭祀对象。
② 与:一般意为参与,参加或赞成,这里是指把心用在上面,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祭祀,而不是敷衍了事,充充样子。
[导读]
做好一切事,只在用心与否。虔诚是做事的态度,是生活的态度,是为人的态度。在所有的高贵者的品性中,率有“虔诚”在,在所有有所成就者的品性中,率有“虔诚”在。
还要说明的是,细揣孔子的话,似乎可以判定:孔子并不真的认为鬼神事实存在,他只把它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
[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
你看,我书上的这个注释是这样写的,“祭如在”,应该是祭鬼如鬼在的省略,下面接着一个“祭神如神在”。在古代的语法里面呢,有一个现象,叫后省略。后面有一句是写全的,前面可以省略,让你自己补上就行了。
鬼、神不一样,鬼为先祖,神为神明。祖先的魂灵归来了,所以称鬼。神是什么呢?你看这个神字的结构,申旁边是个“礻”,就是祭祀的意思。申是什么呢?就是向上天申告。你向上天写申请,谁接受啊?神接受。大概这个意思。
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仔细揣摩、猜测一下,孔子的心中到底有没有鬼神?
(女生:有。
男生一:有吗?
男生二:有。
女生二:没有。如果真有的话,就是祭鬼鬼在,祭神神在,不会说“如在”吧?)
对啊,那就是祭鬼鬼在,祭神神在了呗,不用说“如在”了呗。今天祭鬼,鬼不在我祭什么啊,对不对?本来不需要说“如在”这句话。
(女生一:祭鬼如鬼在,祭神如神在的意思,是不是说鬼神在看着你的意思?)
是。祭鬼也好,祭神也好,在祭祀的时候,已经表示鬼神“如在”了,不在,你祭什么呢?鬼神在,他们看着我们做,是这样。但是,如果他真信有鬼神,那么他就不需要说在不在。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祭鬼如鬼在。如,在。实际上,孔子心中对此不信,他至少有疑惑。但是疑惑的同时,他又把这一切做得一丝不苟。为什么要做得一丝不苟呢?这就是我之前也讲过的,人做这些,不是给鬼神看的,是给活人自己看的。
祭祀的价值,不在于鬼神得到了祭祀,而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了一份敬畏,我们需要这一份敬畏。
清明节你到祖坟上去上坟,你说是祖宗从你烧的纸里拿到钱了吗?不是的,是你在那一瞬间怎么样?你跟你的祖先,跟你已经去世的前人之间,有那个感情上的相通。是让他来慰藉你自己对他们的思念,在表达这样的一种感情,让你的孩子有一种认祖归宗的认同感。
很多年以前,清明节还没有规定是公共假期的时候,我就讲,清明节让学生还上课太过分了,清明节就应该让孩子跟着家长一块回老家祭祖。这对孩子的教育,比上那一天课重要多了。
(女生一:现在清明节,好多都变成旅游了。
男生二:都变味了。)
男:很多地方习俗还在的。放个假,城里的就有时间回乡去祭祀,顺便旅游也还可以吧。总是要回到老家去,到祖宗的坟上去烧香、磕头、烧纸,墓前去祭祀一下,让你的孩子知道,这是你的太爷爷祖爷爷。人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人了解不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是不一样的。有这样的祭祀,他真的会感觉到自己是在人文的这个框架里面,他会有归宿感,有家族感、有安全感,同时,他就会有责任感。明白我在这个家族里,我是谁,我对这个家族,我是有责任的。
这是礼。礼仪是一种形式,形式的背后是价值。现在很多人说,那既然是形式,还讲什么形式呢?不要讲形式了,回趟家多不容易啊。不,这形式一定要讲。为什么一定要讲?因为形式的背后是价值。人死了他哪知道啊,他是不知道你做的这些啊,但是,你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给死人看的,是给活人看的,是给这个世界一个价值,是让我们活着的人知道,你死了之后,也不至于被抛弃。这会怎么样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我们讲过的吧?第一篇中讲过的。
我们昨天讲课,今天讲课。讲到最后,什么课都是没有意义的。人从生下来,就是为了死了,死后啥都没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真是很空旷。所以,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年轻人不好读的。读着读着,会很空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个人活着,几人能活到一百岁,活着,总是那么哀愁,白天很短,夜里很长,干脆及时行乐吧。然后出门到外面一看,白杨何萧萧,下有陈死人。一片坟地,上面一棵白杨树,下面都是坟墓,墓里都是死人。人总会有一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陈死人,就是死人都已经很陈旧了,都不知道是哪时候的死人了,千岁墓平,千年以后,坟墓可能都没有了。
你想到这一点,你还觉得人生有什么意义吗?没有。但是,如果我们有祭祀的仪式在,人死了以后,家里人做一个仪式,很隆重地把他送到山上安葬,弄一个坟墓,堆起一个坟头,然后每年一个时候都去祭祀一下。你觉得怎么样呢?活人看着温暖,活人知道他死后不会被抛弃,然后,你知道活着就有意义了,人生不会觉得太空了。
所以,所有的礼仪的背后,都承载着一种价值。所以形式一定要有。
【本文为鲍鹏山教授在花时间读书社独家讲座录音的文字整理版,由花时间读书社编校发表,版权归属鲍鹏山教授。请尊重知识产权,未获授权,谢绝其他公众号和媒体直接转载此文。未经授权转载者责任自行承担。转载请联络版权方,并请保留版权声明。版权合作、读者投稿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在本微信平台上直接回复。
加微信号“bao_pengshan”,回复“花时间读书”+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可报名参加读书社活动,与鲍子和鲍粉们共享悦读生活。】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诗集《致命倾诉》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2013年9月,上海创办溥江学堂。
2014年6月,北京创办花时间读书社。
2015年9月,北京溥江学堂成立。
微信号“bao_pengshan”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看见彼此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此图 识别图中二维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鲍鹏山
